当前位置 : 首页 >>工作动态

椒江:牢记嘱托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大陈”

发布日期:2025-06-19 15: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近日,台州市椒江区区委书记林强主持召开“三大牵引性抓手”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大陈岛项目推进情况,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大陈”作出部署。

建设“现代化的大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台州市椒江区以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为总揽,充分激活红色资源的动能,推进陆岛交通为主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持续兴旺,大陈岛正全力朝着“现代化的大陈”目标奋力奔跑。

垦荒精神牵手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蓝色低碳“三色共舞”

近年来,椒江区充分挖掘大陈岛垦荒、一江山岛战役这两大红色资源,新建、提升一批红色场所,通过文旅加持,讲好红色故事,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岛”。

激活红色资源动能。以回顾垦荒历史、纪念垦荒胜利、重走垦荒之路为主题,改造提升垦荒纪念碑景区;以“向共和国垦荒者致敬”为主旨,新建青少年研学基地;以“思归”为核心思想,实施甲午岩景区思归亭区块提升工程;新建垦荒剧场;扩建青垦文化旧址公园等。6月1日,大陈岛军事文化体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展出了23件包括台州舰在内的海陆空退役武器装备。大陈又多了一处红色旅游、国防教育场所。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全景

筑牢绿色生态理念。“现代化的大陈”必须是美丽的海岛。椒江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依托大陈岛的风能资源优势,建成34台风力发电机,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全面淘汰岛上燃油车,推进海陆交通全电化;建成全电水产养殖场,在水产增氧、水循环、黄鱼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开展“一站式”电能替代改造;建设上下大陈岛新能源渡船;民宿餐饮进行全电改造……“风、氢、电”多能互补,绿色低碳融入百姓的生产生活。

创新蓝色低碳实践。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对含油污染物、废铅酸电池进行回收、处置。在全省率先实行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共赢的融合发展,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推进“海洋蓝碳”发展,浙江省首笔10.05万元的海洋蓝碳(贝类)交易竞拍成功,森林碳汇拍卖、碳汇金融贷款稳步推进。全面修复海洋生态,对丁勾头、梅花湾、土地堂岸线进行补砂,对乌沙头边坡进行防护,恢复近1500亩山体森林植被,配建24个碳汇监测样地,大陈岛入选2025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蓝色低碳“三色共舞”,带来的变化是环境的持续改善,2024年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重走垦荒路、荒岛生存、红色研学、海岛夏令营、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项目,受到游客的青睐。

基础设施围绕

陆地、海上、空中“三线并进”

囿于52公里的陆岛距离,大陈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交通;每到旅游旺季,岛上住宿一床难求……近年来,椒江区经过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陈岛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始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破解陆岛交通瓶颈。去年12月,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开工, 2027年建成后,台州市区直达大陈岛仅需30分钟。今年1月,椒江滨江客运码头建成投用,可同时靠泊2艘500吨级和1艘300吨级客船,全年可发送旅客59万人次,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台州海上客运中心外迁至新码头。5月,椒江区先“飞”一步,携手台州湾新区全省试点“低空多元协同赋能陆岛联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将引入“低空+载人客运通航”项目,实现陆岛半小时通达;引入载人飞行器,开发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等岛屿的环岛观光项目,打造“空中看垦荒”等红色旅游线路。

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设计图

完善岛上交通设施。3月,完成下大陈岛15.6公里的主要环岛道路的“白改黑”提升改造,加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和橡胶沥青混凝土,马路中间的“彩虹标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月27日,新建的1000吨级的大陈黄夫礁码头建设完成,泊位长130米,可兼容2个500吨级的客货运船舶,年客运能力20.7万人次。在上下大陈岛投运17辆新能源观光车,改善游客的乘车环境。

提升核心区块风貌。实施梅花湾区块未来乡村项目,对现有的建筑进行升级改造,挖掘传统文化和建筑元素,在重要节点上,结合多媒体互动技术、全息投影、多种形式的舞台表演、光影秀等,点亮梅花湾的夜晚。引入蓝眼泪俱乐部,将对甲午岩度假村原23栋多层建筑进行改造,新建酒店主楼;按照五星级酒店服务标准正在新建东海明珠大酒店,打造大陈岛高端生态休闲度假酒店,全面提高海岛的旅游接待能力。

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大陈岛的旅游持续火爆。3年来,大陈岛民宿餐饮店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上岛游客、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旺季月均游客量近5万人。

共富共赢推动

政府、企业、个人“三位同力”

在建设“现代化的大陈”征程中,大陈积极探索共富机制,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村民收益的模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势,深度推进渔旅融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走出了一条共富共赢的新路。

“共富资金”筑厚家底。大陈岛开发建设集团拿出景区、观光车运营的部分经营收益,设立“共富资金”,用于集体经济壮大、基础设施维护等惠民项目。大陈镇政府下属国企与各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的惠民公司,通过店铺租赁、集体民宿等项目,筑厚村集体经济家底。今年,公司将投运海钓船经营,填补亲海休闲体验活动的空白。

“大陈海味”打响品牌。以“红帆领航”党建联建为基础,采用村集体入股、渔民加工、企业分成合作的经营模式,打响“大陈海味”共富工坊品牌。在“红色直播间”设立“大陈海味”线上店铺,在岛上梅花湾最热闹地段开设实体门店,统一品牌和标识,推动实现品牌孵化、产业升级、经济增收、就业保障。自2022年成立以来,加盟“大陈海味”共富工坊的养殖公司、加工人员不断增多,年产销量1.3万千克。

“大陈海味”共富工坊

“蓝色粮仓”深耕出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海黄鱼养殖,从小规模的网箱到大规模的铜网养殖,大陈的黄鱼养殖突破了技术堡垒,大陈岛成为国内最大的大黄鱼铜围网养殖区,“大陈黄鱼”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椒江也成为“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黄鱼产业的带富作用也持续增强。去年,大陈黄鱼年产量首破1万吨、产值超11亿元,高品质大黄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大陈黄鱼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守好、护好优势资源,已成为大陈岛强村富民的“聚宝盆”。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225万元,增速近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万元,远高于全省4.28万元的平均水平。

(椒江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