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制造了“华北事变”。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浙江后,浙江大学学生首先奋起响应。12月10日晚,浙江大学学生召开会议,成立了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作出了通电响应北平学生运动、通电全国各校一致响应、联络杭州各校学生、成立市学联、组织共同行动和举行示威游行6项决议。11日,杭州中等以上学校的1万多名学生集会,通过了反对华北自治、收复失地、释放被捕学生以及成立杭州市学联4项决议。20日,浙江大学召开大会,一致决议,建议市学联发动全市学生“冲到南京去”。市学联接受这一建议,并决定于12月21日组织全市学生赴南京请愿。由于消息走漏,国民党军警捕去学生会代表12人。21日清晨,浙江大学1000多名学生按原计划直奔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去南京。浙大农学院、杭州高级工业学校的学生也闻讯赶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调集2000多名军警特务在火车站四周架起机枪加以威胁,并命令沪杭甬铁路停止各种车辆来往。学生们冒着雨雪,忍饥挨饿,在铁路上站了10多个小时,在国民党当局答应了释放被捕学生、向学生道歉、承认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为合法团体、开放杭州新闻自由等条件后,才同意不去南京,整队回校。
宁波学生在得到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后,宁波高级工业学校、宁波中学(原省立第四中学)等校学生自治会立即发出声援通电。12月23日清晨,宁波中学、高级工业学校、甬江女中、等8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示威游行,沿途高呼“誓死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和“收复失地”等口号,还向政府请愿,要求严惩汉奸、救亡图存。这次历时8个小时的集会游行,充分体现了宁波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震动了宁波城。 温州学生为声援一二九运动,于12月13日和17日,先后成立了温州中学学生救国会和温州学生联合救国会,1000多名学生举行大会,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宣言,派代表向温州专署递交了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的请愿书,还组织学生深入码头、作坊和农村,广泛开展抗日宣传,采取各种方式坚持斗争。1936年1月3日,温州学生联合救国会再次发动学生和工人、市民4000多人举行示威游行,向专署请愿,要求拆除日本人在温州开设的东洋堂,没收温州平阳籍汉奸的财产,禁止贩卖日货。国民党温州专员下令戒严,禁止抗日宣传,监视学生活动,并强令各校提前放假,开除和逮捕20多位学生,但是学生们仍采取各种方式坚持斗争。
浙江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宣传了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推动了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