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中晚唐诗人项斯行迹的地域空间分析

发布日期:2023-02-09 09: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潘再平

项斯,字子迁,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中晚唐诗人,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及第进士榜眼,官终丹徒(今江苏镇江)尉,卒于任所。其留世98首,为台州第一位进士,台州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通过对台州这位标志性里程碑式的历史文化人物的行迹的地域空间的分析研究,专门编制了《项斯宦游全国足迹图》(见图表一),这样更清晰更直观地呈现了项斯一生“三圈四路”的行踪基本轨迹,也由此判断,项斯是台州文化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足迹分布最广的本土诗人。研究项斯“三圈四路”的行迹地域空间分布,对于推动和深化浙东唐诗之路、仙居诗路文化建设特别是项斯诗歌小镇(仙居“唐诗小镇”)建设的系统构建和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打造中国项斯文化IP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为探寻仙居人文精神的渊源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台州特别是仙居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基层治理有着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图表一:《项斯宦游全国行迹图》




根据项斯留世的98首诗歌以及相关的史料分析,我们把项斯行迹的地域空间按照其出生成长地(隐居地)、游学游历地、长安成名地、为官履职地、墓葬之地等时间线性顺序进行详细分析。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徐光大研究认为,项斯足迹遍及当时中国的南北。的确,项斯不仅在家乡浙江特别是仙居周边地域有着密集的行动轨迹,而且在由于科举考试、幕府谋职等因素,在全国各地也留下了广阔的行迹。他的行迹大致以仙居为原点向全国各地成扇状分布,分四条基本路径,即第一条是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东路足迹,第二条是目的地是陕西西安(长安)方向的北路,第三条目的地是沿长江西进四川方向的西路,第四条是目的地在广西合浦的南路。

一、项斯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足迹——项斯在浙江之内行迹的地域空间分布。在项斯留世诗作中涉及浙江地名的最多,有10余处,其中《游烂柯山》、《寄石桥僧》、《杭州江亭留题登眺》、《寄剡溪友》等诗作都详细记录了在衢州、天台、杭州、绍兴等地的活动轨迹,特别是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留下了他诸多的足迹。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形成的,以“杭州——越州——台州”为干线,“杭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台州”等为支线的浙东山水人文之路。仙居除了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被作为重要节点纳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仙居最大的唐诗元素——中晚唐诗人项斯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留下诸多的足迹。

1、仙居。项斯作为生活在中晚唐时期仙居的本土诗人在生他养他的家乡留下了深深地眷恋,仙居的山,仙居的水,仙居的人,仙居的物无不成了他笔下的创作题材。如《山行》、《归家山行》、《江村夜泊》、《落地后归觐喜逢僧再阳》、《忆朝阳峰前居》等诗作都是描写仙居山水人家、友人友情。特别是《忆朝阳峰前居》对故居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给予了详细的回忆,深深地表达了对家乡仙居的赞美和依恋。

2、天台。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分章安县西北置始平县。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0年),始平县改为始丰县。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县),属临海郡。仙居历史上曾隶属天台(古称始丰县),两地毗邻,划山而治,渊源较深,自是项斯游学访友的主要地方。项斯《寄石桥僧》诗中石桥即是天台石梁,《寄华顶道者》诗中华顶即是天台华顶山峰,为天台山最高峰。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华顶峰“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病中怀王展先辈在天台》诗中王展是名进士,寓居天台。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亦云项斯:“后游天台,因家焉。”这都表明了项斯在天台留下了活动轨迹。

3、剡溪。项斯《寄剡溪友》诗中的“剡溪”,是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境内的一条河流,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汇流而成,源头在天台诸山,下流为曹娥江。夹岸青山,溪水逶迤,历史上早有“剡溪九曲”胜景。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置剡县,属会稽郡。西晋末期,中原战乱,北方士族名家因剡地僻静且秀丽而纷纷来剡地定居。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谢灵运辞官隐居剡溪口剡溪沿溪古迹迭续,历代众多诗人学士或居或游,留下了无数咏剡名篇及趣闻逸事。项斯《寄剡溪友》亦是其中名篇之一。

4、杭州。项斯《杭州江亭留题登眺》一诗描写了他游览杭州江亭所见所思,《寄富春孙路处士》一诗描写了孙路的隐居富春的生活情景。富春即今杭州富阳,《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九载:“孙路,就《浙江通志》:富阳人,少有诗名,后隐居不仕。”

图表二:“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项斯足迹

地点

项斯诗歌及其他史料

江东:即长江以南上游的东部地区,乐安属江东地。

乐安:今浙江仙居。

朝阳峰:今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坑岭所在一带山脉。

《山行》《归家山行》《江村夜泊》《落地后归觐喜逢僧再阳》《忆朝阳峰前居》《新唐书 杨凭传》

石桥:即石梁,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北面,佛教名山之一)名胜之一

《寄石桥僧》

华顶:今浙江天台华顶山

《寄华顶道者》

赤城山:浙江天台北六里。此处指王展住处。

《病中怀王展先辈在天台》

剡溪:剡溪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为嵊州主要河流。

《寄剡溪友》

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

《寄富春孙路处士》

杭州:今浙江杭州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烂柯山:水经注记载,烂柯山在信安。今浙江衢州南20里。

《游烂柯山》


二、三条项斯诗路呈扇形展开——项斯在浙江以外行迹的地域空间分布。项斯基于科举取仕,或幕府谋生开始,他的足迹便开始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从项斯诗歌及现有史料来看,涉及省份已经达到13个省市,其中11个省市是他诗歌中明确的行迹地域。江苏丹徒是他的为官地,安徽李白墓是他的朝拜地,山西舜城是他的怀古地,陕西西安是他的成名地,甘肃泾州是他听琴思乡处,江西彭蠡湖是他的探春地,湖北头陀寺是他的会友地,重庆瞿塘峡是他的生死地,四川龙州是他的抗敌地,湖南苍梧山是他的驻足思归地,广西蛮家是他的梦想地。项斯足迹所到之处,都留在他的诗歌里,留在他的梦乡里。可以说,项斯是台州文化史上第一位行迹最广最远的本土诗人。我们以浙江为起点,大致将项斯向北、西、南三个方向线路作简要梳理。

1、项斯北上西安之路。自隋朝修好大运河,江南科举士子一般是顺着大运河经江南河到江都,然后经邗沟、通济渠到洛阳,最后经广通渠至长安。按照这一路径来分析,项斯北上长安科举考试或者北方边塞谋职主要沿着这条隋唐时期主要交通路线行进,在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会在他的诗歌里有所反映。如项斯《经李白墓》诗中的李白墓即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题赠宣州亢拾遗》诗中宣州即是今天的安徽宣城,《舜城怀古》诗中舜城位于今天的山西永济东南,《晓发昭应》诗中昭应即是今天的陕西临潼,《咸阳别李处士》诗中咸阳位于今天陕西西安以西。从行迹所留点位的地理位置来看,基本分布在项斯这条北上西安的路线上。

图表三  项斯“北上长安之路”行迹地点列表

地点

项斯诗歌及其他史料

松江:江苏松江。

《对鲶》

淮阴:今属江苏省。唐代淮阴郡又称楚州。

《夜泊淮阴》

丹徒:今江苏省镇江。

《唐才子传》:授丹徒尉

茅山:今属江苏镇江句容。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宣州:安徽宣城。

《题赠宣州亢拾遗》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

《经李白墓》

西

河东: 今山西永济。唐贞观时分全国为十道,河东道辖今山西及和别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

《送友人游河东》

舜城:今山西永济东南

《舜城怀古》

西

太白山:此处疑指陕西长安外三百里的太白山。

《题太白山隐者》

昭应:今陕西临潼。

帝乡:今陕西西安,唐时京城长安。

《晓发昭应》

金州:今陕西安康。

《赠金州姚合使君》

咸阳:今陕西长安以西。

《咸阳别李处士》

樊川:水名,今陕西西安南。

《春夜樊川竹亭陪诸同年宴》

浐水:长安附近,当时的风景区。

《和李中丞醉中期王征君月游浐水旧居》

泾州: 今甘肃泾川北,唐时是边远地区。

《泾州听张处士弹琴》

宁州:今甘肃庆阳宁县。

《宁州春思》


2、项斯西行四川之路。长江的航运,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根据《史记》、《汉书》所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形成的一些水路交通航道,大都分布在长江沿线或者沟通长江流域。六朝时期,由于三国鼎立与南北朝政治局面的形成,荆扬二州逐渐成为南方政权中心,长江中下游沿江航运交通也因此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特别是隋朝南北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航运交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穿过三峡联系中下游的川江航运有了明显的发展。瞿塘峡虽为险峻,但人民能凭借长期航行经验已能安全过峡。唐以来,公私商旅经川江航运出入巴蜀的船只往来不断。由此可以判断,项斯前往四川一带主要是沿长江向西而行。按照这一路径来分析项斯诗歌中涉及的长江沿线所留下了一些印迹。《彭蠡湖春望》诗中彭蠡湖即是今天的鄱阳湖,在江西北部、长江南岸。《汉南遇友人》和《荆州夜与友亲相遇》两首诗都是反映项斯在湖北的足迹,汉南即是今天的湖北宜城,荆州即是今天湖北荆州,这两个地方也在长江沿岸。《暮上瞿塘峡》诗中瞿塘峡即位于今天的重庆奉节以东。其以“雄”著称,又名夔峡,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却是最为雄伟的一段。《巴中逢故人》诗中“巴中”就是现在的四川巴县,《龙州与韩将军夜会》诗中“龙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平武东南,《送刘道士之成都严真观》诗中成都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这三首诗作描写的是项斯在四川一带的活动情况。以上诗作中的这些地理位置,基本上分布在长江沿线沿岸,比较详细地反映了项斯沿着长江一路西进所留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图表三:项斯“西行四川之路”行迹地点列表


地点

项斯诗歌及其他史料

西

彭蠡湖:今名鄱阳湖,在江西北部。

《彭蠡湖春望》

江州:今江西九江。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


汉南:古县名,今湖北宜城。

《汉南遇友人》

头陀寺:今湖北武昌蛇山上,唐代著名寺院。

项斯《游头陀寺上方》

欧阳衮《和项斯游头陀寺上方》

荆州:今湖北荆州。

《荆州夜与友亲相遇》

重庆

瞿塘峡:今重庆奉节东。

《暮上瞿塘峡》

巴中:今四川巴县。

《巴中逢故人》

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

《龙州与韩将军夜会》

城都严真观: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西汉的严遵宅,与晋、唐的严真观真址,乃在(清)驻防城内的君平胡同,即今支矶石街之西段,恰是清以前的原址所在。”“晋、宋六朝以来,天师道流行,严遵遂为道教徒所尊奉,故称‘严真’。……六朝至唐,其地称为君平卜肆。”后遂改为严真观,系道教早期宫观之一。

《送刘道士之成都严真观》


3、项斯南下广西之路。反映项斯足迹最南地域的是《蛮家》一诗,“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诗中“铜柱”是指东汉马援在分茅岭下建立的疆界标志,在今广西上思东北。诗中“卖珠”之地即是合浦郡,今广西北海一带。《苍梧云气》诗中“湿连湘竹暮,浓盖舜坟秋。”苍梧是指苍梧山,又名九嶷山,位于今天的湖南南部的永州宁远。古代楚之苍梧郡范围包括九嶷山及周边地区,即今湖南宁远、兰山、江华、临武、绥宁,广西全州、桂林,广东连州和韶州等地。那项斯究竟是通过哪一条交通线路进入广西境内的呢?

专家陶正桐对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的行军路线进行了考证,认为马援在合浦入交之前的行军路线皆是循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线路,如长江、湘水、沅水、灵渠、漓水等。这条道路是秦汉时期沟通内地与岭南、交趾等地区的常道。具体地说,马援南征交趾从皖城出发,溯江水而至洞庭地区,后转入湘水,并溯湘水过临湘县,至灵渠;过灵渠后,又循漓水而至苍梧郡广信县。从广信至合浦当是溯北流江,通过“鬼门关”而循南流江直下。专家何荣昌研究认为,隋唐时期,长江流域进入岭南地区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是从长江沿湘江经灵渠(位于今广西桂林兴安县)进入岭南;二是从长江沿赣江经大庾岭(位于今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处)进入岭南。专家蔡良军研究认为,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主要交通线路是越五岭而进入内地的线路,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甿渚岭和越城岭)是联接五岭南北珠江和长江的众多支流的中枢。经综合分析以上交通路线,我们认为,项斯应该是经过灵渠进入广西合浦一带,具体来说,从长江向西,过鄱阳湖进入湖南,沿湘江经灵渠循漓水进入广西合浦一带。由于古代合浦郡界至越南北部,项斯在合浦活动期间,足迹很有可能进入今天越南国北部。

图表三:项斯“南下广西之路”行迹地点列表

江西

彭蠡湖:今名鄱阳湖,在江西北部。

《彭蠡湖春望》

苍梧:苍梧山,又名九嶷山,今湖南宁远。

《苍梧云气》

广

西

秦城:今广西兴安西南。

《送欧阳衮归闽中》

铜柱:东汉马援在分茅岭下建立的疆界标志。岭在今广西上思东北。《蛮家》诗中买珠之地应是合浦郡,今广西北海。《后汉书马援传》引东晋顾微《广州记》:“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古之合浦郡界至越南北部。

《蛮家》


结束语

鉴于相关项斯史料有限,无法对项斯行迹的精准描绘,但经以上分析,“三圈四路”可以作为项斯一生在全国各地行迹的基本脉络。唐时的浙江台州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属蛮荒之地,并且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这些恶劣的大环境无疑给项斯游历游学各地带来了种种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经历不仅给项斯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且锤炼了他大无畏的精神和豁达开阔的胸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而产生了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


[0] 《唐才子传》] 辛文房.唐才子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 《台州人物志》【M】,中华书局,2019年8月。

[2] 《光绪仙居县志》【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3] 《光绪仙居县志》【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768页。

[4] 丁锡贤,唐宋之际的台州人物概述,《东南文化》【J】,1990年6期。

[5] 《光绪仙居县志》卷二十三杂志上【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文中有关寺观记载均出自此书,特别说明除外。

[6] 《光绪仙居县志》【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P454

[7] 叶哲明,项斯生平及其诗歌成就,《敦煌学辑刊》【J】,2005年2期。

[8] 《光绪仙居县志》【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P453

[9] 徐光大,《项斯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P77。文中项斯诗歌涉及地名考证,均以此书考证为蓝本。个别地名经笔者考证后,认为有异议而未采用的,在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10] 林晖,浙东唐诗之路的兴衰原因及当代意义,《台州学院学报》【J】2019年2期

[11]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12] [唐]贯休,贯休歌诗系年箋注(胡大浚箋注),中华书局,2011年06月

[13] 赵权力、王坤,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工程——通济渠和永济渠-,《中国水运(学术版)》【J】2007年4期

[14] 徐光大《项斯诗注》第4页“宁州”注为唐时宁州包括今云南全省,故治在今云南曲靖。宁波大学窦知远考证认为,《旧唐书》及《新唐书》之《地理志》关于宁州的记载,“宁州,隋北地郡……武德元年,改北地郡为宁州……贞观元年……于宁州置都督府。四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彭原郡。乾元元年,复为宁州……在京师西北四百四十六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四里。”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进行对照可以确定宁州为今甘肃宁县。至于云南的宁州,新旧《唐书》中则是“武德元年,开南中置南宁州……五年,罢总管。其年冬,复置,寄治益州。七年,改为都督……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贞观六年,罢都督,置刺史。八年,改南宁为郎州也。”另有“姚州”条载“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旧城北百余步。汉益州郡之云南县……蜀刘氏分永昌为建宁郡,又分永昌、建宁置云南郡,而治于弄栋。晋改为晋宁郡,又置宁州。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可以看到唐初在云南地区确有“南宁州”和“宁州”存在,但“南宁州”在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郎州;“治于弄栋”的“宁州”则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为姚州。据查,南宁州治所味县为今云南曲靖,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郎州全境尽归南诏。所以可以得出,在项斯生活的中晚唐时期,南宁州已不复为唐朝所有,唐朝所管辖的只有今甘肃宁县的宁州。

[15] 何荣昌,六朝隋唐时期长江流域航运交通的开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3年第二期。

[16] 《成都城坊古迹考》(修订版)【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

[17] 《广西历史文化简明读本》【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4

[18] 《广西历史文化简明读本》【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4

[19] 何荣昌,六朝隋唐时期长江流域航运交通的开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3年第二期。

[20] 陶正桐,马援南征交趾行军路线新探,南都学坛【J】,2017年3月

[21] 蔡良军,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 1992年3月

[22][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M】,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23] 周绍良,《唐才子传·赵嘏传》笺证 ,《文史》【J】, 2002年第3期

[24] 《光绪仙居县志》【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771页。

(作者单位:仙居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