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人物春秋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
——记天台籍抗战老兵朱文运

发布日期:2022-11-14 09: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2022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2周年纪念日。距离上一次见面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老人身子骨硬朗,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儒雅风范,军营生活培养了他坚持学习的习惯,读书看报、关注国家大事成了每天例行的功课。

客厅墙上悬挂着一幅由作战期间的照片制成的相框。一张张泛黄的带着斑驳痕迹,诉说着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说起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战历史,老人仍然神情矍铄,眼里充满着坚定。这些珍藏着岁月的相片,总能让他忆起往昔。

参军出征

老人名叫朱文运,出生于1928年1月16日,浙江省天台县城关人。小时候父亲经营城隍街一家馒头店,维持一家老小生活。上有哥哥姐姐,在家中排行老三。城东小学毕业,读完高中一年级后辍学。1949年11月,部队招收知识青年入伍。读过一年高中,写得一手好字的朱文运在临海参军,随后被送往宁波,参加21军文化干部培训班学习。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并不见少,无数热血青年在保家卫国的号召下纷纷踏上革命征程。

1950年毕业,分配到21军62师185团任见习参谋,派往海防大队任书记员,踏上了解放舟山群岛的前线。十几个月时间经历大仗小仗,见识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上战场就会有牺牲,但为了全国解放,最危险也要上。”

1952年底,朱文运所在的21军接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任务,全军纷纷写下血书以表决心。他所属的185团官兵将原有装备如数移交当地政府,抵达苏州集结。战士们军纪严格,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很快,部队统一改装,换发志愿军军服,配备了苏式装备。出发前,朱文运拿着仅有的一点津贴,上街买了东西请战友们吃,剩下的都捐给了街上的穷人。

1953年2月的一天,朱文运所在营部抵达辽宁丹东。是日晚,趁夜色乘小木船由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当年跨过鸭绿江时,就没有想过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友都是这种想法,抱着用鲜血与生命保卫新中国的决心,视死如归。”(节选自《朱文运出国作战日记》)。战士们背负辎重在夜色中一路急行,向着目的地挺进。

鱼隐山保卫战

尽管抱着破釜沉舟、随时为国牺牲的信念,但眼前的现实依然让朱文运真切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不同以往的残酷。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一天到晚,敌机在头顶飞来飞去,大炮一发又一发,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鱼隐山海拔仅1000米左右,却是“三八线”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要点。空前惨烈的战役早已改变了原有地形的模样,放眼望去,满目荒山,弹坑密布。空气里满是浓烈的火药味,脚下的泥土冒着烟,黝黑黝黑的。“壕沟里到处都是尸体,有残手断臂,有烧焦的尸体,叠了厚厚一层,分不清敌我。”眼前的惨状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美军仗着空中优势倾泻下大量炸弹,配合地面步兵炮击我方阵地。敌人轰炸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战士就一起躲进坑道、掩体内,炮声一停,大家马上进入阵地,直面敌人进行殊死战斗,一波波冲锋一次次防守,始终将防线牢牢地锁定在我方手中。鱼隐山保卫战,185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硝烟的战场没有让战士们退后半步,但老人的听力却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戴着助听器的朱文运说:“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美国人的飞机加坦克,在装备上我们是‘鸡蛋碰石头’,但我们为什么能赢?就是因为我们的战士敢打敢拼,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

金城反击战

1953年7月,已担任185团炮营指挥排排长的朱文运奉命参加金城反击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也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此前在中朝军队的反攻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逐渐丧失斗志,签订停战协议的愿望变得强烈,但南朝鲜李承晚军队却试图破坏协议签订。

开战不久,老天帮了大忙。因为下雨,敌人的飞机无法出动,志愿军行动更加有利。炮兵配合步兵前进,进攻的速度超出预期。但雨天也影响了部队的运输,部队边打边防御。

那时,敌人阵地构筑了坚固的坑道工事,配备了大量明暗火力点、地堡群,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形成了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体系。朱文运带领一个通讯班、一个骑兵班和一个侦察班的30多名战士,用“八一”收发报机、报话机、炮弹镜、观测镜等设备进行通讯侦察和信息传送,为执行攻打任务的炮营主力提供准确讯息。10多门迫击炮集中火力攻击,优势明显,战士们士气旺盛,又有进攻坚固阵地的经验,使得这场战事进行得很顺利。“大家知道这一仗是稳操胜券,但没有想到胜利来得那么快”。

“1953年7月27日”,朱文运说起这个日子没有一丁点的迟疑。这一天,历时两年零七天的谈判达成共识,朝、中、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当晚10时起,停战协议生效。战士们冲出掩体,摘下军帽激动地挥舞,大家又抱又笑又唱。心情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明白。“当时我们大家就使劲拥抱一起,直到把肩膀都抱疼了”。

这时,朱文运才想起家乡的母亲。入朝时间不长,但他早已作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平时母亲有姐姐照顾着,到朝鲜后怕回不来了母亲伤心。现在胜利了,终于可以让母亲感到自豪了。

重建家园

战争结束后,遭受创伤的朝鲜急需大量人力参与。朱文运所在团部留下了,平时除了学习、训练,经常配合当地群众参与援建工作。期间,朱文运参加中国志愿军参谋学校第八队第一期培训。培训班设在朝鲜碧潼,与收容上千名美兵的战俘营一墙之隔。

当时,185团机关就设在群众家中,那里的老人叫战士“阿德儿”,战士叫他们“阿妈妮”“阿爸基”。用血与火镕铸的情谊,就这样融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朱文运说,平时他们烧什么吃的,总要招呼我们一起去吃,对我们特别好,入朝后我们就开始学习讲普通的朝鲜语,那时我还讲得挺顺口。

一次饭后,朱文运和同是浙江老乡的师部参谋杨武华一起,来到青川江边散步,两人坐在江边的岩背上,诉说对家乡的思念。忽然,不远处传来了“救命”声。两人飞奔着跑到江边,可是青川江水深流急,落水者已见不到足迹,岸边几十个围观的人个个直蹿脚。说时迟那时快,朱文运来不及与战友打招呼,一头扎进水中。

朱文运老家有一条始丰溪,是当地的“母亲河”。入伍前他是溪畔熟谙水性的游泳高手。解放舟山群岛时,许多北方战士上船就晕,下水就沉。团首长命他当教练,用自创的速成法把一大批战士变成水中蛟龙。

朱文运潜入水下数米深处寻找,很快就看到落水者面部朝上呈“大”字形在水下浮着,人已然昏迷。能憋气两分多钟的朱文运游至落水者下方,一把抓住对方背部,将其推送至岸边,然后娴熟地通过人口呼吸施救。

见落水者已苏醒,朱文运便拉起战友迅速离开了。回忆起当时,心有余悸,“能够安全返回家乡真是不易。所以,我更倍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感恩国家,发挥余热报效国家!”老人坚定地说。

1955年2月毕业,后任185团参谋。从1953年初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到1957年4月复员,朱文运立二、三、四等功各一次,三次获营、团队嘉奖。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

返乡创业

1957年4月10日,朱文运回到家乡支援生产建设。三年困难时期,他默默地肩负起重建家园的担子,投身生产建设。1971年参与创办天台轮胎厂,成为当时天台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参与天台影剧院筹建,推动地方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力越剧等地方传统文化的推广;为天台围棋事业捐资助学;连任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推动家乡经济发展。

朱文运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参加过解放舟山群岛、抗美援朝鱼隐山保卫战、金城反击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据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同志介绍,他是赤城街道为数不多的抗美援朝老兵。

朱文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的经历既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党史的亲身见证。无论是发明节能灯、还是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多年来坚持学习,葆有忠诚刚毅、无私奉献的军人底色和革命忠诚,以一己之力,积极乐观地支撑起精彩人生。

朱文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的经历既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党史的亲身见证。无论是勇救溺水者、发明节能灯,还是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多年来他坚持学习,葆有忠诚刚毅、慷慨奉献的军人底色和革命忠诚,以一己之力,积极乐观地支撑起自己的精彩人生。

70年弹指一瞬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眼下已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说到激动处,老人情不自禁拽紧了双手。这双苍老的双手,曾是打向敌人的铁拳。无数双无所畏惧、铁骨铮铮的双手,汇聚成了中华儿女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滚滚铁流。时代变迁,红色记忆历久弥新。铭记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致敬!

朱文运在参加志愿军参谋学校第八队第一期培训时的集体照

朱文运(前排左二)与连队战友参加比赛时获得优胜红旗时合影


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