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护国寺

发布日期:2022-11-11 10: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天台山以“佛宗道源”饮誉中外,佛教史上四大丛林(寺院):“护国、国清、太平、万年”,寺名蕴含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愿望。寺观林立,成为佛道文化兴盛的见证。

清张联元辑《天台山全志》载:“护国寺,在天台西北三十里,旧名般若。周显德四年建,僧德韶第九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钱太师忱乞为香灯院,加广恩护国寺。旧有宋中书平章钱惟演撰护国寺碑铭。今亡。”


护国寺地处天台县白鹤镇上宝相村西部,距白鹤镇约3公里,距县城约10公里。寺院四周群峰雄踞,北面三座耸立的山峰,称凤凰山,亦称西山。德韶(891-971)是禅宗法眼宗二祖,吴越王钱弘俶尊其为宗师,封“国师”。后唐清泰三年(936),德韶入天台山建寺传法,在此地建第九道场,名“般若寺”。周显德四年(957)寺落成,为德韶在天台山创建的规模最大的寺院。这一年,67岁的德韶大师走上法堂演教说法。当时的盛况,史书称“法席极盛,十方云集”。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为护国寺。宋天圣九年(1031),立“宋天台山护国寺碑铭”,此碑至民国时期尚在,由吴越王钱弘俶之子、中书令钱惟演(977-1034)所撰,工部尚书李端懿书,检校司空、鄂州刺史钱惟济题额。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护国寺有田1215亩、地120亩、山400亩。鼎盛时僧众三百,殿宇森森。五代至宋,护国寺高僧有德韶国师、敬遵通慧禅师、友蟾禅师、师蕴禅师、从进禅师,守昌禅师、明照禅师、惠远禅师、景元禅师、北涧居简禅师等。《宋天台般若寺新寺砖记》碑记,寺前有双塔,内安放三颗舍利。双塔为方形五层砖塔,由德韶国师建寺时修筑。上宝相村六旬以上的老人都曾见过双塔,他们称之为“鑫”。

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寻访天台山,如明代徐霞客、阮鄂、王士性,清代潘耒、杨葆光等史地学家、文学家都曾到过护国寺。清代天台诸生齐周华(1698-1768)在他的《台岳天台山游记》中写道:“入护国寺,内有阮鄂游记,石勒诗文,清朗可读,又有唐碑纪实塔放光事,嵌殿壁。出寺,前有塔,有石碑,字被风日所蚀。”清道光十六年(1836)冬,护国寺遭大火,寺宇多处被毁。建国初期,护国寺香火渐稀,许多殿基辟为农田用于耕种。僧人们在土改时脱衣还俗,大殿、斋堂、寮房等逐渐湮没。文革期间双塔被毁,塔砖用作建造村大会堂。只留存古井一口。

护国寺东北处有桃源坑,是“刘阮遇仙”传说的发生地。宋元祜二年(1087),郑至道(字保衡,莆田人)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台县。务公之余,郑知县怀揣着《刘阮遇仙记》,带着“桃源在何处”的疑问到乡间寻访。根据前人编绘的仙踪图籍来到护国寺,寺僧介丰告诉他:“桃源就在本寺东北二里,那里有一条钭行山谷,陷于榛莽间,人迹罕及。景祜年间,先师明照大师曾去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有两位女子,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一般……”,郑知县未等述毕,忙命介丰带路,来到一处深峻山谷。只见两岸峭壁参差,如列绣屏。溪流随山曲折,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中有三峰鼎峙,风景如画。郑知县将桃源坑视为“刘阮遇仙”传说的滥觞,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并作《刘阮洞记》。所植桃树开花之际,率领僚属,“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草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为桃源胜景各处取名,有双女峰、合翠峰、朝阳峰,鸣玉涧、桃花坞、会仙石、仙女浴盆、老龙喷水、金桥潭等,宋、明以来招引游客无数。

2011年,在天台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以佛教界和社会各界募捐的方式集资善款,由月净法师主持兴建天台山菩提院。5月30日,天台山菩提院与白鹤镇政府签署“天台山菩提院(护国寺)建设项目协议”,经多方协商,将菩提院建于护国寺原址之上,既是新建菩提院,亦是恢复护国寺。

2012年5月3日,举行开工典礼,总规划占地300亩工程正式启动。首先修建的万佛讲堂占地面积1600平米、建筑面积2700平米,以唐宋风格为设计理念建造。一楼可容纳千人听经,中供万尊佛像,三楼供奉《大藏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早晚课诵、讲经、过堂均可在此进行。

2013年12月3日,进行大雄宝殿建设。这座占地面积1600平米、高19.33米,全进口菠萝格红木打造的唐宋风格宝殿,重檐庑殿顶,九开间,间宽等量。使用木材3000多立方、柱子66根柱子。柱子直径最宽80公分、最窄60公分。2015年11月23日举行大雄宝殿上梁庆典。主体建成后进行内部装饰,殿内供奉的五佛八菩萨,均以净土宗经典形象为原型,加以唐式彩绘。2019年11月14日大雄宝殿落成,全堂行佛像开光大典,古朴庄严,气势恢弘。


随后兴建占地面积800平米的弥勒殿,延续大雄宝殿全进口菠萝格红木打造唐宋风格,地下室设可容纳八百人念佛的念佛堂。与殿东侧的伽蓝殿、殿西厢房、祖师殿、功德楼、居士楼等同时开工,形成3300多平米、可能容纳一千人同时用餐的地下餐厅。

响应省委大健康理念,启动占地60亩的二期安养院项目,建成拥有床位500张、体现临终关怀的老年康养归宿处。护国寺后的普光山上,建设国际性禅修养生中心,以禅修为引领,结合中医中药医学理论开展禅文化和康养系统研究,成为一处提升身心健康的和合之所。

2018年2月,经省民宗委批准,天台山菩提院正式更名为天台山护国寺。

兴建寺院的同时,开展正常的学修活动。早晚课诵、过堂用斋,长年念佛、诵经、讲经。每年举办九十昼夜不间断念佛。不定期举行放生活动,逢佛教节日举行普佛、供花供灯等祈福活动。四月初八释迦佛诞生日举行浴佛法会,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举办施“腊八粥”活动。2018年腊八节,共施30000份腊八粥,光临现场品粥的就有10000人次,并为敬老院等提供粥食派送等福利服务。

寺院几经兴衰。建寺之初,旧址一片荒芜。至2019年已投入建设资金近亿元,全部来自民间信众的自发捐助。2021年夏天,在祈愿和平的祥和声中,莲花广场上由善心人士捐助供养的几千缸莲花,开出了“三头并蒂莲”的神奇景象。2022年7月,建成大雄宝殿、万佛讲堂、伽蓝殿、弥勒殿,拥有山门、钟楼、鼓楼、莲花广场,设藏经阁、阅览室、念佛堂等,成为集学习、修持、研究、弘法为一体的宗教场所。寺前“龙珠塘”,寺后“千秋塘”,两塘相映。凤凰山下一隅至今保存着见证历史的宋代古井。


“凤山秀水越王丘,般若楼台景更幽。夜静月明浑不寐,碧天如洗近中秋。”这是明代天台贤士潘瑊所作的《八月十三夜宿护国寺》。护国寺坐拥于神山秀水间宁静祥和,如《重修护国寺碑记》所说:“山峦叠翠,诚称胜境”。齐集民间力量构建的精品寺院,为提升天台山佛教品位、弘扬正法,宣扬和合善治,打造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共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