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党史研究

抗日烽火下的黄岩县立中学

发布日期:2021-01-13 11: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章云龙


在台州教育史上,有一所享誉已久的百年名校——黄岩中学,但也是一所历经磨难的学校。

这所创办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学校,历经书院时期与现代中学时期。在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不得不西迁至头陀下岙崇法寺及灵石书院,开始抗战时期艰难的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不倒,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灵石书院为同治九年黄岩知县孙憙由灵石寺改设。他在《灵石书院碑记》中写道:

“邑西北四十五里,有灵石山,昔孙恩寇海上,屯兵其处,忽有飞石击之去,故名灵石山。故有寺,唐李义山读书于此,有著书堂遗迹在焉。宋绍兴中,谢少卿伋隐此。名所居曰药园,有斫青堂、明珠庵、润畦亭、水芝轩、灵泉馆、挽衣寮、薜荔阶、黄甘坞、白莲池诸胜。文公朱子题诗所谓‘谢公种药地,窈窕青山阿’者也。明嘉靖中,王石斋堂构灵峰书院时,荡舟读书其间,复兴诸兄坊等为六老会,盖其为讲舍旧矣。自明季以来,尽废为寺,名贤遗进,湮没不彰;乡里后进,无所师法。今寺僧以乖妄罹法,宜即此寺改建书院,以存李、谢诸贤之遗迹,使邑西百里之士弦诵其中,民之愿也。余承乏兹土,宣上德,顺民情,作士气,以仰付国家振育人才之至意,固其职尔,其何敢辞爰!即其地建为书院,割寺田若干亩,为师生膏火费,名之曰灵石书院。”(民国《黄岩县新志》)

民国初年,改办灵石高等小学,不久停办。民国二十八年,因日寇飞机轰炸县城,黄岩县立中学迁此办学。抗战胜利后,黄岩县立中学迁回城内,短短七年,创造了灵石书院故址办学史上的辉煌。

1938年八月初一上午7时,5架日机第一次轰炸黄城,黄城十几处被炸;1939年4月,三架日机在黄城上空轰炸;6月30日,5架日机在黄城上空轰炸,损失惨重;日机后又多次窜入黄城上空,对黄城进行狂轰烂炸。两次把炸弹投进黄岩县立中学,一次是1939年7月22日,3架日机飞临黄城上空低回轰炸,黄岩县立中学“仰山堂”被毁;另一次炸弹投到学校东面的城墙边,炸弹没有爆炸。师生安全面临威胁,学生不时躲避空袭,求学找不到安定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1938年秋天始,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逐步西迁到原灵石书院及山对面的头陀下岙崇法寺内上课。开始了黄中西迁灵石的历史,从1938年的秋天到1945年的秋天,整整七年,黄岩县立中学在灵石办学,基本没受战争干扰。

1938年9月,即将毕业的春三年级,单独一个班最先西迁到灵石,正是秋天红叶最美的季节,一群年轻的学子为求知报国,开始了在西乡分校的学习生活。1939年,高春一年级的学生到达头陀下岙崇法寺内上课,到秋天,高中部全部搬到灵石,初中一年级全部在崇法寺上课,其它年级全部在灵石上课。

灵石寺的大雄宝殿一度是当年黄中学子就餐的地方(后也作过宿舍、大会堂),为扩大饭厅面积,佛像都拆除了,仅留释加牟尼雕像,师生们看到数米高的释加牟尼木雕觉得阴森,就拉倒后烧毁了。当时,饭厅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咬得菜根香,尚思天下有饥者;尝将胆味苦,才是世间无敌人。”当年在此求学的校友们回忆,当年进校门后还有二门,上书“时代洪炉”四字,后来为扩大操场面积拆除了。灵石书院原是寺院,房屋不多,上千名学生在此上学,教室不够,于是在山坡上建起了简陋的草棚,四面通风。1941年,下岙崇法寺校区撤销,全部学生均在灵石上课,教室不够,两个班级放在离学校100米远的东岳庙上课,当时庙宇第一进是五间面楼房,楼上是两个班级的同学宿舍,楼下及大殿作为教室,吃饭、睡觉、上课都在东岳庙,作息时间与全校活动均统一。

灵石书院虽处在偏僻的乡村,但在抗战期间却是优越的学习场所。一是自然环境极佳,荷塘月色、古木森天、小桥流水,营造了安谧的环境,适宜求学。二是远离中心城市,也就远离战争干扰,地理位置优越。1941年4月15日至16日,日机连续轰炸黄城后,企图轰炸灵石,但灵石恰恰在山脚下,周围树林茂密,日机找不到目标,只把炸弹投到浮山庄村一带。三是因为战争扩大,一批北京、江苏、上海、杭州及浙江其它名校的教师南迁,为当时的黄岩县立中学(1939年1月始改为此名)引进来自各大学、中学的大批名师创造了条件。1938年到1945年这七年间,陈熙光、江文炜、牟振飞(正非)、许植方、郑抱天(念北)先后担任校长之职,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引进了一批知名教师。

灵石时期,正是国难当头,学生的学习条件之差可想而知。教室是建在山坡上的简陋的草棚,四面通风,下面是泥土地,上课时教室很安静,但麻雀却在草棚顶上吵开了,雀屎雀尿乱洒,桌上、身上、书本上经常留下这些“小家伙”的杰作。由于教室分散,上、下课及用餐等均以吹军号为令。晚间,同学们点着菜油灯到教室里复习,菜油灯靠几根灯草芯浸油发光,光线昏暗。住的地方是几十人、上百人一间的房间,睡的是双人床。吃的主食是糙米饭,副食是咸菜、冬瓜、青菜、萝卜,早餐稀饭为主,逢年过节偶尔吃点肉、禽、蛋。陈休校友回忆:在大雄宝殿吃饭,条件差,经常出现学生在下面吃饭,顶上的蝙蝠、老鼠在上面拉屎拉尿,拉到碗里,只能抹掉再吃。“最有趣的是早上千人喝稀饭,只听得东西南北喝声四起嘈嘈唧唧,逐步形成有规律的连奏声此起彼伏,这种千人喝粥合奏曲,简直美妙动听极了。”据周云德校友回忆:那时,为了学习英语,买个金属笔尖,将其缚在竹筷顶端,就成了“钢笔”,练习本的纸张,仅比土纸好点。那时,黄岩北门码头只有一艘小汽轮从永宁江直达灵石附近的潮济,除少数同学乘着小汽轮来校上学外,大多数同学步行数十里路来校上学。

灵石七年,学生们学习的条件不可谓不艰苦,但学习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四十年代开设了初高中各门科目,开设的科目有国文、公民、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体育、童子军、图画、生物、地理、音乐、劳作。与三十年代其它时期开设的科目基本相仿,但增加了军训的内容。学校实施战时教育,制定训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国防、体格、德性、政治、社会、服务”等多种训练。

抗战时期,名师荟萃。课堂上,教师各有所长,于是,学生各有所得。据校友张友仁先生回忆:管昌侯老师的高等数学是自学成才,他智力过人,能在看不见棋盘的情况下与人下棋,还会吹箫、赋诗(辛敬良校友回忆管老师上的代数、几何,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喻信厚先生是榜眼喻长霖的长公子,毕业于北大,曾任职京师及江浙几个县的知事(县长),毛笔大字极佳,曾有一闲章:“行走学部礼部,宦游松江浦江。”牟思秿先生国文功底深,北伐时曾任南京参谋本部文书,因北伐总司令蒋介石有一次来视察,见其模样不像军人,叫他立正、挺胸,无奈其驼背难以站直,受了惊吓,回家教书。劳技教师赵绳荪先生教过木工、金工(诸多校友均回忆对赵先生上课与劳技实践印象深刻)。医学常识教师周子序先生,长于中医、针灸(作者注:他翻译的日本医学名著《皇汉医学》等已在国内一版再版,直到几年前国内还有其译作再版,是一位名医,在黄岩沈宝山药房及杭州行医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中医学院曾想聘请其去任教)。陈老师,陈荣辑(作者注:国民党中将,黄中校友)子,教过战地医学知识,后任德国医院(现北京医院)院长。干人俊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师。吴文先生,就学复旦大学,后留学日本,教汉语,会写新诗,在书法上更有特色。江文炜先生,思想进步,主张农民运动,曾经被捕过(作者注:江先生被捕后,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亲自营救,专门给当时浙江高院郑文礼院长写信,要求释放江先生,后江先生到黄岩县立中学任教,1940年8月至1943年7月担任黄岩县立中学校长)。江翼时先生,教语文,曾任名校春晖中学校长。林子仁先生,杭州著名的数学教师,能将枯燥的数学讲得活泼,学生易懂。毛乃琅先生,化学教师,北大学生,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本学过造纸,教生化学。生物学老师朱子珍是昆虫专家,原在一昆虫研究所工作,他用鸟笼捕捉到许多鸟,分送学生饲养。史丹莱(作者注:英籍新西兰人),英文教师,英国海员出身,擅长画图,后到温州英士大学任教,是百长惨案的目击者。卢承衡校友回忆道:孙一之老师,除教地理外,还兼任训导处工作,组织班上二十多个同学建立了学生社团——“觉社”,意在唤醒我们反帝爱国之情。辛敬良校友回忆道:管听石老师的历史课,侃侃而谈,引人入胜(作者注:管先生少时师从国学大师管香定先生,年轻时曾因疑其共产党被捕,1931年下半年至1932年上半年,任杭州民生中学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因掩护地下党被省政府逮捕,出狱后任扶雅中学校长,1936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7年返乡后与林泗斋交往甚密,与许杰等参加骆耕谟主持的省文化救亡大会。1938年创办抗日剧团,1940年担任台属文化党团书记,1942年在暨南大学任教,194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1944年下半年至1946年上半年任黄岩县立中学教务主任兼授历史课,组织“书报读写会”,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黄中有一批学生在那时投奔括苍游击队,1949年6月后在南京及台州农校工作,1952年调浙江师范学院即杭州大学前身,任历史教学法研究室主任,著有《历史教学法》等著作。)朱子珍老师的博物课,阐述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印象深刻。解箴言先生,是前清的“拔贡”。许植方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成份的先驱者之一,在国内外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作者注:许先生二度担任黄中校长,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医大一级教授,科研成果曾获实业部一等奖,1957年错划右派)。杜秉正先生,原北京大学教授(作者注:杜先生1947年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翻译经典英语文学作品和编撰英语教材,在国内学界享有盛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主编全国高校试用教材《英语》,长期为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数十所高校所用,并是许多科研机构职称考试的必读教材,发行量达数百万册,主编的综合性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语法与练习》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特等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国80%高校使用这套教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主编的《英语美语句型变换》,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培养了中科院院士黄志镗、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一批知名学生)。牟振飞先生,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作者注:毕业于北大,曾就职过北京大学、天台中学等校,也曾担任过茅畲乡乡长,与林泗斋交往甚密,解放后就职浙江省卫生学校)。英语教师许天虹先生,曾翻译英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吴学洲先生,香港人,教授高中英语。王天叙校友回忆道:叶国品先生把他们班六十位同学的名字根据音调巧妙编排,点名时朗朗上口,像散文诗一样美妙动听。他教的语文,选择鲁迅、巴金等名人作品,讲得生动。陈嚣尘老师的数学课轻松活泼,同学们称他为“卓别林”。历史老师戴秀庭,自编讲义,同时教我们手心并用。缪永华校友回忆道:宋成志老师,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附中校长(作者注:宋先生1931年任《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35年参加“乙丑读书社”,曾是《大夏周报》主编,任教大学国文, 1948年出版五幕话剧《欢乐图》,得到郭沫若、田汉、柯灵等支持,是一位剧作家,解放后还担任过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邱竹师老师,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主任,主持编写过高中历史课本,他与侯外庐合编的《中国思想史》四卷本,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徐世康校友回忆道:中文教师解箴言、朱笑鸿、朱希晦、沈见谷、牟思秿诸先生,他们生于清季,虽无大学文凭,却学富五车,古典文学造诣很深。许雪樵、李树德两位老师(作者注:李老师抗战胜利后一度在上海市财政局任科长),曾先后任教务主任,博学多才,誉满杏坛。林子仁、王贵屏两先生,被誉为数学泰斗。张奇镇校友回忆道:黄中毕业的校友许植方等回校任教,江文炜校长带来了安定中学一批名师,台中杜天縻等一批名师加入,王育和(作者注:王先生曾在上海从事左翼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先生过从密切,《鲁迅全集》中多次提到其名字)等名校的名师,李树德、杜秉正、袁积诚(作者注:解放后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曰讳(作者注:王先生到黄中前已是大学副教授,1946年后到浙江大学任教授)等一批学者来到黄中,黄中可谓良师云集,极一时之盛。据童航寿校友回忆:那时,学校管理也极为严格。每天清晨,军号一响,人人起床集合,参加升旗仪式,值班老师点名,教导主任训话。早餐后学生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值班老师还要查到,凡缺席者,均被记上大名,有时教导主任张刚先生亲自提着火油灯检查,每日课程排得很满。学生就餐时,值日领导亲临现场,让值日学生班长喊“立正、稍息、开动”的口号,学生才拿筷吃饭。

那时,也有学校组织的讲座。周炳琳校友(时任教育部常务副次长)回乡,朱有瓛先生留学英国回来,王亮(希隐)先生、许璠云先生(作者注:王亮,北大校友,民国时曾任秘鲁国加里约领事,根据其父王彦威资料整理成《清季外交史料》,蒋介石等为其作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外交著作。许璠云,北大校友,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温州市长)来黄,学校专门请他们为学生作报告,扩大学生视野。加上学生勤奋,教学质量很高。1943年7月,高中学生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一举夺魁,荣获全省第一名。其中,张友仁、吴全德两位学生分获第一、二名,全国所有大学由他们选择。他们均选择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名校组成的西南联大,并在以后分别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中科院院士。从此,黄岩县立中学名声远播。

课堂教学充满着知识的力量,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规定每个学生至少一项,最多不超过三项。比赛分田赛、径赛,田赛的项目有:跳高、撑杆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垒球(女子)、标枪、手榴弹掷远等。径赛的项目有:5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以及200米、400米接力赛跑,全校师生参加,并编《快讯》宣传。1942年,比赛放在头陀区中心小学边的头陀区操场举行,司令台上写着醒目的对联:

黉舍萃青年,正橙黄桔绿,田径称雄,努力来参运动会;

秋原堪极目,喜气爽天高,山河在望,凯歌待听曲江涛。

这副对联是国文老师朱希晦先生的大作,意在鼓励有为青年参加运动会,在田径场上称雄,将来为报效国家驰骋沙场。

学校还重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定期举行比赛。那时,课外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由学生会组织,由老师指导。如球类比赛、歌咏、朗诵、演讲、作文、书画等,还组织了书报读写会、编辑《日新》日刊、文虎(灯谜)会及文艺演出等活动。课外的戏剧活动也引人注目,剧作家宋志成先生导演的《雷雨》曾在黄城演出,十分轰动。据林仲良校友回忆:宋志成先生为黄中导演的一部大型歌剧《农村曲》,1945年上半年在灵石本部演出,1946年春在城关大会堂演出,主要内容为农民遭受日寇蹂躏的悲惨生活,歌颂广大农民抗日的热情。演出由学校乐团伴奏,有十几位同学参加演出。各界人士竞相观看,座无虚席,盛况空前。陈休校友回忆:文艺演出经常是师生同台,如《丁大夫》《烟苇港》《绯色网》等,朱天宽、邱竹师、李树德诸老师经常参加演出;王育和先生演奏的琵琶妙不可言,凡是小节目形式的文艺晚会,都要请他上台演出;张教官表演的国术《醉八仙》,引得掌声阵阵;赵师傅的硬气功,七块砖头,轻轻一击,分成两半。文艺晚会中,同学们有拉二胡、京胡的,有吹口琴、吹洞箫的,有独唱、合唱,也有小品、舞剑、口技及京剧表演等等。文虎(灯谜)会由学生会举办,许多谜面由师生创作,十分有趣。如“不落伍”(打本校老师名),不落伍就是刚合时。谜底是:江翼时。“次子最贤”(打本校同学名),谜底是:林仲良。

那时,学校也有各种社团。如孙一之先生组织成立的“觉社”。学生会主席林仲良同学组织的“啸社”,意为仰天长啸于灵石山谷,长大后以身报国。军训时,军训教官定期把高中学生带到雁荡露营拉练。童子军教练组织初中生野外露营。培养学生守纪、吃苦的习惯。军事教官既教学生战术,也搞实战训练。如1940年、1941年、1943年均拉练到雁荡。1943年,童子军教练陈定华先生率领童军徒步雁荡,每个学生身背被服,腰悬日常用品,乐队带军鼓、军号,历时一周,行程三百余里。

灵石七年,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如王启东(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教授,1939年秋黄中毕业)、池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学家、原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黄中初中毕业)、吴全德(中科院院士、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春高中毕业)、张友仁(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1943年春黄中毕业)、方秦汉(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1944年春黄中毕业)、鲍仲平(国家技术监督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多国家标准的制订者)、邵荷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摩擦学会名誉理事长,1941年春黄中毕业))、黄履中(曾任上海民政局党委书记、市委政法委委员,1941年春黄中毕业)、孙家平(最高人民法院审判长、司法部研究员,1944年春黄中毕业)、潘明友(东北师大、复旦大学、华东师大教授,教育部地理教材编撰委员,1945年黄中毕业)、柯纯(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图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工程图学会理事长,1945年黄中毕业)、吴全忠(中国矿业大学教授,1945年黄中毕业)、黄志镗(中科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春高中毕业)、吴梅筠(华西医科大学教授、著名法医学家、博士生导师,1946年春黄中毕业)、辛敬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秋高中毕业)、刘麟(武汉大学教授、外文系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研究员,1946年春黄中毕业)、杨春龄(大连海运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1947年春黄中毕业)、章奇顺(南京大学教授,1947年春黄中毕业)、张文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47年春黄中毕业)、黄美恭(芝加哥市政府公共工程局工程师、美国威州第一美印公司新色制版公司董事长,1947年春黄中毕业)、叶春华(复旦大学教授、新闻系主任,1948年春黄中毕业)等等。

灵石,黄岩西乡的一方办学圣地,抗日烽火下的黄岩县立中学已远去,留给历史的是一段记忆,一段台州教育史上的奇迹。

(作者系台州教育文联副主席、台州教育作家协会主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