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宣传 >>台州印记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发中的黄岩人

发布日期:2020-07-08 15: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章云龙

 

2020年4月24日,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在空间轨道上飞行五十周年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期望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2016年起,4月24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经国务院同意,这一天“中国航天日”,今年迎来了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五十多年前在那个国家特殊的年代,中国的科学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打破了美苏等卫星强国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举世震惊。这其中,就有陈芳允、林仙友两个黄岩人参与其中。

陈芳允(1916.4.3——2000.4.29 )1916年4月3日出生于黄岩后巷陈立信家。陈立信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先到广州参加革命,后考取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蒋介石等成为保定的同学,不满官场的恶习,后弃军从商。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树立了人生要努力,要报效国家的思想。1928年,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读初中,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机械系,后转人物理系。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5年初,到英国A. C. 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撤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1950年,上海中央研究院并入了中科院,他的老师、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授予他重任,要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后来为我国雷达、卫星、加速器等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他与钱三强等赴苏联、东欧考察。正是这次考察,坚定了钱三强一定要把陈芳允拉到原子能研究所的决心(当时搞原子弹是国家“天字一号”的机密),这期间,陈芳允筹建中科院新电子学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开始了我国自己的射电天文研究工作,参与国家《1956年至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纲要(草案)》的制定。五十年代末,与蔡德孚等共同设计制作了国际首创的超短波脉冲测试设备,用来测量核放射线。

他的生命似乎为中国国防科学而生。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1963年,陈芳允研制成功了国际首创的毫微秒脉冲示波器。1964年,陈芳允进行了改进机载雷达研究成功,我国首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雷达。

有关资料记录了陈芳允对东方红1号”的贡献: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三十年中,陈芳允献身于这“天罗地网”的编织中,并成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巧合的是,另一位参与“东方红一号”研究的黄岩人林仙友也是后巷人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林仙友当时负责卫星观测裙研制林仙友,1937年生于黄岩后巷,1955黄岩中学高三丙班毕业,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12月提前毕业进入刚成立的中科院上海机电研究所(后改为航天508所),从事卫星运载火箭研制工作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确定的卫星总体方案只要求能播放《东方红》乐曲,后来周总理提出“东方红一号”卫星不仅要能听得到《东方红》乐曲,而且还要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得见的要求。

林仙友回忆:这项研制任务落实到508所时已晚于卫星和运载系统研制工作两年多了,要求完成研制工作留给们的时间仅一年多。林仙友201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与“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主办的《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刊物上发表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观测裙研制纪实》一文中说:

 

由于观测裙装置是后来增设的,所以总体布局的位置和重量限制都是很苛刻的,在世界上未曾见过先例,它也不同于回收技术,没有成功的经验和资料可供借鉴。面对这个困难而又紧急的任务,我们研制组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要承受特殊年代政治上的考验;另一方面能否如期研制成功是对我们能力的检验,对于当年30岁左右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机遇和挑战。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方案论证、初样设计与试制、环境试验和地面模拟试验、样件的改进、最后正样件生产和交货等,如期完成了研制任务。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发的历史背景: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随后美国、法国、日本相继发射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1958年7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同时,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代号“581”任务。

……

 

为了研发“东方红一号”一批批科学家隐姓埋名。林仙友的妹妹林雪珍告诉我,他的哥哥参与卫星及以后的航天相关工作后,家里从此杳无音信,不知道哥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只是老父亲87岁亡故后他才回到阔别的家乡为父亲送上一程,直到近年才知道当年哥哥参与“两弹一星”有关的工作。许多年过去了,林仙友告诉家里人说,他与同为黄岩人、同一条巷子的陈芳允碰到也不知陈芳允是黄岩人,足见当年国家研发“两弹一星”机密密级之高。

让我们一起重温50年前新华社向世界播发的一份电文:

 

“新华社四月二十五日讯: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四百三十九公里,最远点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六十八点五度。绕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钟。卫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〇.〇〇九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五十年后,当我们感受着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给我们民族带来的骄傲与自豪,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青青的人们。五十多年来,中国“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中国的航天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1999年,作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专家,陈芳允院士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江泽民主席亲自为其颁奖。几年前,我先后在黄中校园碰到了两位前来科普的科学家。一位是总设计师,老科学家;一位是中科院研究“北斗”导航系统的博士,年轻的科学家。当他们知道黄岩中学是陈芳允是的母校,我从他们的神态中看到的是肃然起敬。我在黄中就职时曾提议学校领导设立两尊铜像并得到校领导的同意,一尊是陈芳允铜像,另一尊是周炳琳铜像,他们代表着黄中两百多年办学史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也是在科学与人文领域成就非凡的标杆人物。当我把他们带到铜像前,我又看到他们崇敬的目光。

林仙友先生是我国最早参加航天回收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早在1960年,我国自行研究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飞行高空8公里,开启了我国火箭飞天的序幕,林仙友就担任工程组长。五十多年来,林仙友先生在卫星、载人航天、超音速飞机、空—空导弹等诸多领域成就不凡。1962年,他负责研制的大型探空火箭T—7A降落系统,火箭飞行高度达60—100公里,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定型,使我国具备回收火箭飞行高度100公里的能力;1964年—1965年,他负责研制的两种类型生物试验火箭回收降落系统,分别搭载小白鼠、小狗,进入高度70—80公里,成功回收,安全返回地面,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试验;1966年起,他负责研制的三种型号的核爆炸取样火箭降落伞回收系统试验,准确评价氢弹爆炸当量;1968年—1969年他负责研制的“东方红一号”观测裙,个人荣获三等功……1987年、1996年他因研制超音速大速压降落伞等先后二次获航天部科研成果二等奖;1988年,他成为航天回收硕士生导师。

陈芳允、林仙友只是目前我们知道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黄岩人。其实也是千千万万中国科学家群体以技术报效国家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定会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附科普小知识

观测裙

 

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为了使地面看得见,技术人员把卫星外形设计成由72面体组成的一个球体,目的之一是使卫星在轨运行时能闪光,因为该卫星是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稳定,所以当它转起来以后,由于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一闪一闪的效果,这样在地面就比较容易观测。但研究表明,由于卫星太小,即使这样,在天气不好时仍看不见卫星,因为实际上卫星本体的亮度只有六等星左右。所以,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又想出一个新办法:把第3级固体火箭的外衣由锥形的变成球状的,通过第3级固体火箭的旋转运动和观察体结构自身的伸展运动,最终成为4米直径的球台。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在地球上用肉眼看见卫星,在末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使末级火箭的亮度提高为2-3等星,从而便于人们观看。

 

作者单位:台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