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法
1937年1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委宣传部长张崇文来台活动,介绍林尧、郏国森等入党。12月成立中共台州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台州临工委”),并帮助成立天台、黄岩、温岭三县工委及海门特别支部。张崇文任台州临工委书记,林尧由黄岩临工委委员兼任海门特别支部书记。海门又恢复了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8月13日沪战爆发后,旅沪知识青年、学生纷纷还乡,以他们为主,10月,海门抗日宣传队“春野救亡剧社”成立。由林匡、贺鸣声、方正中、丁介土、应普汉、张燕六人组成理事会,林匡任理事长,聘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林秋富任导演,借中山路美卫生服装店三楼为社址。剧团陆续排练了《放下你的鞭子》、《最后一课》、《青纱帐里》、《中国的母亲》、《罗店秋月》、《烙印》等话剧。11月,春野救亡剧社在海门印山俱乐部作首次公演,中共台州临工委书记张崇文亲临指导。随后,春野救亡剧社在海门、临海、黄岩、温岭等地巡回演出,因演得逼真,感染力强,演出时盛况空前。每当剧情达到高潮时,常常出现台上、台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动人场面。春野救亡剧社的抗日宣传,推动了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7年7—8月间,根据陈韶奏的推荐,东山中学的董事长黄正逵聘请进步知识分子林尧出任东山中学校长。同年11月,林尧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海门特委书记。1937年12月,特别支部选派东山中学学生李传鉴、李传练、陈振亚、林珂等去平阳山门抗日救亡干校学习。12月,林尧应粟裕的邀请,与黄岩临时工委书记林思斋一道去山门参观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前后约半月余。其间,他们分别向中共闽浙边区汇报了黄岩、海门党的活动情况。
一、中共海门特别支部的建立和它的基层组织
林尧自兼任中共海门特委书记后,在东山中学内开展建党活动。1938年2月初,为加强特支领导,上级派郏国森、郏致平到海门任特支委员。5月林尧任台属特委青年部长、临海县委书记兼海门特支书记。郏担负建立海门街道支部的任务,并以椒江书店老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5月,东山中学发展张燕等五人入党,并建立东山中学支部,张燕任书记,李传春任组织委员,李传练任宣传委员,王福林任青年委员。东山中学支部建立后,海门特支随之撤销。另外,组建海门街道支部,负责在店员及市民中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二、东山中学进行教学改革,成为一所新型的抗日进步学校
林尧自平阳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参观回来后,就以实现国防教育培育抗战干部的“陕北公学”为榜样,以“面向社会、面向工农、面向现实”为办学宗旨,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把东山中学发展成一所新型的抗日进步学校。随后,林尧辞退了思想守旧的教师,聘请一批来自平阳“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学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积极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的进步教师队伍。为了适应战时教育的需要,学校调整了课程,除保留国文、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外,废除公民课,新开设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时事分析等课程,并以《大众哲学》、《论持久战》、《游击战争》等进步书籍为基本教材,体现以抗日救亡为主线的特色。音乐课则教唱《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童子军课增添战地救护、山地战等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抗日热情。因此,东山中学成为共产党在海门的活动中心,是海门抗日救亡宣传的重要阵地,同时成为中共台属特委培养与训练干部的基地。
学校还组织“青年学生救国会”,以演讲、演戏、出壁报、到街上演话剧、办民众夜校等活动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启发人民大众的觉悟,同仇敌忾。
三、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台州组织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5月,台州最早的“民先”组织在东山中学成立,“民先”组织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发展对象,同时,也吸收部分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加入。参加“民先”的,东山中学学生有三十余人,随后在台州中学也发展了十多名“民先”队员,郏国森在社会上也发展了三十余人。开始郏国森兼任“民先”队的负责人,后改为王福林。5月底台州“民先”总队部成立,台属特委委员林尧任总队长。“民先”队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动员青年参加新四军,去延安,一部分优秀队员加入共产党,增加了党组织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民先”组织成为抗日救亡活动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举办青年运动骨干训练班和成立台州学生救国联合会
1938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台属特委直接领导下,以办暑期学校为名,在东山中学举办“青年运动骨干训练班”。有台属各县党组织选送的青年党员及进步青年共40名学员。台属特委书记宿士平、青年部长林尧、特支委员郑致平、党外知名人士宋成志等前来讲课,宿士平还亲自为学员讲授政治经济学。“青训班”学员还成立“救亡室”,进行学员自治,民主选举干事长。陈伦选为总干事长,顾顺章为副总干事长。
“救亡室”除正副总干事外,下设墙报、戏剧歌咏、识字三个组。墙报组由顾顺章、周杏荪负责,每周刊出一期,定名为《椒浪》;戏剧歌咏组由李传练负责,节目多由学员自编自演;识字组由王福林负责,在岩屿街、杨家桥、岩头、赤山寺等附近村乡举办民众夜校及识字班。识字班分别不同对象,分工农班、妇女班等,课本由学员自编自印,在学文识字的同时,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训练班既注意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经常组织学员走上街头,深入乡村,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11月12日,由林尧主持,在东山中学成立“台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到会的有临海女师周杏荪、黄岩简师林珂、温岭县中郑伦等各县学校代表15名,选举陈伦为主席,王福林为副主席,并向延安全国学联发了致贺电。
五、椒江书店的开设与抗战救亡进步思想的传播
抗战开始后,为使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形势,台州各地在共产党组织领导和支持下,开办了一批进步书店,其中椒江书店的影响最大。1938年2月,中共海门特别支部指派特委委员郏国森,联络进步人士方正中、余天虹、张燕等集资六百元在海门东新街开办椒江书店。椒江书店从金华、上海、温州等地购进进步书刊,其中有《新华日报》《救亡日报》《解放》《群众》等报刊和《大众哲学》《简明政治经济学》《论持久战》《西行漫记》等书籍。书店将书籍开架陈列,免费借阅,专门为读者提供桌凳。并组织进步青年成立读书会、歌咏队,刊出壁报,宣传马列、宣传抗日。继椒江书店开办,台属各地纷纷办起出售进步书刊的书店,它们都到椒江书店来进书。椒江书店因此成为浙东南进步书刊的发行中心,促进了抗日进步思想的传播,并发挥了人才输送站、革命联络站的作用。共产党组织通过椒江书店,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建立“民先”队,建立中共海门街道支部。并以椒江书店为掩护,为过往的各地党的领导干部提供食宿,为召开秘密会议提供场所。椒江书店成为台州共产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联络站。
1939年2月,因郏国森调离海门,加上国民党特务的干扰捣乱,椒江书店无法正常营业。经特委同意,椒江书店停办,部分进步图书由街道支部书记丁复农负责转移到乡下。
六、创办《力行》杂志和建立《力行》剧团
中共台州各级组织充分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创办报刊杂志,宣传全面抗战路线。1939年1月1日,《力行》杂志创刊,杂志于1938年8月以浙江第七行政督察公署名义筹办,由专署筹集资金,为中共台属特委秘密掌握的刊物。在台属特委的积极支持下,《力行》杂志发表了大量共产党人撰写的宣传全面抗战路线的文章。宿士平、林尧、王槐秋、管听石、梁耀南等共产党人纷纷在该杂志上撰文,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宿士平撰写了《台州农民往何处去》《台州青年往何处去》等文章,提出巩固后方社会,增强抗战力量和领导青年救亡运动等问题,号召台州各界群起抗日。这些文章说理透彻,使更多的民众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力行》是半月刊,发行的对象为本埠各中小学、机关、团体、工厂、商号等,并发至温岭、黄岩、临海的政工队、青战团及各中小学。到1940年8月共出版30期,《力行》成为当时一份在台州颇有影响的宣传抗日救亡的刊物。
1939年7月,筹备成立力行剧团,由力行杂志社具体领导,表面上由专署科长蔡慕慈负责,实际上由共产党员李传鉴控制。1940年,贺鸣声自陕北“鲁艺”回乡,被邀参加力行剧团,任指导员。剧团设在海门乾元观。团员有杨正言、林淑贞等进步青年30多人。曾在海门、葭沚、路桥、黄岩、临海等地演出《阿Q正传》和抗日戏剧(并演唱《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武装保卫浙江》等抗日歌曲)。
七、反漏米资敌斗争
1938年11月,海门共产党组织得知温岭大地主张翰庭从温岭将大批粮食运到海门,准备装载挂外国旗号的“神福轮”出口上海,卖给当地正缺大米的日本米行的消息后,立即发动群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反漏米资敌斗争。
共产党员郑致平、丁复农具体负责这次斗争。郑致平发动东中、台中的“民先”队鼓动学生上街示威游行,联合当地爱国教师、知识青年四出宣传,并赶印由方正中等创办的《火炬报》散发张贴,揭露汉奸运粮资敌的卖国行径。丁复农更与街道支部和“民先”队员,深入到工人、船工、洗衣妇中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起来斗争。
当大米运到海门大埠头及轮船码头附近,群众数千齐集码头附近,事先已组织的年老工人、洗衣妇等站在前面,船工及广大市民随后,他们手拿剪刀、小刀、钉子、铁棒等,看到大米包,就冲上去划戳,使大米包全部破漏,米流满地,无法搬运上船。群众还向停泊在码头的神福轮扔石头,神福轮慌忙启锚逃往江口停泊。押运的军警慑于广大群众的愤怒,不敢拦阻,双方相持了数日,终于迫使神福轮空船开走。反漏米资敌斗争取得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奸商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人民利益。
中共海门街道支部自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反漏米资敌斗争取得胜利后,斗志极为高昂,1939年除夕延续至正月初八,日舰数艘驶入港口向市区及外沙开炮轰击,一时人心惶惶。1939年3月,海门街道支部着手组织战地服务团民众分团(简称民分团)。李传炼为团长,丁复农为副团长。共产党员李禹青、叶云飞、石振民、缪希玉等以群众身份参加为骨干。团部设在海门七区中心校内(现人民路小学)。当时丁复农和党员同志及部分积极分子睡在团部的,夜里在杨府庙(原来是群众说书场)宣传抗日救国。并组织巡逻队,分上下半夜,带着作为自卫武器的棍棒,到大街小巷巡逻,防止汉奸破坏。还组织晨呼队,每天凌晨到街上高呼抗日口号、歌唱抗日歌曲,激发广大市民同仇敌忾。
1940年5月4日,由贺鸣声、方正中、林元白等编辑的《巨轮》木刻集在海门出版。其中所收的木刻作品大多是反映抗日救亡斗争生活。特委青年部长王槐秋为《巨轮》撰写发刊词。8月,海门中心支部在石柱裕广堂开办农业合作社。10月,海门各界召开讨汪宣传大会,声讨汪精卫的卖国行为。会上,决定制作汪精卫、陈璧君跪像,置于城门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供行人讨伐。1941年4月19日,日军在海门登陆,将该跪像砸碎,扔入旁边深井,并用炸药将抗战阵亡纪念碑炸毁。直到1987年6月,人们才从深井中挖出跪像。汉奸汪精卫、陈璧君跪像现陈列于椒江戚继光纪念馆内。
(作者系椒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