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传说

发布日期:2022-12-02 10: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济公传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济公与济公故居志》载:“济公传说不仅产生于宋代,且在宋元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并已入戏传唱”。南宋时期贾似道《促织经》、陈德武《马头调·醉打山门》曲词、元代释熙仲《历朝释氏资鉴》、明代僧人传灯《济颠传》都对济公事迹做了描述和记录。至明代,赞颂济公事迹的剧本形成,剧目相继献演。清嘉靖二十六年(1547)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同一时期的郎瑛《七修类稿》,隆庆三年(1569)仁和沈孟柈叙述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问世,万历三十一年(1603)后姑苏冯梦龙《三教偶拈·济颠罗汉净慈显圣记》等,使济公传说基本确立,影响逐步扩大。明末至清,济公传说大盛,济公小说连篇累牍,如张岱《西湖梦寻》、郭小亭《济公全传》等等。舞台上演的戏剧、评书改编的折子戏风靡上海,后经发展、改编,于光绪四年(1878)上演连台本戏《济公佳话》。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济公传说故事不断在各地书场、舞台演出,话本、小说到处流传,各类版本连著不衰。上个世纪50年代动画片《济公斗蟋蟀》公映,80年代电视剧《济公》上映,是济公传说以新的媒介方式在新时期掀起的热潮。以济公故乡浙江天台以及他曾经活动过的杭州一带为中心,辐射向全国,在海内外形成济公信仰。台湾信众们怀着朝圣的心情,身着“爱修缘”字样的服装,跨越海峡来到天台瞻仰济公。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济公的出生地——浙江省天台县,流传着大量关于济公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传说故事。南宋年间,天台城已是一个人烟稠密、车水马龙的集镇,县城小北门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永宁村,济公就出生在村中的李府。李父请国清寺方丈给他取名为“修元”。在赭溪边捕鱼捉蟹斗蟋蟀,在山野间放歌牛背,捉迷藏,翻筋斗,去国清寺听经、礼佛,进赤城山瑞霞洞读经,手不释卷。作为济公传说的源生地,这些亦顽亦庄、童贞稚气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和他充满神奇色彩的出生一样,少年李修元也早早地具备了非凡的神通显现。

故事一:隔空泼水救净慈寺

修元九岁时,有一天,他娘探望亲属回家晚了,想着赶紧烧煮午饭,让修元到溪里帮忙洗芥菜。他娘把锅灶烧得红彤彤的,单等芥菜下锅了。汤煮了又煮,修元还没拿回来。于是他娘急匆匆追到溪边,一瞧,被气得够呛。只见修元站在溪中央,手拿着芥菜叶子朝天空一边甩着一边高喊:“大家快来救火啊,临安净慈寺着火了!”他娘生气地走向修元,说道:“瞧你这孩子,我还等着芥菜下锅,你倒在这里嘻(玩耍)!”修元说:“娘,我没嘻,是净慈寺着火了。你看,还冒着青烟呢!我正要用水救灭呢。”说着用手指着远处,比划着。他娘看了看,什么也没看见,就说:“莫要强辩,等你爸回来,不打你才怪了!”

五天后,李茂春从临安办事回来,听了修元娘的叙述,茂春诧异地说:“这倒奇怪了。五天前净慈寺真的着火了,我还去过那里。听见有人喊,‘不得了啦,安养堂还有好几个老和尚还在呢。’这时火正着得猛,人根本没办法进去。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从东南边飞过来一片乌云。不一会,一场大雨就把火给浇熄了,雨里还夹带着几片芥菜叶呢。”李茂春这番话,听得济公娘思量了好久,才说:“老爷,我们这囝不平常呢!”茂春接着说:“这孩子是罗汉投胎,大了一定有本事。有本事格外要教,教得好,是条龙,教不好,就要变虫。”从此,夫妻俩就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到处托人打听。后来终于找到一位饱学秀才,就把修元领过去,让他向老师叩拜,专心求学去了。

故事二:“石墙头”的由来

早先赭溪上有一座水磨房,磨房附近的地方被人们称为“石墙头”。修元父亲李茂春五十寿诞,天台风俗中,五十是个很重要的寿庆,所有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都要来祝贺拜寿,由主人请来拜寿的人吃长寿面。李茂春人缘好,客人多,做长寿面所需的面粉也要备的多。为此,李家专门安排了一个名叫石蔷的帮工,提前几天到磨坊去磨面粉。石蔷在磨坊一个人推着百十来斤重的磨盘,不停地转啊转,磨了两天两夜,干得腰腿酸痛,但由于要磨的面粉太多,活儿还是没有干完。

修元玩耍玩到了磨坊,看见石蔷一个人在吃力地干活,就上去帮石蔷一道推磨,个子太矮就踮着脚。石蔷一看,心里急了,李家的公子哥怎好来帮自己干这种粗活?石蔷叫修元别帮,修元不肯歇手。石蔷没有办法,就边装哭边说:“李公子,请别再这样了,否则要砸了我的饭碗的呀!”修元听石蔷这样说,就只好停下手来。出了磨坊,修元心里闷闷不乐,一个人呆呆地坐地赭溪边上,看着倒映在水中的白云,边戏水边想着心事:乡亲们一年到头捣米磨粉都靠人力,实在是太辛苦了,能不能想不办法使乡亲们既省时又省力呢?想着想着,忽然他灵机一动:眼前这条赭溪一年到头白白地流淌着,不是可以将它利用起来吗?造一座水磨坊,那乡亲们不就可以受益了。于是修元飞快地跑进磨坊,高兴地将自己的想法对石蔷说了,石普说公子的想法好是好,但造一座水磨坊要好多钱,叫谁出呀?修元说:“没事,我有办法。

修元一路跑回家,对李茂春说:“父亲,您五十大寿,听说乡亲们都要来向您祝贺,到时我们拿什么来致谢呀?”李茂春说:“我们请乡亲们吃长寿面啊!”修元说:“父亲,除了请乡亲吃长寿面,我还有一个更好的致谢办法。”于是,修元就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给父亲听。李茂春听后非常高兴:“难得我儿有这份善心,那就在赭溪上造一座水磨坊,钱由我们家出了!你有这份心思,这事就由你去操办吧。”不久,赭溪上就多了一座水磨坊。永宁村的老老少少都跑来看,看见修元和石蔷在磨坊里,大家问起缘由,石蔷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并说修元要他今后在这里管磨坊,大家今后要捣米、磨粉尽管到这里来。大家听了非常高兴,说要给水磨坊起个名,就叫“修元磨坊”吧。修元说,用我的名字不好,磨坊是石蔷在管,应该叫“石蔷磨坊”。从此,这座磨坊一直被乡亲们使用着。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就连这附近的地名也被称为“石墙头”了。

故事三:利济桥的传说

天台古城的小西门外有一座奇特的石桥。哪怕只有一个人踏上去,桥身也会摇晃不止,可是纵使人来人往,千走万踏,桥身也照样受得住。据说这座桥是济公建造的。

那时候天台城内有一条赭溪穿城而过,汛期到来时溪水泛滥,两岸百姓苦不堪言,请求官府在赭溪上建造一座便民桥。新来的杜知县不但充耳不闻,反而对国清寺的金木鱼垂涎三尺,死皮赖脸地要方丈送给他。于是济公决定治他一治。杜知县捧着这金光闪闪的镇寺法宝,坐着八抬大桥,前呼后拥,吹吹打打,好不威风。突然桥前来了个小和尚济公,旧僧帽,破蒲鞋,说要跟县太爷讲话。杜知县嫌他这身打扮坏了雅兴,一声吆喝,水火棍劈头盖脑地落下来,谁知济公竟一点事都没有。等他们一个个打酸了手,才笑呵呵地说:“这回该轮着我了!”只见济公把芭蕉扇一扇,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赭溪浪涛滚滚,杜知县和衙役们被风刮得东倒西歪,跌得鼻青眼肿,倒在水沟里,成了落汤鸡。济公又朝金木鱼一扇,说声“变”,木鱼越变越大,变成了一座扁圆的小山丘,后人就叫它“木鱼山”。那根木鱼柄呢?它随着溪水流到小西门外,济公朝它轻轻地吹了口气,就变成了一座石拱桥。因为济公俗姓李,老百姓就叫它“李济桥”。后来叫着叫着就成了现在的“利济桥”。



中共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地编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