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古街——十里长街

发布日期:2023-05-10 10: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十里长街昔日容,

依山傍水走神龙。

邮亭驿递汉朝令,

妙智寺敲宋代钟。

话月巷中新市客,

粜糠桥上旧田农。

台州六县繁华地,

要数路桥第一重。

——涩水

十里长街

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是路桥的城市地标

千年商都的文明源头

镌刻着路桥人的乡愁记忆


01

商业繁荣  古建众多


十里长街,发祥于东汉,肇兴于两宋,繁盛于明清,是我国最长的古街之一。全街斗式木楼依河而建,百姓傍水而居,河上石桥相望,街中杰阁峥嵘,商铺林立,里巷通幽,恍若“清明上河图”,颇具江南水乡宋韵味道。


十里长街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根基。早在东汉时期,这里就设有邮亭,成为交通要冲;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游历浙东,在此留下墨池遗迹;五代吴越王钱镠下令开凿南官河,大镇始肇;至宋室南渡,“人物渐繁,商贾渐盛”,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晚清民国时期,长街进入鼎盛阶段,南官河上,货船拥塞,市井巷弄,万商云集,成为浙东南著名商埠。晚清御史杨晨曾深情赞颂:“吾乡自宋设监镇以来,文物声华,颉颃名都。”


路桥古称“新安”,相传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逃。经过新安,遇大雨阻路,百姓闻讯,纷纷拆下门板给皇上铺成了一条应急便道。高宗以“此地路即桥,桥即路”,赐名“路桥”。高宗走过的新安桥,也成了十里长街的本命桥。


南宋淳熙八年,大儒朱熹以浙东常平使的身份驻十里长街河西治理南官河,当地百姓建朱子祠以纪念。南宋永嘉学派宗师叶适也曾在路桥螺洋讲学,为十里长街注入“通商惠工,义利兼融”的思想源流。

光绪年间,十里长街商人在台州首建“路桥商会”,并成为民国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的创始会员。以十里长街为中心的路桥成为黄岩县境内甚至整个台州最大最有潜力的商业巨镇。

02

千年文脉  底蕴深厚


市井商贸的繁荣催动了浓郁的人间烟火味,民间曲艺、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美食小吃为长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民俗底蕴,赋予长街鲜活的美学魅力。


十里长街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一项,省级非遗五项,市级非遗十余项。以十里长街为代表的民间曲艺,有路桥莲花、路桥评书、路桥花鼓等,2021年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十里长街还是“戏曲活化石”台州乱弹的重兴地,1953年,老艺人俞宝玉召集流散艺人在十里长街组建新芳乱弹剧团,招收了一批男女艺徒,首开男女合演之先河。


一年之中,长街凡岁时节俗就达十数个,加上各类宗教和传说节俗,计有三十多个民俗日。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既反映了路桥百姓对自然节令的重视,也承载着路桥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更是历代路桥人守望相顾的精神载体。


长街人崇尚义利,这是南宋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兼融”的浙东永嘉学派在此地深耕的结果,也是路桥自古以来崇商重义的地域性格所致。据《路桥志略》载,晚清之时,光在十里长街之上,除明文、於氏、石曲三个以捐资助学为主的宾兴祠外,还存在十几个慈善机构。民国初年,路桥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乡镇一级的自治研究所,建立了完备的基层公益互助体系。


十里长街历史名人辈出,如北宋高道范锜、南宋名绅赵处温、元末首义的方国珍家族、明代《永乐大典》参修包彝古、“一门天宠”李匡、抗倭义士蔡德懋、清代地理学者李诚、御史杨晨、民国“垦荒模范”王志千、著名药学家於达望、爱国华侨管震民、当代书法家任政等,都出生或者曾经生活在十里长街。

03

老街振兴  焕发活力



近年来,路桥区委区政府以打造省级高品质步行街、省级智慧商圈、台州夜经济新地标为载体,努力实现长街的复兴和繁荣。


注重沉浸式场景打造,推出“繁华十里 最忆长街”“宋韵长街 遇见十里”商贸、宋韵文化主题IP,致力于让游客获得全新的游览与消费体验。


延续老街文脉,仅有对古街的保护是不够的,还要赋予它充满活力的现实内容。


一家家个性迥异却气质相近的小店开始在老街自然生长。深巷的老房子从“无问西东”变成了网红民宿,来自椒江的“茶作良食”成为食客新宠,低碳环保的概念书店成了文青根据地。

开街至今,老街累计客流达到300万+人次,成为区域性文旅新爆点,成功助力路桥创成首批“浙江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古老的十里长街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官锦华、张崇生

(路桥区政协、路桥区地方志编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