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葭沚台州同知署同知辑考
台州市椒江区政协 章亦矾

发布日期:2022-07-07 11: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清朝位于葭沚的台州海防同知府又称“二府衙门”、“海防府”、“同知署”、“台州分府”等,主政官员为“同知”。  

同知为各官衙长官的辅佐官。宋代在朝廷及地方府、州、县等,均设有同知,如同知枢密院事,同知府事等。这是由于朝廷让某官主持一事,但不授以正职,即称他为“知某事”;而他的副职就成了“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卷十载,台州首次设立同知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首任为杨芳春,以同知安抚司事改授;明朝改为台州府,设同知一名,府志有记载的首任同知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宁希周;清首任同知为吴启元,顺治三年(1646)任,休宁人,恩贡。

海防同知最早设于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 ,是时倭寇肆起,滋事渐多,兵部尚书、浙直总督张经奏请于苏州府、松江府等通商要路,增设海防同知一员,负责统领兵船。后来沿海各府陆续添设该职,专门负责海防事宜。一般而言,海防同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是协助知府专门处理船只、人员出入稽查、口岸管理的文官。从浙江来看,杭州府设有东塘、西塘、中塘海防同知各1人;嘉兴海防同知府于道光三年( 1823) 移驻乍浦;宁波海防同知府也于道光三年移驻石浦;绍兴府设海防同知1人;温州海防同知府于乾隆十二年( 1747) 移驻玉环,后又移回府。

台州的海防同知始于康熙九年(1670)。民国《台州府志》卷五十九记载,康熙九年七月,闽浙总督刘兆麟奏:请设宁、绍、台、温四府海防同知各一员。此时,台州府同知为方于光,大兴人(今北京市),进士。

台州海防同知署移驻葭沚的时间,说法不一。清康熙四年(1665),台州海防同知署由临海城内迁驻宁海县亭旁镇亭山书院,即后为亭山小学旧址。《海门镇志》卷三引《临海县志》载,葭沚二府衙门:“道光二十六年(1846),同知龙光甸始建署。”卷八中载,龙光甸调台州府同知后:“官无署,皆留省,光甸不欲苟从众,乃借廨于民听事。”张利荦《葭沚重修海防同知署碑文》载:“道光未年,申请大宪咨部议定,将本郡旧设海防同知员缺移驻,以资弹压……”说明道光未年台州同知府已移葭沚。而《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五载:“同治五年(1865) ,改浙江台州府同知驻家子(家子离海门西十里),管理海门巡防海口事宜。”《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载,同治五年七月:“吏部议准浙江巡抚马新贻奏,请将台州府同知改驻家子,管理海门巡同防海口事宜。移原驻海门之临海县县丞于花桥;黄岩县同城县丞于乌岩;宁海县同城县丞于亭旁。责令分司缉捕,以专责成。应如所奏办理。从之。”两者相比,前后相差二十年。

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到民国元年约70年,台州府同知更换频繁,尤其咸同年间,正是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响应,台州府同知更是频繁被调往各地镇压农民起义。因此,这段时间,“署”台州府同知的也较多。台州府同知在台州,在海门留下政绩可查的史料不多,主要有龙光甸、仲孙樊、成邦干、张毓麟、姚景夔、叶元芳等。可惜的是,1915年6月,同知署中保存的公文案卷被焚毁。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黄沅日记》记载了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起,台州历任同知的任免情况,较为详细。黄秉义(1874-1926),谱名崇沛,光绪九年(1883),十岁时请马蔚林取名黄沅,册填十六岁,赴京考取詹事府供事四十六名,是年十一月咨送国史馆当差,十二月复送武英殿当差,恭修穆宗毅皇帝实录告竣,议叙列为一等,经部题覆以从九品双月三缺后选用。二十年(1894),以黄秉义名参加浙江乡试未第。辛亥革命后以秉义行,字质诚,一字沅浦,又字灌园,号乐琴书室主人。曾任民国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八年十二月被授予四等嘉禾章。父寿征,号悦卿,以候选通判借署兵马司指挥,选任云南新兴州知州、两任山西吉州知州、调署山西虞乡县知县,皆具政声。黄家在葭沚属上等人家,仅次于黄崇威、陶祝华两家,原葭沚镇西路七十三号的黄大夫第即是其故居。

限于史料,本文暂以台州同知署于道光末年移驻葭沚、首任同知龙光甸起进行辑考。

1、道光二十三年,龙光甸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知龙光甸,年分未详(道光年间)。

《海门镇志》“名宦”龙光甸:“二守,道光二十三年,家子请官弹压,公到任,治始化顽归善,德教并著。”

龙光甸(1792-1849),字见田(《台州府同知龙君墓志铭》为“昆田”),广西临桂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历湖南溆浦、湘阴、黔阳知县。道光十七年(1837),任黔阳知县期间,精明善断,人不能欺。惩治豪强,严革恶习,兴利除害,百废具兴,所有罚款,都用于修寺观、祠堂、庙宇、街巷、桥梁、道路,添设书院膏火,置义学十五所,一时黔阳弦诵之声四起。十九年,龙光甸与其子龙启瑞(辛丑状元)、教谕黄本骥新修芙蓉楼碑廊。至今上面还刻有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手迹。同时三人从《全唐诗》里选录王昌龄宦楚诗二十九首,由龙启瑞编次,龙光甸撰《王少伯宦楚诗跋》,刊刻《王少伯宦楚诗》于芙蓉楼碑廊。

二十一年四月,龙光甸调补常德府武陵县。离任之日,虽孤贫乞丐,亦号泣挽留。十一月,擢浙江乍浦海防同知。二十三年正月,遂别委龙光甸署玉环直隶厅。未逾年,复委署台州府同知,寻调台州府同知。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五口通商,海门港地处浙中,是台郡六邑咽喉,故奉批移同知衙门驻葭沚。龙光甸初到之际,地无衙署,前任皆留省不到任。唯独龙光甸到任后,借民居听事,故为首任同知。在任朔望讲事,修市廛、兴水利,曾建葭沚新闸,手书“椒江锁阴”。夜里冒着严寒,亲自缉捕盗贼。龙光甸到任后,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二十六年,龙光甸在葭沚建造了同知署。时其子龙启瑞官湖北学政,几次要龙光甸前去颐养天年,龙光甸以百姓为重没有去。

二十九年,龙光甸进京引见,归卒于旅途中,年五十八。

父龙济涛,举人;妻黎氏,系广西灵川黎方喧女;子龙启瑞(1814-1858),字翰臣,清朝古文家、目录学家、诗人。幼年随父亲龙光甸宦籍各地。道光二十一年从黔阳赴京考中状元,官至江西布政使。卒于任上。

2、道光二十九年,朱绪曾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道光二十九年,同知朱绪曾,字述之,上元人,举人。

朱绪曾(1805-1860),字述之,号燮亭,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道光二年 ( 1822) 举人,屡上春官不第,于是闭门勤诵,历经l3个寒暑。道光十五年,逢大批挑选知县,分发浙江,补为孝丰(今湖州安吉)知县,历任武义、秀水、嘉兴县知县,转台州同知。朱绪曾家富藏书,生平著述丰富,著有《开有益斋经说》五卷、《读书志》五卷、《开有益斋金石文字跋尾》、《梅里诗辑》、《朱氏家集》、《金陵旧闻》等。他历时三十年辑成《金陵诗征》(又名《金陵诗汇》)92卷,上自周秦,下迄清朝,入选者有千余人,每位作者系以小传,“二千年名流韵语搜采靡遗”。陈作霖盛赞:“数典乡邦,厥功最巨。”有《金陵诗征小传》别刻本。

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第二次进犯定海。为抗击英军,收复定海,浙江频繁调集兵力、调动文武官员。是时朱绪曾调赴浙省巡抚部院衙门、抚标军营,参与谋划定海军事,协理粮台,授司文案,同僚赞其“诚信质直,足以倚任。劳不避险,才胆以博。羽檄飞驰,不废吟啸。”

二十六年三月九日(1846年4月4日),清政府特派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与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虎门签定了《退还舟山条约》。是月,朱绪曾随两广总督耆英、浙江巡抚梁常宝往来宁波、定海,办理交涉、接收定海事宜。五月十二日,朱绪曾等行抵定海,十七日接收厅署。六月初三,英军撤离定海,定海全境收复。为表彰有功人员,十一月二十三日,巡抚梁常宝奏请朝廷,对收复定海出力各员量予奖励,称:湖州孝丰县知县朱绪曾“此次委令随同咸龄等收复定海,派司文案,精细周至,悉臻妥协。该员系实缺人才,在营在局差遣七年,始终不懈,可否赏加‘知州升衔’”。因道光帝抱愧于两次失地,对各员始终未作嘉奖。对此,朱绪曾不以为然,于名利仕途冷而淡之。

来定海公干之前,朱绪曾对其地理、历史早有所识。到后,朱绪曾跋山涉水,实地寻迹、勘察,足迹遍及城乡。纵览山川形胜、关隘烽堠,与缙绅耆老往复计论。查阅缪蓉浦定海县志时,为正其错漏,博采乾道四明图经及开庆、延佑、至正诸志及舟山志,以古证今,列其同异,列为旁稽博考,附益近闻,考察之名胜古迹,几经钩稽考证,标举本邑山川、形胜、古迹、建筑等为目,共立203目十卷,计十五万言。每目系以七言绝句,历稽故实,以诗叙事,常有一诗列说数千言者。道光二十八年,编著完成舟山史籍《昌国典咏》,全书对舟山的自然地理、人物古迹、风土民情、海山特产、历史文化等博洽精核,考据翔实,是后人研究舟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光绪《定海厅志》称:“今重修《厅志》,多采用其说。”咸丰十年(1860),朱绪曾客死山阴。

3、咸丰二年,仲孙樊为台州府同知

仲孙樊为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杜桥志 》“李晓园墓”:“在溪口西坑村果山,坟3坛,坛前构石护栏,墓前置庵名塘丘,立墓道坊。清咸丰二年(1852)三月建,海防同知仲孙樊题‘皇清敕授儒林郎诰封奉直大夫候选布政使司理问晓园李公暨德配敕授安人诰封宜人周太宜人寿域’,镌刻人物、花鸟、走兽图案,墓室被盗,石构基本完好。”

《海门镇志》:“仲孙樊,字博山,吴县人,赐进士出身……后官葭沚海防分府……”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仲孙懋者,其兄仲孙樊系余同年仲孙机亲弟,以即用知县同余到浙候补,任台州临海……仲孙樊办土匪得力,后升同知。值上海红头踞城时,浙江发兵往攻,亦调仲孙樊带台勇往助。”弟仲孙懋官至宁绍台道。

仲孙樊(1819-1853),字补侯,号博山,江苏吴江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以知县分发浙江,摄淳安县。二十八年补临海县。善折狱,听断如神。偶有所误,知即改正,不护前非。他倡导捐资新建金鳌书院,书院每月考课一次,仲孙樊曾亲临该书院评定甲乙等第,奖励亦比其他书院优厚。临邑环山带海,号难治。胥役好舞文犯科,孙樊遇之甚严,仍结以恩,莫不畏怀。讼必立讯,积牍一空。邑有蟾山.去城百数十里。山径丛杂.为盗所窟穴。孙樊至,饬隶捕之,相顾愕眙,无敢往者。孙樊募人侦其巢穴,尽悉其入处所。一夕天大雾,适黄岩镇总兵阻风泊舟。孙樊邀之,直人其巢,擒七人置之法,焚毁庐舍,改为营房,境遂安。二十九年,浙江大水。台州在万山中,丰歉异宜,方连岁大熟。陆路阻赤城高岭,航海有赉盗之虞,以故多积粟。孙樊为状申抚宪,设法流通,米价大平。咸丰元年(1851),升中塘海防同知。办理海塘,一律坚固。鄞县张朝清为变,毁署叛逆戕官。巡抚黄宗汉檄委孙樊住剿,获凶正典。奏奖,赏戴蓝翎。

咸丰元年,“广艇”头目布兴有带着海盗入侵浙江海门。布兴有,广东潮州人。广艇,形如蚱蜢,故曰蚱蜢船,轮面涂绿油,故也叫“绿壳”。这时,定海镇将周士法、温州镇将池建功,黄岩镇总兵汤伦见海盗的佛郎机炮轰攻,三人害怕转舵疾走,海门被占十日。海盗洗劫了所有商铺,放了一把火,烧了二千余间房屋。百姓指责官府不发兵保护,怨声载道要求赔偿。省派仲孙樊诣地勘验,仲孙樊不畏乡宦,结果,周士法、池建功、汤伦三人凑钱千余串,谷八百余石,以作赈恤,而民间得以草创营室。绅耆感戴,为立禄位牌于社庙戚公祠侧。

咸丰二年,运河里的船搁浅不能通行,接着丰坝口决,山东出现严重饥荒,朝廷下令各地赈灾。仲孙樊首先提出在浙省以海运运粮。“未及四个月,即已全数起运交兑完竣”,仲孙樊“候朕施恩”。

咸丰三年八月,小刀会首领刘丽川攻陷上海青浦、嘉定等六县。浙江抚臣黄宗汉委令仲孙樊统带壮勇钓船,由黄浦进泊龙华港,并发布布告,要求地方绅民协力围剿。期间,仲孙樊“露宿风栖,积劳成疾,犹不敢稍耽安逸,力疾督战,以致劳伤过甚”,十月二十七日死于军营。

4、咸丰五年,程钟英为台州府同知

程钟英为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十七册,咸丰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何桂清奏报克复徽郡歙县并请将知府石景芬先予超擢折》载:“绩溪为入宁、入浙之要隘,臣飞饬题升台州同知昌化县程钟英在昱岭、千秋两关实力严防。”

程钟英,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附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龙泉知县。太平军进军南京,并向浙江安徽挺进,安徽省黟县、休县暨徽州、歙县先后失守,歙县知县廉骥元在署自缢。清政府为阻止其进入浙皖,急令时任临安县令程钟英督修千秋关,高2.10丈,宽1.20丈,置炮台1座。浙江巡抚何桂清令程钟英在昱岭、千秋两关实力严防。千秋关位于临安县於潜镇北,昱岭关位于临安县顺溪乡,与安吉的独松关一起,统称为浙皖间的“三关”。太平军进攻时,“其城外程钟英所带之台勇也自行逃……”同治三年被免去同知职务。

5、咸丰五年,胡泽沛署台州府同知

胡泽沛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载:“咸丰五年九月初一日,内阁奉上谕,何桂清奏查办乐清县匪徒事竣并遵保出力人员一折……西防同知胡泽沛著赏加随带二级,署台州府同知。”

胡泽沛(?~1860),字云次。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清道光五年(1825)举人。道光十九年署泰顺知县,道光二十二年任诸暨知县,道光二十八年任象山知县,咸丰二年(1852)任海宁州知州。咸丰六年迁西防同知,补湖州知府,在任时重修归安县(即今湖州)安定书院;同年,署金衢严道。咸丰八年因旧案交代造报完竣,由浙江候补道署杭嘉湖道。以病归里。胡泽沛善辨疑狱,政声于浙中称第一。

6、咸丰五年,余钧恩为台州府候补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知余钧恩,寿州人,年分未详(咸丰年间)。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咸丰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因海运全竣“(台州)候补同知余钧恩著俟补缺后,以知府升用”。

余钧恩,生卒年不详,字叔平,安徽寿州人,浙江补用知府,历署台州府同知,海宁州知州,有政声,卒于官。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长驱南下杭州再陷,余钧恩妻龚氏、妾沈氏及在室两妹二子二女同时投井而亡。余钧恩的祖父余鸿祖,号秋湄,嘉庆辛酉(1801)举人,曾任云南浪穹县知县,署镇沅直隶厅同知,赵州知府;父亲余士瑮,号菊农,道光乙未(1835)进士,由知县分发浙江,初摄黄岩,代完前官亏欠千金,后擢嘉兴府知府,署浙江按察使,授江苏常镇道,以劳卒。

7、咸丰十年,龚振麟为台州府同知

龚振麟为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据《清咸丰朝实录》卷三三六载:( 咸丰十年)“以浙江擒获黄岩匪犯王国溁等出力,赏……同知龚振麟、知县曾元澄花翎。”又载,同年,龚振麟以台州府同知署台州府知府。

龚振麟(1800-1861),长洲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监生出身,有革新思想,好研习西学,对西方的算学、火器有一定研究。清道光八年(1828)十二月署青田知县,十九年任嘉兴县县丞,二十年奉调宁波军营监制军械,他首创世界铁模铸炮法,比西方早了30年,著有《铸炮铁模图说》。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门由龚振麟监制的火炮,口径120毫米,口壁厚52毫米,全长1400毫米,膛长1215毫米,底径为420毫米,上面的铭文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仲春吉日, 浙江嘉兴县丞龚振麟,两浙玉泉场大使刘景雯监造,试放□……□”

龚振麟和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人,从政前为长洲县监生。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同年夏天,他奉调到宁波军营监制军械,克尽职责,多有建树。英军入侵舟山时,龚振麟奉命去甬东,见到英军用蒸汽机驱动的火轮,他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进行仿制,先用人力驱动叶轮,在湖中试航成功,后又制成更大的舰船,可在海洋中行驶。二十一年春,林则徐因抗击英军侵略,被清廷革职,令其“戴罪立功”。他来到浙江后,委派龚振麟把只能直击的旧式炮架改成能上下左右改变射击角度和方位的新式炮车。由于龚振麟平时注重学习科学技术,他监制的新炮车灵巧坚固,富有成效。是年8月,英军再次入侵定海,镇守定海的三位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奋起抵抗,清军再次失利,浙江省遂添设炮局,赶铸新炮,以应急需,仍委派龚振麟监制。为加快火炮铸造速度,他首创将铸造火炮的泥型改用铁模,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并撰写《铸炮铁模图说》一书,刊印分发沿海各地区,求得推广,后由魏源收入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二十二年,受林则徐委托,在浙江镇海铸炮局内,制造了八千斤重的巨炮,并随之创制磨盘形枢机新式炮架及车载式枢机炮架。二十七年署天台县知县。

咸丰二年(1852)六月,龚振麟署秀水县(今浙江嘉兴)知县。咸丰四年七月十一日,曾国藩《调浙江龚振麟来楚造炮片》奏请:“……查有浙江候补知县龚振麟及其子龚之棠精于造炮,自制铁模,与洋炮无异。合无仰恳皇上天恩,饬下浙江巡抚飞调候补知县龚振麟及其子龚之棠迅速来楚……”调湖北造炮,后又在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主船炮制造之事。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太平军攻破台州府城,知府龚振麟退至黄岩,城陷被杀,赐祭葬。

8、咸丰十一年,张祥荣为台州府同知

张祥荣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娄县续志》卷十七“张祥荣”条:“咸丰六年,补中书俸满,截取外用,分发浙江,署石浦、台州同知……咸丰十一年冬,府城失陷。同知分防家子镇,距城百里,往温州请援师。”

张祥荣(1811-1864),一云原名祥澐,改名祥荣,字云 舲,华亭(今上海)人。十四岁时,父卒于四川官舍,张祥荣扶柩归里。时家贫攻读,孤苦备尝,为娄里籍诸生,嗜诗。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人,大挑二等,选仪征县教谕。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陷金陵,张祥荣办理防练事务,大吏嘉其才,保以内阁中书用,加侍读衔。咸丰六年,补中书俸满,截取外用,分发浙江,署石浦、台州同知。

咸丰十一年四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部进入清军兵力薄弱的浙江,进展神速。五月二十八日攻克金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侍王府,遣将四出,攻取浙江各地。侍王李世贤亲率主力进入台州,十月二十三日克天台,二十七日克仙居,十一月初一兵临台州府城临海。台州知府龚振麟、协镇奎成、临海知县郑煜弃城,太平军不战而得临海城。天台人潘飞熊投奔太平军,被封为“耿天义”。十一月初七,潘飞熊由天台出发,受命攻取宁海。宁海知县黎廷攀、参将苏方拱不战而逃,太平军占领宁海,设行政机构于崇教寺。此后,太平军相继占领黄岩、太平。此时,张祥荣分防葭沚,距城百里,他前往温州请援兵。同治元年(1862)夏,张祥荣随同克复台州,八月委办宁波洋广局捐,诸商悦服,后患气咽至甲子(同治三年,1864)春卒于公所,年五十四。

9、同治元年,韩承恩署台州府同知

韩承恩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平浙纪略》卷九:“(同治元年)十月初二日,(太平军)谋从烟山、会墅岭两路夹击天台。时署天台县知县刘焞方与署台州同知韩承恩、前杭州水师协副将王邦庆等,率团进攻东阳,闻警驰往,分路扼守,并调城乡各团策应……闰八月初五日,东阳、嵊县之贼蹿至新昌之汝岙,距天台境二十余里,知县王光杞令小西乡团勇扼要堵御,一面会同署台州府同知韩承恩督带城中民团迎剿。初六日,贼来犯境,城乡团勇拼击,颇有斩获,逐北十余里。”

韩承恩(?-1863),字月泉,娄县(今上海)人,累官杭州府照磨、温州府通判。同治元年(1862),署台州府知府。太平军进犯金华府时,韩承恩檄赴东阳县防剿,战斗中获仓谷万余石,运回台州后全数平粜以济贫民。在任四个月离职去,二年三月复署台州府知府。任职期间“性廉洁,不名一钱”。因征剿黄岩县奇田武装徐锦朋事,为左宗棠所劾,卒于任上。韩承恩死后,“民走哭塞衢,巷争出钱助殓,复相率请大吏建祠以祀”。 

10、同治元年,希庆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元年(1862),台州府同知希庆,明年剿奇田匪战死。

希庆(?-1863),里籍不详。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军浙江,由黄延暄、屠敖三、项连山、徐锦朋等为首的黄岩奇田义军早就开始响应,从五月起,就以奇田为基地对清军发起袭击行动,全台震动。台州府和黄岩县马上结集绿营兵讨伐,但遭到坚强的抵抗,官兵死百余人。义军分据螺岙、三童岙,突袭杨彭岭,直逼县城。清兵调集台州各路兵马,奋力抵抗,黄延暄英勇牺牲。是年十一月,太平军信天义何松泉部入黄岩,接着侍王李世贤亦随之进军黄岩。同治元年(1862)四月,清军反扑,屠敖三等一部又参与其间,攻入黄岩县城,抢掠财物,杀人放火,浙江巡抚左宗棠下令讨伐。次年四月,台州知府韩承恩、海防同知希庆、黄岩知县刘兰馨进攻奇田兵败,希庆被杀。

11、同治二年,刘玉成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二年,台州同知刘玉成,十月署。

刘玉成,生卒年与里籍不详。

12、同治三年,程钟英任台州府同知

程钟英为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同治三年(1864)二月二十三日,左宗棠在《请将台州府同知程钟英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片》中称:“再,正任台州府同知程钟英,于咸丰十年正月委办于潜千秋关防务,旋因患病,十一年二月赴金华地方就医,至今未能起坐。其所办防务曾否销差,未据禀明;嗣赴金华就医,亦未呈报有案。经此次饬查,始由金华县转禀,殊属借病诿饬,有心规避。据代办布政使苏式敬具详请参前来。相应请旨,将台州府同知程钟英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为避匿取巧者戒。理合附片具奏,伏乞圣鉴施行。谨奏。”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另有旨。钦此。”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同治三年三月初八日,内阁奉上谕:“左宗棠左奏参同扣避匿取巧等语,浙江台州府同知程钟英,前于咸丰十年(1860)经左宗棠委办於潜、千秋关防务,旋以患病就医金华,所办防务曾否销差,均未禀报……程钟英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为避匿取巧者戒。该部知道。钦此。”

13、同治四年,李寿榛为台州府同知

《清代缙绅录集成》26卷:台州府同知李寿榛,顺天宛平人,举人,(同治)四年十月补。

李寿榛,生卒年不详,字树堂,江夏(今湖北武昌),举人,大挑知县分发浙江,道光二十八(1848)年到省,历任宣平(今武义)、镇海、象山、鄞县、上虞等县知县,台州府同知,镇海崇邱乡士民咸丰五年(1855)为知县李寿榛立有“李侯去思碑”。同治四年(1865)署绍兴府知府,同治六年二月再署绍兴府知府。任职以来,朴诚可靠,不染习气,曾多次得到浙江巡抚保荐。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候补知府准补台州府同知李寿榛,于署理绍兴府知府任内,拯救灾黎,兴修水利,殚心民事,舆论翕然……均著送部引见。候旨擢用。”

《清代缙绅录集成》、《鄞州行政简史 》载李寿榛为“顺天宛平(今北京)”人,《绍兴市志》载为“山西人”。在绍兴兰亭,立有同治八年冬月的《重建兰亭捐资碑》,捐资者名单中有:署绍兴府事江夏李寿榛洋肆拾元。江夏是旧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据此,李寿榛应是湖北人。 

14、同治四年,谢大舒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四年,台州同知谢大舒,万载人,十二月署。

谢大舒(1817-1886),字日长,号畅轩,江西万载株潭人。谢大舒自幼聪颖,补弟子员,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但多次参加会试都没考中。主讲于铜鼓县的奎光书院和浏阳的文华书院。以经济文章名于时。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江西,万载知县李吉言带了几十人跑到黄茅找到谢大舒,并与辛辰云、曹瑞祥商议抵抗太平军,由辛辰云到湖南乞师。湖南巡抚骆秉章派道宪刘长佑,同知萧启江赴援,萧启江带队从黄茅进入万载,谢大舒也入参戎幕。在攻克临江时,谢大舒以父母年老辞归。后来萧启江督师入川,又派人聘谢大舒去。萧启江死后,谢大舒转入四川总督崇朴山幕府,崇朴山待之以宾师之礼,很善待他。谢大舒后又以父母年老为由辞归。不久,左宗棠总督闽、浙,下令谢大舒前去,到后委任台州海防同知,又调到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以后服父丧完后,左宗棠召他入西征幕,晋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县)、宁夏府(治今甘肃银川)知府。谢大舒在此招集流亡的民众,开垦荒地,流通商业,修公堂、建书院、筑城堡。不久又调任宁夏。因允许一个老人留了半亩鸦片,被人告发而归乡。回乡后倡建正谊书院,并把家中藏书移入书院,因此把书院的藏书楼名为“怀谢楼”。光绪七年(1881)被陕甘总督谭钟麟起调甘肃,谢大舒重赴甘肃,受委总理甘南厘税。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十五日,谢大舒卒于天水官舍,享年69岁。著有《春草草堂集》十八卷。

15、同治五年,高梁材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五年,台州同知高梁材,四月署。

高梁材,生卒年不详,号朱门,顺德人,监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平湖县令,咸丰四年(1854)署黄岩知县,捐赈海宕饥民;六年任永嘉知县,九年为浙江巡抚罗遵殿所劾“革职”。

“革职”后的高梁材又险遭弹劾。咸丰十一年,温州平阳、瑞安士绅组织的“白布会”和“金钱会”矛盾升级,八月初,金钱会袭击了瑞安十七都林垟地方团董陈安澜,双方矛盾激化。温州知府黄维诰急派已革职的永嘉知县高梁材到平阳,对林垟事件展开调查,并着手议和活动,但三次调停均告失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期间,高梁材又频繁地往来调和而亳无结果。瑞安士绅认为积极议和的高梁材受了“金钱会”的贿赂,高梁材写了《自誓文》张贴在县政府的大门,除了极力说明自己没有纳贿外,仍然坚持自己对金钱会性质的判断“事止抢劫村庄,匪聚众谋逆可比”。翰林院侍讲孙锵呜向左宗棠发函称:“高梁材又各贿庇贼,纵扰瑞安。”同治三年(1864)六月二十七日,左宗棠上奏:……至已革知县高梁材纳贿庇贼,幕友何丹成、门丁王荣把持公事,袒护会匪,均先由前温处道支方廉查明,复饬前署衢州府知府吴艾生提讯,毫无证据。”七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高梁材讯无得贿纵贼证据,毋庸议……”

16、同治六年,黄章庆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六年,台州同知黄章庆,六月署。

黄章庆,生卒年与里籍不详。

17、同治七年,吴琮为台州府同知

吴琮任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二百二十三:“同治七年乙亥。以浙江台州剿办土匪出力,赏同知吴琮、守备毕生太等花翎,千总罗懋勋等蓝翎,知府刘璈等加衔升叙开复有差。” 

吴琮(1835-1882),字炳让,一字炳叔、炳粟。仙居县后湖(今田市镇)人。咸丰九年(1859)副贡。

吴琮的发迹全靠左宗棠的提携。《仙居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琮父吴干,在田头(今田市)一带创办民团,公开与太平军对抗。同治元年(1862年),浙江巡抚左宗棠组成中法混合军和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集中清军主力围剿浙江太平军。三月吴干被太平军击毙。以吴琮为骨干的后湖民团,以太平军无辜“杀害其父吴干”为由,四出袭击太平军。二十九日,占领太平军田头据点,四月一日,联合东乡民团围攻县城,激战二昼夜后,太平军被迫深夜突围,首领李元徕及其部下数千人惨遭追杀。后人为了纪念“长毛”在横垟与吴琮民团在此血战,将此地名叫做“毛垟”,此地名沿用至今。四月三日,吴琮联络东西乡民团“数十万之众”,合围县城。一路追杀到缙云南田,太平军驻军仙居行政首领延天义、李元徕及其部下近千人惨遭追杀。吴琮民团围剿太平军,影响台州,风靡浙江。吴琮又派侄吴克明率民团去缙云县参战,被太平军围困于芦膛村,自吴克明以下一百几十人全部毙命。左宗棠对仙居吴琮围剿太平军,欣喜若狂,对吴琮极为赏识。奏请朝廷批准,“保举同知,赏戴蓝翎”。同治七年(1868),吴琮复指挥民团去黄岩镇压农民起义,在奇田村滥杀无辜百姓百余人。清政府授吴琮知府衔,赏顶戴花翎。后在浙江忠义局、京都供职。同治九年(1870),吴琮解囊主持编修(同治)《仙居县志》。 清光绪七年(1881),吴琮病重告归,翌年二月廿四日,卒于家,享年48岁。

18、同治七年,蒋程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七年,同知蒋程,字竺夫,福建人,监生,九月署。

蒋程,生卒年不详,字竺夫,福建人。

19、同治八年,成邦干代理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八年,同知成邦干,字梓臣,湘乡(今湖南湘乡)人,军功,十月代理。

成邦干(1837-1922),字梓臣,湖南湘乡人,以军功得官。同治八年(1869)十月代理台州海防同知府同知,九年(1870)捐俸建椒江书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治十二年四月任台州海防同知府同知,光绪四年(1878)协剿定海大衢山匪金启兰有功,受赏三品顶戴。临海金满在海上夺海门官兵火药船,入踞桐坑,与官府对抗。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清廷调成邦干署台州知府,成邦干亲率军自省城赴台清剿,未成功。八年(1882)七月,因未能剿平金满,被摘顶撤任。十二年(1886)十二月再次出任台州知府,建东山书院魁星楼七楹。

20、同治九年,顾宗隽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九年,同知顾宗隽,字谷生,广东人,监生,十一月署。

顾宗隽,生卒年不详,字谷生,广东人。

21、同治十一年,汪谷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十一年,同知汪谷,字实斋,湖北人,监生,二月署。

汪谷,生卒年不详,字实斋,湖北人。汪谷在光绪九年(1883)浙江候补通判任上,被浙江巡抚陈士杰参奏免职。《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光绪九年癸未:“谕内阁,陈士杰奏查明庸劣各员一摺,浙江候补通判汪谷,取巧营私,罔知大义……均著即行革职。”

22、同治十二年,成邦干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同治十二年,同知成邦干,四月任,并建椒江书院,厚筹膏火,有治声,光绪五年五月卸。

23、光绪五年,傅泽鸿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五年,同知傅泽鸿,字少卿,湖南人,拔贡,五月署。

傅泽鸿(1834-1906),字少卿,湖南湘乡人,岳麓书院肄业生,拔贡,以军功官浙江知府。傅泽鸿与曾国藩是同乡,考取拔贡后,他将自己的朱卷数十本寄给曾国藩,曾没有任何表态,写信要儿子“兹付去程仪三十两”。因“办理营务,甚为出力”,同治四年(1865)八月,左宗棠在《克复武康等城暨截剿出力员弁请奖折》中,保奏候选员外郎傅泽鸿“请以知府归部选用”。光绪七年(1881)任绍兴知府,傅泽鸿在《奏为恭谢天恩仰祈》中表示:“浙江为繁要之区,知府有表率之责……到省后于一切差委事宜,矢慎矢勤……”十五年署处州府知府,十八年复署,“勤政为民,循声卓著”,官至湖州厘局总办。著有《宝彝堂文存》二卷,《史汉发明》五卷。

傅泽鸿死后,浙江湖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朱廷燮挽联:“本潇湘硬望,早莅花骢,历官五郡通侯,合吴越士民而颂德;与苕霅多缘,重迎竹马,方祝万家生佛,先释迦诞日以归真。”

24、光绪六年,薛应珍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六年,同知薛应珍,字友樵,江苏人,监生,二月署。

薛应珍,生卒年不详,字友樵,江苏人。

25、光绪七年,李宫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七年,李宫,字小山,湖北人,九月署。九年为浙抚陈士杰参奏降县丞。

李宫,生卒年不详,字小山,湖北人。《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光绪九年癸未载:“谕内阁,陈士杰奏查明庸劣各员一折,前署台州府同知候补同知李宫,办事粗率,舆论不孚;遂安县知县韩闻南,听断欠明,才具稍差,均著以县丞降。”

26、光绪八年,邓渊修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八年,同知邓渊修,字琴川,四川人,七月任,以忧去。

邓渊修,生卒年不详,字琴川,四川人,曾任处州府同知。

27、光绪八年,冯健代理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八年,同知冯健,字松斋,广东人,进士,十月代理。

冯健(1846-?),字松斋,系驻防广州正白旗汉军蔡龄魁佐领下附生。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一百零三名,同治十三年甲戌科会试中式第一百名,殿试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一名,朝考三等第二十八名,钦点即用知县签掣浙江,任黄岩县知县。

28、光绪八年,翟国栋署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八年,同知翟国栋,字辅庭,安徽人,十二月署。

翟国栋,生卒年不详,字辅庭,安徽泾县人,宦浙,荐至台州同知,同治间就侨居衢城,晚年也居住在衢州,在城北菱湖之滨建了一座“聊园”,有亭台花竹之胜。闲暇时邀请二三诗友吟咏,乐在其中,遂成《聊园酬唱集》,光绪间刊于《西安怀旧录》中(旧时西安县为衢州府治,民国后改为衢县)。

29、光绪九年,张毓麟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九年,同知张毓麟,字浚如,湖南人,监生,十年任,十八年引见去。

张毓麟,生卒年不详,湖南善化县(今湖南长沙)人,监生。同治十年(1871)七月,任广西融县(今广西融水县)知县。到任时奉文剿办四十八弄匪巢。四十八弄位置处于融水县、永福县和鹿寨县的三县交汇处,山与山相连之间有弄四十八个,合称四十八弄(弄就是山山中间平地),海拔多在300米到500米左右,依仗着天然地势,自古这里都是农民起义根据地和土匪盘踞地。张毓麟当即捐资募练,亲往会剿,歼擒积悍匪徒多名。十一月,丁父忧。十三年正月,广西巡抚刘长佑上奏“俟服阙后以知县仍归广西补用”。光绪五年(1879),任广西凌云县知县。后署浙江处州通判,补台州府同知。

张毓麟任台州府同知期间,为椒江的水利发展作出了贡献。栅浦闸始建于万历年间(1573-1620),又称栅川闸,当时邑人曹衡开凿栅浦,引官河水由白鹤殿入椒江,建闸以控蓄。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议建新闸,临海和黄岩各欲建于己地,相持不下。经台州府批复分建二闸,黄岩建于东山,为栅桥闸,临海建于栅浦,为栅浦闸,二闸“高阔皆一丈四尺,翼水各长六丈,底五仓”。至光绪九年九月大水,江涂渐涨而闸渐湮,张毓麟在栅浦塘边村择址重建,旧志称栅浦新闸,延用至1962年废。

葭沚闸自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内、外江船舶交通要道,兼具排涝、通航功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十七年张毓麟重建,称葭沚新闸,又名双龙闸。1957年重建葭沚闸,闸址内移60米,原闸废。

光绪间,台州知府陈璚因海门沿江一带商民房屋受海潮淹没之苦,就与张毓麟一起筹款,在江边筑海门长堤,计长四百数十余丈。

30、光绪二十年,刘秉衡代理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二十年,同知刘秉衡,字虚谷,永新人,举人,三月代理,勤于课士。

刘秉衡(1840-?),原名矗,字载光,号虚谷,江西永新县人,光绪元年(1875)乙亥乡试中举。任台州府同知期间,修《临海志》;重修位于海门大教场的演武厅,与知府赵亮熙重修牛头颈露天炮台。

31、光绪二十一年,张毓麟复任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二十一年,同知张毓麟,九月回任。 

32、光绪二十二年,李炳坤为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二十二年,同知李炳坤。 

李炳坤(?-1909),字稚白,江苏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人。入资通判,指分浙江使用,向充宁绍台发审局委员,委台州渔团局总办差使。光绪二十二年(1896)冬,奉委台州海防同知缺。李炳坤为人谨慎平和,明于听断。二十四年卸任台州府同知。至宁仍当发审局兼宁波洋务局差使,由办湖北赈捐案内保加四衔,委护理宁波鄞县令篆,卸后委护慈溪县知县篆,接篆不久告卸,委诸暨县知县,一年左右告卸,仍当洋务局差使。二十九年(1903)九月署海宁县篆,其子白荪同年三月代理前所司巡检。

33、光绪二十四年,姚景夔为台州府同知

民国《台州府志》:光绪二十四年,同知姚□□,字子祺,江苏人,举人。

《光绪朝朱批奏折》中《新授安徽巡抚浙江巡抚诚勋奏为请补要缺同知以资治理折》载:“圣鉴事。窃照台州府同知姚景夔,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一日病故,应以本日作为开缺日期……”民国《台州府志》提到的同知姚□□,应该是姚景夔。

姚景夔(1854-1902),字子祺,号制芰,江苏溧阳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二十四年三月补台州府同知。任同知以来,重视水利和慈善事业发展,疏浚河道,督建葭沚闸、双龙闸。海门葭沚一带,向多溺女弃婴。于是,姚景夔在葭沚崇广寺建了一座育婴堂,经浙江藩司批准,以葭沚前拨郡堂六成牙税截留,作为常年经费,并准于司库二成善举备充书院膏火等经费款内,酌拨银五百两,生息济用。

34、光绪年间,叶祖巽为台州府同知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叶祖巽。

《黄沅日记》在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初七日载:“与周梅翁谈及金慈生(指金祖)公祖驭下颇严,其舞弊者亦可敛迹矣。但海防同知前任姚子祁(指姚景夔)、叶湘雯司马,听信丁役之言甚矣。萧伯康(指萧邦恺)司马性情刚直,丁役亦不敢作弊。郭外峰(指郭钟岳)司马性过慈惠兼且多病,丁役颟顸于上,官虽两袖清风,其声名亦被丁役之所环也。本任金公(指金祖)严于驭下,虽法令之初,下无颟上之人,将来其政治不致于丁役之所阻也。”

光绪三十年,金祖任台州府同知。按照黄沅文中多次列举同知的顺序,结合《海门镇志》,叶祖巽,字湘雯,生卒年与里籍不详,任台州府同知时间应在姚景夔与萧邦恺之间。限于史料,目前无法进一步查证。

35、光绪二十八年,萧邦恺署台州府同知

萧邦恺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萧邦恺。

《黄沅日记》第一册“癸卯(1903)二月十八日癸卯”:“萧公系上年五月接篆,至今将近一周,政声颇佳,咸占惠泽者亦复不少,父老悉均颂德。”

《临海县志 》载:萧邦恺,字伯康,湖南衡阳人,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临海县知县。

《清德宗实录》卷五九○: “前署临海县试用知县萧邦恺,遇事操切,罔恤民隐……均着即行革职。”

萧邦恺,生卒年不详,十一月初十出生,字伯康,湖南衡阳清泉县人,由廪生加捐知县,指分浙江试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随同前署台州府张伯勤太守琳来台,以分台委员即委办临海保甲局、海门渔团局, 二十八年五月署台州海防同知,二十九年卸任,复委办海门渔团局,兼办保甲事务。同知任内政声颇佳,百姓悉均颂德。三十一年二月接临海县篆, 在临海县任内,遇天主、基督两教互相械斗,事无巨细,愿自解囊敷衍,只顾目前暂安而已。三十二年十月撤任调省。萧邦恺系曾任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萧屺山长子。

36、光绪二十九年,郭钟岳署台州府同知

郭钟岳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郭钟岳,江南人,字外峰。

郭钟岳(1844—?),号外峰,别署天倪子、讷道人,江苏江都(今扬州)人,监生。工诗词,他在《和天倪斋词自序》中说:“天倪子少时喜为诗歌,童卯至三十,已得千余首,词则十分之一二也。” 著有《和天倪斋词谱》二卷《东瓯竹枝词百咏》《东瓯小记》。能鼓琴及刻印,书法各体皆妙。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二月十三日晚,郭钟岳从温州到葭沚就任台州府同知。十四日午刻接篆任事。在任期间,他严治赌博行为,将葭沚街从事“花会听筒”的杨四福家房屋拆卸。三十年四月二十三日,郭钟岳告卸台州府同知一职, 因省里调考日期紧迫,从海门搭乘载阳丸轮到上海转杭州。

郭钟岳在温州任职长达二十多年。光绪三年(1877), 任温州府候补同知的郭钟岳倡议“月捐若干俸金,创办惠民药局”,于城内府城隍庙、三港庙、大南门天后宫,设局三所,每年三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各延医生一人,到局施诊。如系赤贫患者,药方上盖以戳字,持方取药,以济民病(《温州中医药文化志》)。光绪《永嘉县志》载:光绪五年,署温州同知的郭钟岳倡议捐资创办惠民药局。也就是这一年,“光绪五年端阳前一日署温州府海防同知江都郭钟岳绘并识”《浙江温州府海防营汛图》,这是温州目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立体的全域图,温州市博物馆于2006年7月从海南一位民间收藏者手里用6万元购回的。光绪七年(1881)十月初三日,即将离任温州知府的张盛藻,再三邀请同知郭钟岳游南雁荡山。钟情于乐清北雁荡山水的郭钟岳,首次游览平阳南雁荡后感叹:“此山岂让北雁荡,要与一战决雌雄。”十六年,被咸丰皇帝赞为“诸将之中,无与伦比”李续宾(湘军名将,谥号“忠武”)儿子巡视温州,“刊公遗书,出奏疏授钟岳读”。郭钟岳在第二年五月作《李忠武公奏疏后序》:“公(指李续宾)之起于书生,以天下为任,诚如诸葛忠武焉;身经六百战,军法严明,诚如岳忠武焉。”“公与两忠武并千古也。” 光绪十九年(1893),郭钟岳代理乐清知县。二十一年,时任温州洋务委员的郭钟岳参与处理永嘉枫林教案。二十四年于九柏园(今属温州鹿城区)创办中西学堂。

37、光绪三十年,金祖署台州府同知

金祖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金祖,字慈生。

金祖,生卒年不详, 十月廿六日出生,字慈生,安徽人,浙江候补通判,试用通判,进课吏馆考取。

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十七日晚,金祖乘海门商轮到台,即至葭沚,寓椒江小学堂为公馆。廿二日上任。上任伊始,金祖至本保庙,刚好碰到有人在赌博,一哄而散,抓住一人笞责数百,即行开释。地方对他的评价是“严于驭下,虽法令之初,下无瞒上之人”,“家丁、房差之言一概不听,诸事明其曲折,情分也颇厚,俸也从俭约,人亦沉静”。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卸任,廿二日离开同知府署。宣统三年(1911)八月,金祖署石浦同知。

38、光绪三十一年,沈璿庆为台州府同知

沈璿庆为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光绪朝朱批奏折》 第二二辑《浙江巡抚张曾敭奏为请补要缺同知以资治理折》:台州府同知沈璿庆报捐离任,准部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初五行文知照。

沈璿庆(1860—1930),字东禄,福建侯官县人,监生,精篆隶,工山水、花卉,沈葆桢第五子,娶广东按察使吴仲翔女。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璿庆光绪十七年八月任光禄寺良酝署署正,后历署乍浦同知,开化、桐乡等县知县。民国元年(1911)代理兰溪县知事,旋充福建民政司次官,浙江国税厅筹备处坐办;二年,任参政院佥事;三年,任海军观察使;五年,为海军部秘书司长。

沈璿庆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十一日到葭沚,十二日在椒江书院接篆任事,廿三日早刻进同知署衙办公。上任不久,沈璿庆就送在椒江书院就读的周善祥及杨姓两人,公费到上海学习日文三个月,期满后转至地方设立学堂,培养有抱负的青年。十二月初八,沈璿庆交卸台州同知,以知府候补,乘永江商轮到申新任。

《海门镇志》中的“椒江书院”载:光绪三十一年,台绅杨晨、喻长霖、王咏霓、朱谦、黄蒸云、陶祝华等呈《创办椒江实业学堂禀》,“禀请海防府沈,改为葭沚中等实业学堂”。这里说的“海防府沈”应该指“台州府同知沈璿庆”。

39、光绪三十一年,吴世钦为台州府同知

吴世钦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政治官报》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二十七日:“又奏委吴世钦署台州守等缺片……吏部知道。”吴世钦以台州府同知代理知府。

世钦(1847-?),字绍春,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今保山市隆阳区)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由举人入资刑部员外郎,分发刑部广东行走,改捐同知,指分浙江试用,在浙江粮道文案办浙江海运差使。先署上虞县,次署东阳县,办过湖州丝捐、塘西厘局,署过平湖县知县。著有《袖岳庐诗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初七,吴世钦接台州同知府篆,时年六十有余。三十三年六月卸任。

《海门镇志》中的“椒江书院”载:“黄蒸云、陶祝华《为实业改办中学请立案禀》……卅二年十二月吴分府批……”“吴分府”是指“台州府同知吴世钦”。

40、光绪三十三年,吴嵚为台州府同知

吴嵚为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光绪朝朱批奏折》 第二二辑《浙江巡抚张曾敭奏为请补要缺同知以资治理折》:“……查有截取候补同知吴嵚,年四十三岁,山东海丰县副贡……据布政使宝棻,按察使颜钟骥以该员请补台州府要缺同知会详前来。查吴嵚老成稳练,办事认真,以之请补台州府要缺同知,实堪胜任。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朱批:“吏部议奏。”

吴嵚(1864-?),字润生,山东海丰县(今山东无棣县)人,副贡。他本是指分江苏,因其父吴重憙(字仲怿,又字仲饴)任江宁江安粮道,按照回避制度补授台州同知。因丁母忧,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悬牌公示,却无意赴任,直至六月廿五日才到台州接同知印。不到半年,即十一月初三日,吴嵚告卸台州同知篆务北上。

吴嵚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还是亲戚,徐世昌是吴嵚妻子的亲侄子。有一回徐世昌过生日,吴嵚登门祝寿,按照礼数向前呼后拥的徐世昌弯腰施礼,静等侄子回礼,不料徐世昌连手都没抬,坦然接受了他的行礼。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当长辈的吴嵚感觉跌了份儿,回到家里发狠道:“和徐世昌绝交!”在他的坚持下,直到他去世,吴家和徐家没有任何往来。吴嵚结交甚广,1930年生日时,正逢喜添长孙,双喜临门,于是邀请了梅兰芳、马连良等名角联袂到家里唱戏,多少年来都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41、光绪三十三年,吴世钦复署台州府同知

吴世钦复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吴世钦复署台州府同知。三十四年,兼办海门渔团局事务;十二月廿六日奉旨嘉奖。宣统元年六月,以知府仍归浙江候补,调任嘉兴府候补知府。

42、宣统元年,叶元芳任台州府同知

叶元芳任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叶祖香,宣统元年六月任,有传。

《椒江市志》载:“宣统元年(1909)到任的末任同知叶祖香,厉行禁烟,为百姓称道。”

叶元芳(1847-1916),字祖香,江西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区)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桐庐县知县,三十三年以统计调查委员至石浦,即详询民间利害。三十四年署石浦同知,为石浦许氏重修宗谱撰序时指出:“于以知本之固者木必茂,源之远者流自长。”石浦房屋稠密,水源不足,火灾成为石浦最大隐患,叶元芳动员民众疏浚九曲溪,在西郊文昌湾中游建了一座长10丈、宽4丈、深约3丈余的蓄水池,当地百姓称为“叶公池”,又名“流芳渠”。

宣统元年(1909)六月,叶元芳调任台州府同知。到任后,访闻烟赌充斥,就仿照十家联环保结法,厉行禁烟。《慈园日记》记载:“庚戌(宣统二年)秋,台州守因案调任,檄兼摄府篆。时剧盗毛老长盘踞北岸,人多侧目,饬营购线严缉,竞捕获正法。”三年九月,天台周永广起义,犯白水洋,叶元芳兼施剿抚。

叶元芳曾兼任台州府知府,民国《台州府志》失载。《慈园日记》的“台州守因案调任,檄兼摄府篆”指宣统二年九月,台州知府启续因存款之事被调查调任,此事,《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载有《为发还启续存款事咨浙江都督蒋尊簋文》,叶元芳于九月二十七日赴临海兼任台州府知府,至三年五月十七日,台州府知府嵩连(号紫山) 到任 。蔡希邠《寓真轩诗钞笺注》也提到:“罗星丞明府纲铨为统丞兄邀,与叶祖香太守元芳、刘云樵明府矞祺同泛画船游宴,遂缘苏堤迤逦行,泊孤山放鹤亭侧……” 

叶元芳还是蔡元培的媒人。光绪二十六年,蔡元培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时,他的妻子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次年,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结识了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字仲玉)。他请叶元芳从中撮合,两厢情愿。二十八年初,蔡元培在杭州与黄世振举办了婚礼。

叶元芳交游甚广,晚清经学大家、湖南善化(今长沙)皮锡瑞,晚清著名学者、新建夏敬庄(芰舲)康有为好友、湖南按察使蔡希邠(新建人),清末著名学者、江苏江阴缪荃孙等交往甚密。

宣统三年八月,叶元芳卸台州府同知篆务调省,第二年四月,任嘉兴茧绢差使。不久,叶元芳侨寓杭州闹市口直街四号,究心佛老,兼以诗酒自遣。民国乙卯十二月十二日(1916)卒,年届七十。

子三,长远标,字绍伯;次远荣,字祝三;三远樟,在台州府同知任内所生。叶远荣历任浙江候补知县、广西融县知事,是曾任广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陕西巡抚、湖南巡抚余诚格的女婿。

43、宣统三年,陈鸿文任台州府同知

陈鸿文署台州府同知,民国《台州府志》失载。

《黄沅日记》载:陈鸿文于宣统三年(1911)八月廿四日到葭沚任台州府同知。

陈鸿文(1878-?),字仲熙,上海松江人,候补通判。陈鸿文家境富有,宣统三年(1911)八月廿四日到葭沚上任时,带有刑名、教读、账房、书启等幕友四人,亲兵六人,厨夫三人,家丁颇多;所用执事颇为华丽,并携木器等件,颇多而均华美。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眼看清政府摇摇欲坠,陈鸿文就急着回上海,十月初七日,托葭沚士绅周梅五将同知府印信交给台州海防民政支部长陶祝华,初八日即动身到申。在任一个半月。

除上述42位同知之外,《海门镇志》和其他史料中记载的,无法进一步考证任职时间的台州府同知有:

1、颜钟隽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颜钟隽。

《郭嵩焘全集》中的《酌保连平州守城出力官绅片》:“同治四年守城案内,浙江补用同知颜钟隽,应请赏戴花翎。”

《连平文史》第十二辑《颜氏文化》载:“颜钟俊,三品衔,浙江补用知府,署湖州、台州、定海厅同知,赏戴花翎。”两者应是同一人。

2、张英伟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张英伟。

马曙明、任林豪主编的《台州历代郡守辑考》载:“张英伟,生卒年不详,晋江县(今福建晋江)人,监生出身,累官工部主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为台州府知府。工书法。”

3、沈宝庆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沈宝庆。

4、王宝庆

《海门镇志》“家子海防府”载:王宝庆。

5、汪一麟

朱宏恢主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的《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载:汪一麟(生卒年不详)字梦绂,号罗浮子,安徽芜湖人,光绪初浮沉翰林院,后外放浙东,曾官台州同知。工诗词,著有《梦罗浮馆仙史遗稿》。亦撰散曲,今存《梦罗浮馆仙史曲》一卷。

刘梦芙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载:汪一麟(1866一1905),原名一元,字梦绂,安徽芜湖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一年授浙江安吉知县,转知上虞县、山阴县,以知府衔委办官书局,卒于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30)》载:汪一麟,年三十九岁,系安徽芜湖县人,祖籍江苏无锡县,由拔贡生中式,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江南乡试举人,二十二年甲午恩科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改翰林院庶吉士,乙未二等散官,以知县即用,八月选授浙江安吉县知县,领凭到省;二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到任,历署上虞、山阴等县知县,二十七年顺直赈捐案内核奖知府在任候选;三十年癸卯恩科,充浙江乡试同考官,旋以二十六年海运出力奏保天缺,以知府归部即选,复在山东工赈捐局补缴三班银两,指公浙江试用;三十年七月十六日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

10、梁某

方长生主编的《普陀山志》载:匾额“锡我石麟”。附注:报本堂,清宣统二年台州同知梁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