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屿街道共和村茅草山南麓小山坡约 10 米高处峭壁上,有十来平方米的岩画,分布在三块岩体上。岩画有戉、车轮及各种图案。
岩画产生的时间难以估计。综合附近的小人尖遗址,徐偃王墓、庙,岩画的产生的时间可能与偃王有关。
徐偃王是生活在公元前 1000 年前后泗水一带的诸侯,一度相当强大,曾趁周穆王西游之际率领东方诸侯攻打周朝。为什么徐偃王要攻打周朝?原来他得到一件神弓,于是想称王,但宗主周穆王不允。周穆王得知徐偃王率东方诸侯前来攻打,仓促间,只好承认他为诸侯王,管理东方三十六国诸侯事务。
周穆王西游归来后,对徐偃王乘机捣乱十分恼怒。于是开始认真管理国事,加强军事。又过了若干年,周穆王认为自己已经十分强大,于是联合楚王发兵进攻徐国。
徐偃王自知不是周朝、楚国联军的对手,于是开始逃战。徐国百姓感念偃王仁义,放弃家园跟随,逃跑的队伍竟有数万之众。偃王向南逃跑,到钱塘时听到楚兵来了。偃王赶快渡江,君臣百姓分头疏散,一群往东奔向鄞县、舟山 ;一群往南奔向衢州、龙游 ;而偃王自己则带领主要人马向东南经过象山到达黄岩境内。
安顿下来后,徐偃王在黄岩南境(今属温岭市地)建筑城池,此城池被后人称为“偃王城”。而后偃王带领子孙群臣在路桥小人尖筑坛祭告天地祖先。
徐偃王祷曰 :
“苍天在上,请听我徐偃王祷告 :自从我们徐氏的先君若木被夏禹王封民间故事于徐国之后,经历了商朝,一直相安无事,本应该世代在彼生存下去,无奈到了周朝之后,为周穆王所不容,以至于逃难于此。此乃苍天所安排乎?祖先啊,我徐偃不才,愧对祖先,现在既来于此,我要在此生存下去,生衍不息,发扬光大!愿苍天为我作证。”
祷告完毕后,徐偃王从山头环顾山下,只见这片土地开阔肥沃,东边是大海,尽收渔海之利。于是决定开发路桥人尖周围这片土地。他首先在人尖对面的山(后称徐山)凿山建造石室,以安顿自己的家室,再把亲戚部属迁来建立村庄(后称徐山乡)。为此,明代沈守正有《偃王城》诗曰 :
漠漠孤烟山上横,行人说是偃王城。
百年仁义将何用,九地流连恨未平。
故垒历朝看鹿走,荒基无岁不牛耕。
徐山石室今奚似,旧楚依然春草生。
徐偃王建好石室之后,已经是春暖花开,播种时节到了。一天,徐偃王从石室出来,突然发现四周浓烟滚滚,偃王惊呼:“原野着火了!大家快来扑!”但仔细一看,却见原野上散落着许多土著人,是他们在点火烧野。偃王命手下把土著叫来问 :“你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放火烧野?”
土著说 :“我们在准备耕种。”
偃王说 :“你们耕种,拿着木棒做什么?”
土著说 :“木棒是用来翻土的。”
偃王说 :“翻土不好用‘戉’吗?”
土著摇摇头,不知“戉”是什么东西。
于是偃王叫人拿来“戉”(大斧),亲自操作给他们看,果然“戉”比削尖的木棒更容易入土,翻土更容易。
偃王继续道 :“如果用牛来耕种,那更省力。”
土著十分诧异 :“牛是动物,怎么会耕种?”
偃王这才明白,原来当地的土著民族十分落后,剪发文身,刀耕火种。于是偃王亲自教土著民族如何调教黄牛,如何打造耕具,再如何用牛犁田耙土。土著民族经偃王及北方民众的传授之后,很快能够用牛耕田,这才发现,牛耕比人耕节约了很大的劳力,且耕得深,土地的产量也更高了。
产量提高后,收获下的稻子已经不能手提肩扛了。于是偃王传授土著制作车辆,用以运载割下的稻谷。
之后,偃王又教土著识字,台州南部的文明程度一下子提高了。这片土地由于徐偃王及其家属臣民来到,第一次引入了中原文明。
为了感激偃王教民耕种、制造车辆,于是人们在茅山的岩壁上刻下“戉”(大斧)和“车轮”的图案。
徐偃王死后,就葬在玉瓶峰南麓 ;因徐偃王葬于此,玉瓶峰改称徐山。宋嘉定《赤城志 • 黄岩》载 :“徐偃王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有土砖台址及石笋尚存。”偃王曾在此扶过犁,又称犁头山。其地在路北街道。
徐偃王的后代,一直在台州南部地区生息。在汉代还一度统治着台州南部及乐清北面一带,他们与越王勾践的后裔相存相争,互有兴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因建筑需要,徐山前屏的龟山已被基本开光,据石工说,他们在开采时发现原有山洞,高约 4 米,宽 3.5 米,长约 60 米,支洞有好几个,通向山腹,洞是人工开凿的,洞壁有烟火熏黑的痕迹,这里或许就是徐偃王的石室。
涩水《徐山耕犊》曰 :
偃王逃战为仁名,何必当初西发兵。
泗水河边弃祖庙,黄岩岙里建新城。
人尖晓日祈天佑,田野黄牛教畜耕。
石室龟蛇今走失,徐山难觅旧王陵。
(路桥区地方志编纂室) 管彦达 整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