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百年“红船精神”在台州大地绽放光芒

发布日期:2021-07-30 16: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罗 灵 英


一百年前的夏天,在浙江南湖的一艘红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一艘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应运而生。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对“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传承弘扬“红船精神”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阐述。文章深刻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磅礴力量,彰显着恒久价值。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将推进伟大的事业。一百年来,“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基因,不仅在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中存在着,也支生出了大陈岛垦荒精神、长潭水库建设精神、创业创新的台州人文精神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地方精神。这些地方精神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相融相通,激励和鼓舞着台州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红船精神”引领台州干部群众脚踏实地、大胆探索、创业创新,是激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竭动力

1921年,中国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浙江南湖红船点燃星星之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光辉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保持蓬勃朝气、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有力武器。“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以创新的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台州广大干部群众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在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立足实际、大胆探索,以创新创业的精神提供了革命和建设的动力源泉。

回顾台州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艰难曲折历程,我们由衷地感到,台州革命的胜利如同中国革命一样,虽曾遭受过严重挫折,但是台州干部群众根据党中央在不同革命阶段的不同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开拓创新,发展自己,最终赢得了台州民主革命的胜利。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台州各地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保存党的有生力量,8月,中共台属特委创建了一条台属至苏北的地下交通线。特委把三门作为接待转送干部的起点站,建有多个联络点。这些联络点和临海、天台、宁海等邻县相通,形成了以三门县为中心的交通联络网。此外,台属共产党组织还派人在宁波、上海、南通等地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并成立由台属特委直接领导的中共上海特别支部,负责撤退干部的接待和转送工作。从1941年9月至1942年5月,共有100多名干部通过这条新开辟的地下交通线,冲破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安全抵达苏北抗日根据地,从而使台属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得到保存,最终使革命转危为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台州开始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同样得益于台州人民发扬敢想敢干的“红船精神”,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股份合作制经济。1973年芦浦的6位农民和其他村民集资2400元创办了芦浦工艺厂。1980年,通过这种“打硬股”的办法,芦浦的股份合作企业就发展到了58家,总产值达436万元。1982年底,温岭县社队企业局发文同意牧屿王华森等人联合创办温岭县牧南工艺品厂。这是全国首家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股份合作企业,标志着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萌生。1984年初,温岭县工商局正式确认股份制企业为集体经济,在工商登记中具体表述为“集体(合作经营)”,标志着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台州正式诞生。中央〔1985〕1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倡股份式合作企业”,这为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极大地调动了台州人民兴办股份合作经济的积极性,引发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第一轮发展浪潮。1987年,台州地委、行署进一步明确提出“取两南(苏南、浙南)之长,走自己的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掀起了台州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高潮。到1988年底,台州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到7275家,创产值32.7亿元。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取股份制和合作制之长的具体经济制度,灵活简便。鉴于当时台州农村地区严格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少数思想开明、讲求实际的基层干部只能积极采取变通方法支持股份合作企业创建,那就是让股份合作企业戴上“社办集体(合作经营或联户经营)”的“红帽子”。台州农民和基层干部这种与旧体制“挑战”的勇气、胆量和行动,其历史意义可与安徽小岗村农民的伟大创举相提并论。股份合作制体现了台州人创业创新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台州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使台州快速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历史任务,促进了台州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发之地,在创造别具一格的“草根经济”的同时,又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草根民主”。“民主恳谈”是温岭市原创的新型基层民主形式。自1999年6月“民主恳谈”在温岭松门试行以来,由于方式的新颖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了大量群众自愿前来参加,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2000年8月,温岭市委要求将活动范围由镇、村两级向非公有制企业、城镇社区、事业单位和市级政府部门延伸。随后,台州各地涌现出如“民情恳谈”“村民民主日”“农民讲台”“民情夜谈会”等基层民主创新的载体和形式。为了使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台州市委于2001年5月以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的形式,对全市范围内的基层民主制度和形式加以规范,统称“民主恳谈”。在实践中,“民主恳谈”致力于探索构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层地方治理模式,并取得成效。2004年3月,“民主恳谈”获得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民主恳谈”是台州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开放政府、拓展参与,以其特有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的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了台州民主政治建设新进程,是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与国家层面的民主和农村自治的有机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它自下而上地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

综上所述,从开辟地下交通线,到全国股份合作制的重要发祥地,再到“民主恳谈”的诞生地,台州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与时俱进地发掘、欣赏、保护、推广、发展新生事物,激发创业热情,成就了民营经济、民主政治、民生社会协调发展、整体跃进的台州现象。

二、“红船精神”鼓舞台州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是汇聚创造辉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红船奋楫破浪、扬帆远航,象征并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同舟共济、风雨兼程,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不怕风吹浪打,不惧急流险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奋进。“红船精神”昭示我们,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必须坚定信念、顽强拼搏,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勇前行,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勇气和斗志。只有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认定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台州广大干部群众受“红船精神”的鼓舞,以不畏艰辛、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在推动台州高质量发展上全面发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大陈岛是一颗充满红色记忆的“东海明珠”,是浙江、台州的重要政治地标和精神高地。1955年1月18日,我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随后,盘踞在大陈岛(距离一江山岛7.5海里)上的国民党军队组织逃离,将岛上居民几乎全部劫往台湾,并在岛上对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大肆破坏。2月13日,大陈岛解放。11月底,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浙江考察青年工作时,提议组建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这一倡议得到温州、台州青年的热烈响应,短短几天,就有800多人报名要求参加青年志愿垦荒队。经过挑选,温、台两地首批227名热血青年于1956年1月31日告别了安逸的生活和朝夕相处的亲人,高举“建设伟大祖国大陈岛”旗帜,登上大陈岛垦荒。从1956年1月至1960年7月,先后共有5批467名男女青年投身大陈岛建设。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开荒辟地,燃烧青春,重建家园。通过五年多的志愿垦荒建设,到1960年,大陈岛发生了巨大变化。岛上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共修建房屋2000多间,新建了医院、文化站、广播站、气象站、邮电所、百货商店以及大陈小学、幼儿园等,还新建了2座码头、20多公里公路、2座水库。可以说,大陈岛的垦荒史,就是一部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吃苦耐劳,破难而进,绝不退缩,誓把荒岛变乐园,积极投身祖国海防建设的奋斗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牵挂着大陈岛。1985年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大陈岛。2006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程到大陈岛视察并看望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的“老垦荒队员”,肯定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2010年和2016年,习近平同志又先后两次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回信。习近平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赋予了大陈岛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红船精神”永存,垦荒精神不老。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种和平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内涵相同、一脉相承,是红色基因的体现,是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重要位置。

和大陈岛垦荒一样,长潭水库能够艰难建成,也是台州干部群众受“红船精神”鼓舞,始终坚信铁肩扛起担当,幸福需要奋斗,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战斗”成果。1958年10月,浙江省八大水库之一、“台州大水缸”长潭水库开工建设。建造长500多米的拦洪大坝,在当时的条件下,非常困难。黄岩县委和工地党委领导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施工中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终于在1963年建成高35.5米、长506米的拦洪大坝。1964年底,长潭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历时6年,历经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投资2873万元,投放855万多个劳动工,开展了一场场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艰苦斗争,终于建成了一个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湖面面积达36平方公里、集雨面积达441.3平方公里的大型水库。长潭水库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为台州的经济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长潭水库建设精神”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价值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我们党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

改革开放以后,“七山一水两分田”、缺比较优势、少优惠政策的台州,一代洗脚上岸的农民敢闯敢冒,甘于吃苦。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在大江南北的大小城市、各种厂矿企业里,从当地的车库、堆场上,甚至垃圾场里,捡出来、买回来一台台报废的旧机床、旧电机,进行大拆大解,运回路桥,汇集到市场后重新进行分配。“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道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具有“四千”精神的台州人民借助上海、宁波、武汉这些大城市快速发展的东风,依靠“两建一出”(建材业和建筑业以及劳务输出),完成原始积累,然后投资制造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来繁荣市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循环的格局中,台州人民又通过与发达沿海城市开展交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效吸纳、汇聚各地商业文化精华,使台州在市场化改革时期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台州经济发展奇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不等不靠、独立自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无所不往、敢闯敢冒的台州人,继续弘扬和传承“红船精神”,努力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凝心聚力再创新辉煌,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台州篇章。

总而言之,大陈岛垦荒精神、长潭水库建设精神、台州民营企业家的艰苦创业精神都是台州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浙江精神的有机组成,是“红船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长久以来,台州干部群众受“红船精神”鼓舞,从强化奋斗精神入手,始终做到坚定理想、勇挑重担、排除万难,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红船精神”鞭策台州地方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求真务实、忠诚为民,是形成上下联动、和衷共济的强大合力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红船凭水而立、依水而行,喻义中国共产党员和人民亲密无间、相互依靠、共同成就。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台州广大党员干部自始至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做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不仅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更是千方百计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给全国生产小队以上干部写的《党内通讯》中,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6个关键问题,包括包产、密植、节约粮食、讲真话等,要求全党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台州各县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组织开展了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的典型调查,其中,黄岩松塘调查在全省深具典型性和影响力。6月初,黄岩县委副书记贾俊才带领政治研究室3名干部到路桥公社松塘生产队调查农业成本增高和农民收入减少情况。该生产队系水稻高产区,地处平原,尤以茭白生产最为有名,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围绕“农民积极性”这个中心议题,调查人员通过召开干部会议和贫下中农座谈会,结合走村进户的个别访问,查对有关统计资料和财务分配资料,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以收集到的资料和干部社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的调查报告》于6月30日整理成文。《报告》如实反映了当时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干部作风浮夸不实,强迫命令,生产瞎指挥;农民因受提高积累、高征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收入减少,肚皮吃不饱,生产积极性大大受挫。《报告》不仅分析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不安心农业生产的原因,还道出了农民心中的呼声。《报告》成文后,8月上旬,受到当时正在温州地区调研的省委领导的肯定。《松塘报告》充分体现了“红船精神”忠诚为民的本质所在,坚信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起,才能真正体现宗旨意识,才能真正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牢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一种红色基因,是一代又一代台州共产党人的履职座右铭。上世纪80年代,为了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农民增收,台州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挖掘地方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出“两水一加”(水果、水产和食品饲料加工)的决策方针。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把发展“两水一加”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给以政策、财政扶持;台州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轰轰烈烈地开山整地种水果、沿海滩涂搞养殖。在地方党委政府“两水一加”思路和“一手抓开发,一手抓流通,中间环节抓加工”的方针指引下,在台州人的创业精神推动下,以“两水”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迅速兴起,工厂遍地开花。根据相关统计,1980年前台州仅有黄岩罐头厂、临海乳品厂等少数几家食品加工厂,而到了1985年,全区有食品、水产、料(鱼粉)加工企业2098家,年产值达6.5亿元,加工各类水果罐头12万吨。1985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台州地区从实际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兴山海之利促加工业发展》的文章,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报道台州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兴山海之利,抓“两水一加”,走种、养、加一条龙道路的经验,值得提倡。自此,台州经验被全国推广。“两水一加”让台州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台州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实现了人力与自然资源优势的结合。这一富民创举得益于“红船精神”鞭策。台州党委政府懂得,只有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进入新时代,台州各级地方党组织一如既往,始终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台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第一时间吹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集结号,沉着应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一线医务人员和基层防控人员全力拼搏,600多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交出了疫情防控的高分报表。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都为打赢这场“战争”付出了努力,各条战线、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一大批无私无畏、倾情奉献的先进典型。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感人身影,党员干部舍身忘我、冲锋在前的铁肩担当,各行各业坚守岗位、向险而行的无畏身姿,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守望相助的动人情景,都定格成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画卷。台州之所以能够交出“两手硬、两战赢”的高分报表,是地方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忠诚为民,引领广大群众团结一心、和衷共济的出色战果,集中体现了台州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由是可见,“红船精神”鞭策着台州各级地方党组织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下转第41页)(上接第49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抓实干、始终不渝地稳步增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红船精神”作为党的思想财富、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历久弥新,非常珍贵。新时代新征程,不管乱云飞渡还是风吹浪打,台州广大党员干部将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深入践行“红船精神”,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永远奋斗、甘于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台州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系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