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禅寺

发布日期:2023-03-24 10:5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宝华禅寺坐落于天台宝华山。宝华山古称宝花山,产花乳石,山石五色斑斓。宝华山翠峦叠嶂,酷似莲花,如瓣如屏,宝华寺则“峰化青莲,寺若蕊中”居于中心处。宋代诗人丘嵩以“迢递县之东,嵯峨耸梵宫。两峰横晚翠,一塔倚晴空”描述了宝华寺的地理位置,显示其得天独厚的规模和气势。

《天台县志》载:宝华寺,旧名太平,唐乾符二年(875)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宝华寺。1958年8月建宝华林场,场部设在宝华寺。复建前仅存遗址。2013年2月,以“续禅宗临济法脉于宝山”为主旨,依托自然环境优越的宝华胜地,在原址之上兴建工程正式启动。按照传统寺院格局,结构上依势而建,形成三轴并进、四纵连横、上下呼应的整体效果。中轴作为主体结构,大雄宝殿居于正中,天王殿守持其前,大悲阁雄居于后。放生池中灵龟听经,锦鱼嬉戏。殿前广场,宝鼎重器,经幢石塔,古池古井分列其间。中轴东边设钟楼、东方殿、客堂、方丈院依次摆开,高低组合。中轴西边设鼓楼、西方殿、祖师殿、禅堂、西太寮,因山就势而迭进。东轴线五观堂、僧察两幢、长老院、三学楼,是寺僧居住的场所。西轴线设法物流通处、念佛堂、素斋馆、亚居士楼三幢。至2018年9月主体完工。净心池、放生池、映心池三池萦绕,上下呼应。素静庄严又不失灵秀的禅修风格布局基本形成。

重修后的寺院整体呈现宋韵建筑风格和寺庙园林的美学特质。园中有寺,使寺庙的宗教属性融合在山水风景之中;寺中有园,反映了宗教走向自然和世俗的特点,带给香客们游览与禅修的双重体验。依山傍水,重叠环抱,回廊曲折,阙台深幽,形成韵律错落的顶端景观。廊下洞门、空窗以各种形状的框景将庭院内重窗迭影的苔痕阶绿、山樱错落一一定格。暗夜幽光中,屋脊、举架、山墙、斗栱、匾额等透着微弱而静谧的禅光。庭院道路以传统鹅卵石和磨盘石进行铺装,与廊道石板保持风格的自然统一。寺内各处摆放石制小僧侣,树荫下、鱼池边、廊下拐角处,憨态可掬,代表着众生百态。

宝华寺作为禅宗道场,历史上与天台宗国清寺、高明讲寺等渊源深远,互有往来。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对禅宗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寺院重建初具规模,2015年起恢复水陆道场,僧团们持守戒律、依规进行佛事活动,善信逐年增多。2016年起开设五观禅、禅修营、静修等课程,法师以禅道佛学引导人们探寻内心与性灵的诉求。石塔上镌刻着的般若、布施、持戒、精进、禅定,教会人们修心、定慧。一花一心境,一叶一菩提,从青山绿水中领悟梵音妙语,静心戒除心中浮躁,感受内心那份静谧。朝闻钟,夕听鼓,风铃叮铛,梵音和唱。这一禅意幽静场所也成为修习步行禅的胜地,符合人们渴望短暂抽离纷繁、获得宁静良方、达到小隐于山林的理想境界。

晨钟暮鼓,庄严庙堂踏无为。青灯佛影,殊胜道场悟本心。自唐代始建山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但香火未绝。2018年起举行水陆法会,佛事常年不断,保持为国为民祈福祈愿的传统。充分挖掘佛寺园林的艺术营造,加强佛寺修缮建设,佛法的加持与艺术的动能相结合,使宝华禅寺在殊胜之路上不断提升其社会功用与价值。


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