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 位于天台山南麓的五峰山下,殿宇壮丽,是佛教天台宗祖庭。
寺内古建筑主要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此后又陆续扩建,发展成为一座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筑群。各种形式的廊、穿堂、过厅将各主体建筑联成有机整体,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寺宇之一。
寺内建有文物库房,收藏大量宗教文物。有经书8000多册,如梵文贝叶经、隋智者大师手书(1卷)和宋圆通和尚仿智者真迹手书《陀罗尼经》(3卷)、明潘志省抄本《金刚经》和雍正《大藏经》等。有玉器、铜器、陶瓷等文物628件。各殿堂内还供奉一批古代佛教艺术珍品,如明代铜鎏金佛像、嵌珠宝铜佛光座。大雄宝殿正中置明代释迦牟尼铜像,重13吨;两侧为元代楠木雕十八罗汉;殿内有“铜五供”;前月台上有清乾隆青铜宝鼎。弥勒殿有明代铜韦驮立像;殿前清代汉白玉狮子。三圣殿西首厢房有隋开皇十七年(597)七尊线刻佛像(导师菩萨、弥陀菩萨、药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足珍贵。
寺外大量文物古迹。寺南有始建于隋代、重建于宋代的砖塔,六面、九级、残高59.4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每层木结构出檐,塔壁嵌砖雕佛像。寺前有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禅师到寺求法纪念墓。寺后保存着唐宋书法家的摩崖石刻群。“大中国清之寺”摩崖为唐柳公权题写,“枕石”、“秀岩”分别出自宋代朱熹、米芾之手。
1973年,国务院下文并拨款,对“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清寺进行全面整修,将原伽蓝殿改建为梅亭,在寒拾亭前重建七佛塔。1975年,国清寺被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0月,日本天台宗祖师碑亭落成。1983年4月,国务院发文(国发〔1983〕60号),确定天台山国清寺(包括智者塔院)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1986年9月建成“妙法莲华经幢”。1988~1990年,历时3年完成玉佛阁、五百罗汉堂、伽蓝殿等大型建筑。1995年5月,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落成。1996年新建观音殿。
2001年6月,国清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者塔院 位于县城北佛陇山上,陈太建九年(577)二月,奉敕建塔于此,赐号“定慧真身塔院”。唐时塔院毁于会昌法难,宋建隆初,吴越王钱弘俶命天台宗十五祖义寂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真觉寺。明隆庆间僧真稔重兴佛殿僧房,至万历殿宇倾圮。清中叶阮元曾捐俸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又毁。光绪六年(1880),住持敏羲重修。1974年,修葺殿堂,重塑佛像。
主要建筑为正殿、弥勒殿,左右厢房为三圣殿、方丈楼、客堂、僧寮等。正殿抬梁式,单檐歇山顶,殿内石雕宝塔,系按旧貌恢复,称“智者大师肉身塔”。壁龛内供天台宗历代17位祖师线画石刻半身像。
东厢珍藏“修禅道场碑”,系唐元和六年(811)天台宗七祖行满所立、陈修古篆额、翰林学士梁肃撰文、台州剌史徐放书。碑高1.84米,宽0.8米。碑文笔法苍劲,刻工精致,对研究隋唐佛教和书法有较高参考价值。
寺前古道边,有唐代天台宗祖师章安灌顶、荆溪湛然和明代幽溪传灯三位高僧墓。附近还有南宋国清寺僧指堂书“佛陇”、明代许光宇书“教源”、海灯法师捐刻的“智者大师说法处”等摩崖。
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6月、2001年6月26日先后列入省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清寺的重点保护范围。
1995年版《天台县志》已记载的孔庙大成殿、灵水桥、临川桥、三井、宝福桥、梁妃塔、华顶茅篷、瓶窑窑址、缸窑弯窑址、凉帽山窑址、黄家塘窑址、齐汪墓、张文郁墓、徐善述墓等,不再赘述。
张文郁故居 位于城关华光巷内,是明张文郁晚年休养、读书之所。张文郁(1578—1655),字从周,号太素,天台莪园人。曾监修京城三大殿,官至工部左侍郎。前志有传。崇祯元年(1628)辞官归里,在城关建宅,读书自娱。清顺治二年(1645),与张煌言等谋奉鲁王监国。战事失利后,鲁王脱逃至天台,宿张宅度予亭。战乱中,杭州守将方国安率溃兵一路烧杀掳掠至台州。张文郁毁家纾难,保全乡里,为人称道。南明政权失败后,退隐不仕。
原有故居规模较大,有十八道地之称,现存度予亭、来紫楼、三逸阁等,占地2134平方米。故居内点缀假山、鱼池、小桥,雕饰精美,是一处融合园林风格的民居建筑群。
200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广寺和石梁飞瀑摩崖 位于县城东北石梁镇境内,东晋敦煌昙猷尊者始于此结草为庵。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建,后毁于火。南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后又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复建,后分设为上、中、下三座方广寺,是中国五百罗汉根本道场。
中方广寺雄踞石梁桥东侧。北宋熙宁五年(1072),此处已建房供奉五百罗汉,归属方广寺。南宋景定二年(1261)天台籍宰相贾似道耗银五万两,命万年寺僧妙弘在此建昙华亭,并塑己像。明万历间重修。清康熙年间,台州知府张联元恶其为人,捣毁贾似道像。清道光十八年(1838)昙华亭毁,潘曾沂集资重修,并改名雨来亭。民国4年(1915),中方广寺火毁无遗,兴慈法师募资重建。1981年又重建大雄宝殿和昙华亭,成为一处轩昂高敞、亦亭亦寺的建筑。
中方广寺内藏有明天启年间铸造的铜殿,原置于石梁桥西首,面阔0.7米,深0.6米,高约1.4米,重约1500千克,重檐歇山顶,雕饰精美。殿柱饰线刻双龙纹,阑额为线刻八宝纹,斗拱之间则为线刻十八罗汉,重檐之间饰双龙戏珠浮雕,下檐用单昂斗拱。底座正面刻有“皇明天启元年辛酉中秋吉旦钦差提督九门太监徐贵等喜施助成金殿永远供奉天台胜境石梁桥首清凉山后学沙门如璧募造”,外壁还有书画家米万钟等的题名。铜殿内壁三面铸有五百罗汉渡海浮雕。
下方广寺在石梁桥之下,民国8年(1919)兴慈大师重修,1984年国清寺住持唯觉又重修。寺院占地约4000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应真阁及厢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抬梁式结构,重檐歇山顶,气势宏大。应真阁为硬山顶二层建筑,位于大雄宝殿正后方,应真即罗汉之意。阁内供奉五百罗汉像,系清代香樟木雕贴金像。厢房为僧房、客堂。
石梁飞瀑周围岩壁上,历代摩崖石刻30余处。有宋天台县令丁大荣篆书“盖竹洞天”;明甘雨隶书“飞梁悬瀑”,石纶正书“大观”,陈璚草书“神龙掉尾”,王榭行书“星桥胜概”;清刘璈楷书“前度又来”,曹抡选隶书“万山关键”,康有为正书“石梁飞瀑”等。
1981年,石梁文物古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颁发〔1983〕60号文件,确定天台山方广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明寺 位于县城北佛陇山下,南朝陈太建年间,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此创建道场。后唐清泰三年(936)号智者幽溪道场。此后寺院屡有兴衰。
高明寺有13座院落,300余间房屋。各殿堂院落均用回廊、檐廊、空廊、过厅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轴线以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为主要建筑。其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等虽经多次维修,仍保持清式风格,其余钟楼、客堂、放生池、西方殿等建筑为民国以来重修。
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计22米,四周回廊,殿额为康有为手迹。殿内供释迦、文殊、弥勒雕像,按《法华》经义,分别作入定、问答之状。
禅堂为五开间硬山顶建筑,前作卷棚式轩廊,雕饰华丽,是僧众坐禅之所在。
寺周围有传为智者大师手书的“幽溪”,明传灯的“看云”,清蓬莱迟维培书的“圆通”,清光绪石梁比丘兴慈书的“佛”字。此外还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心念佛,即是菩提”、“松风”、“伏虎”、“持念”等摩崖。
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1983〕60号文件,确定天台山高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赤城山文物古迹 位于县城西北的赤城山,是—座佛道双修的文化名山,有紫云洞、济公院、玉京洞、梁妃塔等文物古迹。
紫云洞,依洞筑有三层楼房,供观音、地藏王像。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载:“山之麓有岩,极深广,晋义熙初僧昙猷造寺,号中岩。齐僧慧明复就塑一佛像,名卧佛。”瑞霞洞及附近数洞已改建为济公院。是现代仿古建筑的经典之作。济公院之上悟空洞俗称中洞,是唐代天台宗祖师湛然解演天台宗经义处。洞壁镌“释签”二篆字,唐国清寺僧清观法师书。
近山顶,玉京洞为道教第六大洞天,称上清玉平之天。按道书所载,玉京洞为汉茅司命所掌,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葛玄及晋代葛洪、魏夫人都曾居此修道炼丹。北宋政和八年(1118)在此建赤城观。南宋嘉熙元年(1237),朝廷遣使投金龙玉简,并赐予沉香、钟磬和御书“玉京观”、“拱辰殿”匾额。洞中现仍祀奉道教神像。附近有金钱池、洗肠井、晒肠岩诸胜,都有道教传说。在餐霞洞崖壁上有民国4年(1915)大总统黎元洪为表彰清光绪间天台“节妇”而题的“秋霜比洁”四字。
华顶寺 位于县城北石梁镇境内华顶峰麓,为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吴越国师德韶始建。民国兴慈法师重修。有山门、大殿、三圣殿、方丈堂和厢房等。
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文物古迹 龙山书院旧址所在的山谷内遗存不少文物古迹。智者大师修禅宴坐于此,留下松隐居遗址。谷内师姑庵。明崇祯年间,邑人洪希重出资改建,供奉如来,更名如来洞。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侍王部下的虎贲将军洪士勇于同治初年隐居于此,创办龙山书院,后改为龙山武书院,培养了武状元陈桂芬、武进士洪式伦等一大批武术人才。
龙山西麓禅林寺,旧名龙山集云院,智者大师建。后曾改名始丰集云院、龙山崇修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禅林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赐禅林寺住持僧护寺禁碑,嘉庆元年(1796)竖立于禅林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建“观自在菩萨”照壁。寺院后废,御碑和“观自在菩萨”照壁尚存。
龙山顶庙,原名高阳庙,始建于南宋,为坡街许氏宋宝祐、进士许德著所建。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寺 位于白鹤镇万年山,周边有三井潭、龙穿潭、万马渡诸胜。
东晋兴宁年间(363~365),敦煌僧昙猷曾在此开山筑室。唐太和七年(833),高僧普岸建平田禅院。宋崇宁三年(1104)重建,号天宁万年寺。其内天王殿为硬山顶建筑,内供弥勒;大雄宝殿为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前有露台、踏跺。下檐前檐以牛腿出挑加撩檐坊,上饰斗拱支承挑檐檩。上檐前檐置栏杆、望柱,饰以狮、象、羊等动物图像。明间前设格扇门,次间设格扇窗,梢间设圆形漏窗。
万年寺为禅宗名刹,历代皇朝多有御赐物品,如“亲到堂”,因宋仁宗赐衣有“如朕亲到”之语而得名。明万历和清乾隆年间,先后御赐二部大藏经,寺内建有南北两座藏经阁。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对天王殿、大殿及部分厢房进行修葺,并在原址重砌围墙。
鸣鹤观 位于城关镇桐柏山玉泉峰。三国吴赤乌二年(239),高道葛玄在此建王乔仙坛,称仙坛院。后改称为妙乐院、鸣鹤观。清光绪年间重建,分前后二进,有大殿3间,后厢9间。藏有南北朝伯夷、叔齐石刻残件以及宋碑、清碑等文物。宋碑即乾道二年(1166)所立“白云昌寿观勅牒碑”,高2.3米,宽1.3米,尚完整,嵌于大殿壁。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世杰祠 位于县城民主路,为纪念南宋抗元英雄张世杰而建。
张世杰(?—1279),范阳人,抗元名将。任少傅、枢密副使。景炎三年(1278),拒元将张弘范于崖山,饥食干粮、渴饮海水,誓死不降,后突围入海,途中遇风暴殉国,《宋史》有传。
战乱中,张世杰妻叶氏与幼子舜功辗转至天台避难,族裔繁衍于乌石溪畔。天台民间尊张世杰为“大明王”。明正统九年(1444),始创张氏家庙。
祠堂为四合院。前为大门,五开间硬山顶。两侧为厢房。正房三开间硬山顶,前有柱廊,饰一斗三升、—斗六升斗拱。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湖戏台 在丽泽乡玉湖街村七里庙。面对正殿。
戏台平面方形,面阔4.3米,立石为柱。离地面1.2米处架搁栅为台面,阑额下加透雕,上以斗拱承托挑檐,梁枋斗拱施以彩绘。歇山顶,上覆小青瓦,檐部滴水施以造型精致的花边檐口勾头瓦当。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蠡故居 位于平桥镇岩头下村,依山傍水,分老宅、新宅。老宅是—座小型三合院,是陆蠡童年生活的地方。老宅以北,有陆蠡成年后自建的新宅。规模稍大,建筑和门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陆蠡,见1995年版《天台县志·人物传》)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顾欢墓 位于坦头镇欢岙片百丘村前,碑铭“宋顾欢大人之墓”,为后人重修。(顾欢,见1995年版《天台县志·人物传》)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淞墓 位于县城西山河乡石溪片龙潭村。(见第四编《人物》)
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 位于城关中山东路。南宋宝祐四年(1256),建康同知胡绍之于河中得观音像,还乡在县东建善庆堂,后改称观音堂。清嘉庆二年 (1797)重修。
观音堂坐东朝西,正对古城东大街(中山东路)。有正门、正堂、厢房、耳房等。正门面阔三间,每间依中柱设大门,两侧另设便门。正堂面阔三间,供奉观音像。正门与正堂明间以过廊连接,旁置石栏。厢房供奉十二圆觉。两侧设耳房,分别作伽蓝殿和济公殿。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庙 位于城关中山西路。宋嘉定《赤城志》载:晋黎护将军刘玄以天降金钱雨于其宅,为祥瑞之兆,遂舍宅建寺,名建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阐法寺。后寺徙南郊小法溪畔,寺址建为黎护将军庙。清代重建,有正殿和戏台、厢房等。1996年修缮后,正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孝友堂和文昌阁 位于城关莪园村,是张文郁祖居。
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莪园村建宗祠,取《诗经》“张仲孝友”句而名“孝友堂”。四合院形式,正门朝西。正祠面阔三间,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加两单步梁,后加双步梁。柱头普施斗拱,前檐柱间额枋上加一斗三升斗拱,柱头加夔龙雀替。厢房二层,为贮藏祭器、供奉牌位之用。祠堂东侧街口文昌阁,为过街楼,歇山顶,下层跨莪园街作过道,二楼供奉文昌帝君。楼前横梁题“司空故里”。祠堂以北,紧邻文昌阁还有建于清末的书种堂。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莪园戏台 位于城关镇莪园村,建于清代。整个建筑群体由元帅殿、戏台、抱厢组成。元帅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殿内供奉三国时袁绍的谋士田丰。殿前紧邻戏台。戏台平面方形,檐下加双翘斗拱,歇山顶。莪园街绕戏台而过,隔街环设七间二层抱厢。演戏之时,抱厢明间供田丰像,寓含娱神之意。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庞泮五凤楼 位于平桥镇后牌门村,为纪念明代著名谏官庞泮而建。前楼后祠。前楼阔三间,共二层。上层重檐歇山,飞檐高啄,如凤展翼,故名。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寿堂药店 位于城关镇中山西路,建于清咸丰年间。创始人许开江。建筑分前后二进,旁有厢房,均为二层,中间有小天井。临街店面阔三间,底层明间作过道,次间设置柜台、药橱。后进底层明间靠北设屏风墙,放置坐堂医生用的桌椅。厢房为贮藏、加工药材场所。店面临街披檐上横向设置木栅,可作晾晒中药之用。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村中共天台县委会议遗址 民国17年(1928)3月,设在城关的中共天台县委机关暴露,县委召开四果洞会议,决定将机关迁往欢岙。此后,中共天台县委多次在欢岙瓦窑村一所民房内召开会议,部署平粜和赎当斗争。
会址为近代建造的五间平房,前临平川,后倚群山,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楼民居群 位于城关中山东路妙山南麓。明正德年间,陈氏在此建宅,称华楼,年久渐圮。清代中后期,其后裔在原址重建多处独立的四合院民居,包括亚魁第、进士第、新花楼等。 这批建筑通过布局的灵活组合,将地形的限制化为有利因素,创造出张弛有致,富有生活情趣的居住环境。
1954年,中央建筑艺术学院到天台调查古民居,把“亚魁第”等列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典型。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岩文物古迹 位于街头镇张家桐村东南,是一处两岗夹峙、巨岩危耸、洞窟幽邃的清幽峡谷,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谷内尚存清代学者齐召南题刻“日光”、“高大”和无款的“石怪岩明”等摩崖石刻。原有明岩寺。后周显德四年(957),吴越昭仪孙氏始建云光院,号暗岩,后更名明岩。宋开宝七年(974)升格为寺。近年曾在其遗址发现部分古代建筑构件和瓷片,重修部分建筑,新建寒山拾得纪念塔。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遮山牮桥群 位于街头镇九遮山岙内,横跨茶山溪。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十一编《风景旅游》第一章第十二节)
方山胡公庙 位于街头镇方山顶,奉祀宋代兵部侍郎胡则。胡则,浙江永康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上奏豁免衢、婺二州“丁身钱”,造福一方,万民感德。相传胡则与天台季孟宾为友,曾同游方山。该庙建于清代,仅存正殿。面阔三间,明间前部抬高另作歇山顶形式。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头曹氏民居 位于街头镇嘉图街侧,由老宅、新宅两个群落组成。老宅是典型的天台三透九明堂民居。据曹氏宗谱记载,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有台门,依纵轴线布列为三座四合院,两旁皆有厢房,总建筑3000平方米。正屋和厢房明间皆作中堂,厢房后又有小天井。台门砖雕精致,额镌“紫凝瑞气”四字。
新宅建造年代稍晚,依纵轴线前后布列二座四合院,前后院之间以高墙相隔。前院作当铺,后院为库房。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葆心医院旧址 位于城关四方塘路,建于民国时期。创始人丁葆心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创建西式医院,后改为丁葆心诊所。建筑布局为四合院,正楼保存完好,前设柱廊,通面阔20米,深10米。三间二层四坡顶,明间后设一六边形小厅,屋顶设二老虎窗。
200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县堂 宋以来一直建衙署于此,民国21年(1932)重建,为浙江省仅存的古代衙署建筑。(2003年7月4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