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人物春秋

忠于事业 勤勉一生
—— 记琛山乡首任乡长周忠勤

发布日期:2024-02-01 11: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李幸斐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宣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标志着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正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021年,我们又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明白,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一百年才取得的成就。这份成就里有中央领导集体一代又一代呕心沥血、接力拼搏结出的硕果,也有千千万万共产党员、普通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所给出的答卷。

今天在这里,我想讴歌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却作出不平凡贡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位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生勤勉,人如其名的老共产党员——周忠勤同志。

周忠勤,1927年出生于琛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祖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他幼年时有幸读过两年书。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琛山首任乡长、书记,温西区区委委员、副区长等职务。

解放后的温岭百业待兴,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面临诸多严峻考验,而且必须以最快速度建立起各级人民政权。从小遭受地主剥削的周忠勤回到家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开展土地改革,并当选为琛山村第一任村主任,不久,被组织派往杭州公安干校学习3个月。1951年8月,担任琛山乡第一任乡长;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琛山乡第一任书记。

采访周忠勤时,他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一辈子都是个农民。”琛山有地主62户,大多地主都有1000亩到2000亩的土地,最少的也有700亩土地。长大后的周忠勤先随父辈给琛山地主家种田,1946年至解放前去新河山西堂给地主家种田。1955年至1982年退休近30年的时间里,他有17年担任温西农技站站长,并以此为基点,分别担任过大溪、松门等农技站站长,哪里的农民朋友需要他,哪块农田需要他,他就奔向哪里,他是全县农民的朋友和老师,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温岭的每块农田。

周忠勤从小在农田里长大,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身为琛山村村主任的他就担负起指导农民耕种的任务,他经常行走在田野间,碰到田间的问题及时解决。

有一段往事让周忠勤仍记忆犹深。一次,县农林科(后改为农业局)科长匡毅到琛山粮库检查,说起粮食产量太低,百姓吃不饱饭,问周忠勤如何能提高粮食产量。周忠勤建议更换品种,他觉得“小暑白”“中性白”这两种水稻品种产量上不去。不久,匡毅去省农业局开会,就把周忠勤这个建议在会上提出来。结果这个建议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会后,全省加强了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周忠勤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在琛山乡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早籼503”,取代老品种“小暑白”“中性白”等;还指导全乡农民在耕作方式上改间作稻为连作稻,改疏植为密植,当年就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解放初期,粮食产量的高低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农业战线初露锋芒的周忠勤被调到农业一线工作,1955年,周忠勤任温西农技站站长,兼任温西区区委委员。他走马上任,从一个乡干部变成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工作范围从一个乡变成一个区,他清楚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真贯彻上级农技部门的指示,结合在琛山乡取得的经验,决定仍从推广水稻新品种和改良耕作方式上着手,来改变温西全区农业生产的落后情况。新生事物的推广往往不会一帆风顺的,水稻新品种、农耕新技术的推广亦然,农民需要一个认知、接受的过程,遇到阻力是常有的事。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周忠勤深知这个道理,但他更知道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只要自己下足功夫,一定能干出成绩。他带领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田头,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比讲解水稻新旧品种的优缺点,细心讲解、传授新的耕作技术。通过他们耐心指导、手把手的帮教,农民们克服旧习惯,接受新的耕作方式,树立起获得高产的信心和决心。当时温西区共有13个乡镇,每天走一个乡,走遍全区就要近半个月了。为此,周忠勤和农技站的技术员们经常工作在田头,吃住在乡村。

1956年1月26日,中央向全国公布实施《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6月2日至7日,温岭县委在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讨论通过《温岭县1956年至1967年的农业生产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主要指标要走在全省前列,制定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增产目标。为了实现农业增产目标,1960年,温岭全县开始推广水稻新品种“矮脚南特号”。该品种杆矮抗倒伏,抗逆性强,产量高。当时任温西区区委委员、副主任和农技站站长的周忠勤,马上投入推广新品种的艰苦工作之中。他先在温峤镇前洋下村搞试点:从浸种到插秧,再到肥水管理、防病治虫,各个主要环节都亲临现场,严格把关。尤其是插秧这一关,小株密植是关键,不能放松。由于管理得当,当季就取得高产量,单季亩产达800斤,比其他品种增产近一倍。试点的成功令周忠勤倍感鼓舞。此后,全区推广“矮脚南特号”,温西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1962年,组织上决定调周忠勤到大溪农技站任站长。周忠勤就把“矮脚南特号”水稻良种在大溪全区推广。由于他在温西、大溪两区农技站取得出色的成绩,1964年组织又调他到松门农技站任站长。党指向哪里他就奔向哪里,每次调动他都绝无二话,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松门时,他以淋川为基点并向全区推广“矮脚南特号”水稻良种,淘汰高杆低产的老品种,并推行高产密植的种植方式,当年全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纷纷打听周站长哪里人,技术这么好。部分村干部还专程到县农业局报喜,夸赞新来的站长。1968年,周忠勤调回温西农技站任站长,继续奔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年劳累,他患上胃病。1982年9月提前退休,回到家乡琛山村。

周忠勤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休,按理说应该在家好好休息,但他却退而不休,总是闲不住,在家乡又搞起杂交水稻种子培育(简称制种)。当时,全县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但种子却很紧张,种子的好差直接关系到水稻产量的高低。杂交水稻制种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需要制种人既要有经验,又要十分用心,甚至需要夜以继日观察稻种的发育情况。他在自己制种的同时,还悉心指导家乡的农民一起做,利用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技术和经验,手把手地教会大家制种。我们从周忠勤身上看到一种品格,是党的基层工作者多年培养起来的无私奉献的品格;我们还看到一种精神,是一个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条战线都展开拨乱反正。1986年6月26日,温岭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并在全县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主要是通过调查取证、查阅档案,走访当事人等工作,为全县的冤假错案平反、落实政策提供依据。退休在家的周忠勤就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去。1986年10月,他和金伯春、林永富、林晓春、潘晓芬等人一起为了解、查询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琛山一带的革命斗争事迹,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调查取证。他们白天采访当年的知情者,晚上回家整理回忆录;他们还去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民政局、公安局等单位摘录材料。据现存资料统计,他们一个月时间共取得材料53份,并从琛山乡的概况、中共组织在琛山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党组织在琛山一带领导的武装斗争情况等方面,用确凿的史实撰写出一份六千字的调查报告,用来揭示琛山乡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充分证明琛山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根据地。他们的这份调查报告还为中共温岭党史一卷的编写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材料,特别是对1928年7月中共温岭县委在横峰石刺头银杏庙召开的抗租反霸动员大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对金璇、金学河、金嗣信、叶逸川等同志的调查取证,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80年代后期外来人口增加,琛山小街热闹起来,却没有开水房和淋浴房。周忠勤和老伴合计了一下,在自家楼下支起一个大锅炉办起开水房,同时还办起简易的浴室。其实,这个开水房和简易浴室都是两老在亲力亲为,每天忙活,却把价格压得很低,只求保本或微利,其真正的目的是为方便群众,为当地百姓服务。应该说,他们的老来创业也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吧。

晚年的周忠勤差不多都在与病魔抗争。因长期工作紧张,奔波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饱一餐饿一餐,退休时胃病严重,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退休回家后胃病逐渐好转,但糖尿病逐渐加重,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双腿血脉受阻,足趾红肿,疼痛难忍。1999年因左足跟溃烂住院,病情危急,转浙一医院治疗。医生建议左腿截肢,但他坚决不同意截肢,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到2015年终于熬不下去,只好做了左腿高位截肢。但他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坐在椅子上,以右足和双手的力量移动身体,不但生活能自理,还会劈柴,烧锅炉。

采访结束时,我看着眼前这位坚强的老人,握着他的手说谢谢,他却说:“不说感谢的话,我们都是为革命工作。”我们一行人都被老人一脸纯净的笑容和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言行所感动,并引起共鸣。一个共产党员,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也不在于所从事的工作多么平凡,只要他忠于党的事业,认真做事,勤勉做人,那就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人。

注:本文除直接采访周忠勤本人外,还根据周忠勤、陈小洪提供的文字材料整理。

(作者单位: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