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方志论坛

浙里有志 | 浙东唐诗之路的圣地——天台山

发布日期:2021-10-22 15: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方志浙江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有一座美丽的名山,是诗仙李白心中的圣地,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憧憬。这里有王子乔控鹤吹笙的传说,有天台山大瀑布、石梁飞瀑、琼台仙谷、华顶归云、赤城霞起,有鸣鹤古观、桐柏宫、国清寺、济公故居……神秀山水、诗路文化、和合圣地共同造就了这里——天台山。

天台山,雄居浙中,为钱塘江、甬江、椒江水系的分水岭,主峰华顶,海拨1098米。南朝陶弘景《真诰》云: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唐《十道志》称其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弥山药草,满谷丹材”,“石髓金浆、琪花玉树,多产其中”,有石斛、乌药、黄精等名贵药材1000余种。铁皮石斛,人称“救命仙草”,名列中华十大仙草之首;“天台乌药”品质独特,是中医的“长生不老药”;黄精,人称“仙道食粮”,有“扫除白发”的功效。这里至今流传着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源坑采药遇二仙女喜结良缘的故事。

天台山,钟山岳之神秀,据《云笈七籖》载,天台赤城山洞列道家十大洞天之六,号“上清玉京之天”,历来是好道之士留恋驻足之地。三国时葛玄入天台山得左慈授法炼丹,在华顶开辟茶圃,“葛仙茗圃”是迄今有文字可考的江南最早人工植茶之圃,是江南茶与茶文化的源头,后传入日本、韩国,成为韩日茶祖。据《桐柏仙域志》载:三国吴赤乌三年(239年)孙权召见葛玄,下令建造桐柏观,葛玄又在现鸣鹤观址设坛,在瀑布岩下建天台观。葛玄将《灵宝经》传郑隐—葛洪—葛巢甫,葛巢甫创道教灵宝派,尊葛玄为开山祖师。东晋时,葛洪曾至天台追寻先祖踪迹;名士孙绰寻胜至此,留下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盛赞天台山“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书圣”王羲之从天台山白云先生许紫真学习书法数年,在此留下许多遗迹。东晋兴宁年间,西域高僧昙猷来天台山,披荆斩棘,开创石梁五百罗汉道场,奠定了天台山佛教圣山的基础;隋朝智顗大师以其睿智融合儒、道之精华,将佛教中国化,创立了天台宗,后远播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成为日本天台宗和韩国天台宗的祖庭。南朝顾欢隐居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发表《夷夏论》,引起释道大争论,促进天台山儒、道、释三家相互取长补短,渐趋融合。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唐代李氏皇帝以老子李耳为远祖,推崇道教。唐初有高道叶法善入驻天台桐柏,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诏台州府给叶法善所在桐柏封岳地方40里充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田猎。高道司马承祯居天台山四十年,修复了桐柏观,创立了道教上清派天台宗,把天台山道教带入鼎盛时期,极大地提升了天台山的知名度。这一时期大批文人名流莅临天台山寻仙访道,踏歌吟诗,如李白、孟浩然、贺知章、张九龄、宋之问、钱起、顾况、章八元、刘禹锡、元稹、李绅、白居易、施肩吾、方干、皮日休、贾岛、寒山子等至天台山赋诗作颂。录入《全唐诗》的有2200多位诗人,其中有400多位诗人足迹镌入天台山,留下1300余首壮丽诗篇,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如孟浩然的《寻天台山》便是其中的之一:“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寒山子

﹃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元稹

﹃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张九龄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李白

得天台山水之灵气,和合文化在此升华。隐居天台寒石山的寒山与国清寺的拾得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对于他人打骂,也都一笑了之,唐末以降,寒山拾得被历代儒道释三家合力打造为“和合二仙(圣)”,着力弘扬,影响越来越广泛。北宋道教南宗创宗祖师张伯端认为儒、道、释同源,提倡“三教一理”,将儒道释三教融合。南宋活佛济公慷慨好义,扶危济困、好打不平,民间广为传颂,名扬海内外。    

天台山,不仅是中国山水诗画的发祥地、中国宗教文化的传承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和名士文化的荟萃地,为后人所瞻仰。今年,天台县委提出,把天台建设成为“现代化和合之城”,常态化举办和合论坛,建设和合文化国际中心、和合文化国际交流基地、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区。沿着长60多公里的始丰溪,从城到村,在溪畔植入和合文化、唐诗文化元素,打造“百里和合唐诗廊、百里河道生态廊、百里沿溪休憩带”,一幅百里山水文史画卷正缓缓铺开。



作者:天台县地方志编纂室  杨文敏  姚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