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庙位于天台赤城街道临川社区杏庄居东首。巷以庙名,亦名华光巷。华光庙供奉华光大帝马元帅,在中国道教神仙表里列入四大元帅,又称护法四圣。农历九月廿八为华光大帝神诞日。
华光庙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至今仍珍藏明崇祯四年张太素题书的“华光普照”匾额一方。清乾隆十八年(1774),境人生员张仁安加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合境重修。1966年庙废,仅留基址。现存庙宇为三开间乾山巽向硬山式建筑。2012年重修,2012年4月初八建成。《华光庙复建记》碑记这样写道:邑之华光庙位古城华光巷,明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部左侍郎张文郁故居东门右是也。因庙而名,庙奉镇山神将五灵显官华光天皇乌元帅之神像。华光大帝刚正不阿,护国佑民,嫉恶如仇,惩恶扬善,三眼视世,一鞭醒人。昔张公为保四方平安,避灾祐福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始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境人生员张仁安加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合境重修。盖四百年史。香火绵延,华光普照,风调雨顺,家和民安。几曾修葺,因政弊故庙终毁于公元1966年,仅留庙基也。欣逢盛世,民心思佑,……历经余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殿宇复兴,神像重光,香火鼎盛,惠泽四方。
华光庙与张文郁故居——资政大夫之第隔墙而建,历史上流传着华光庙与张文郁的传说故事。关于张文郁其人,《天台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张文郁(1578~1655),字从周,号太素。茅园(今莪园)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工部主事。五年,受命重建皇极、中极、太极三殿,“出入常见戴星,度支皎如悬月。弊莫逃其精核,事必任以小心。”七年,三殿建成,复受命重建文昭阁、武成阁、隆德殿、养心殿、昭和殿、紫光阁等。崇祯元年(1628)又督修德、庆二陵。工毕,辞职还乡。
据说张文郁在辞归故里前,曾在京城显灵宫烧香许愿,希望华光大帝一路护送他平安归故里。宫观道士画符一道,嘱咐他到家后烧化此符,华光大帝即可升天返京。张文郁回归故里后大兴土木,竟忘了将此符焚化,使得华光大帝无法返京。直至有天晚上华光大帝托梦于他,张文郁才猛然醒悟,遂立庙于度予亭东首,供奉镇山神像王灵官华光天王马元帅之神像。
华光大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佛教中的韦驮很相似,是重要的护法神。他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故人们又把他视为“火神”,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百姓对他极为虔诚,传说他“感显应难、百叩百应”。这份崇拜的产生还来源于张文郁的另一个故事。《天台县志》载: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清兵攻克杭州。明将方国安率兵南遁,烧杀掳掠,直至天台。文郁为免县城百姓受害,延方国安至家,倾产犒军,并责以大义。阖城得免兵难。
“厚德载物家昌盛,和气致祥人安康”。华光庙的传说和相关的俗信活动从古代民间文化传承而来,反映了民众求吉避祸的心理,表达了他们寻找安全与归属感的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俗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和神秘力量,人们在传说的流传中保留着那份最初的敬意和虔诚。
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