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顶景区,距县城东北22千米,面积7.5平方千米,是天台山脉主峰华顶所在,海拔1110米,森林茂密,释道双修,景观丰富多彩。
华顶最高峰拜经台,因智在山巅设台拜读《楞严经》而得名,有宋代 “台山第一峰”石碑。四周群峰环拱如荷花瓣,峰峦层叠似海浪,此台正当花(华)蕊之顶,故名华顶。晴日登览,东望沧海,北眺钱塘,西瞩括苍,南睨雁荡,四方千里尽收眼底。
拜经台南坡山谷中,有一处由流纹岩纵向节理崩落而成的奇险石洞,有上下两口。据旧志载,东晋王羲之与其师天台白云先生(许紫真)在此裂帛书写《黄庭经》,故名黄经洞。崖顶巨石远望酷似俯首谛听道经的乌龟,称作护法神龟,而与整个崖洞连起来看,则如缩颈蹲伏的山鸟的鸟冠。对面山崖有两支上尖下圆的石笋,人称右军双笔。附近还有灵芝石、松鸡抱窝、碧波停螺、老翁观山等岩景。为纪念王羲之与白云先生,景区内建有鹅字亭、永字亭。
山上晴少阴多,朝暮云气氤氲盘结。往往朗朗晴空,倏然风起云涌,积聚翻腾,千姿百态,如狮奔象驰,群峰则成为突出云海的小岛。顷刻间又飞速退去,依然青黛如洗。华顶寺后归云洞一带,“翕疑会万灵,散似恢四境”,云雾出没尤为神奇。天台山十景之一“华顶归云”即因此得名。归云洞上方,依崖构筑造型别致的归云亭,可以观落日,赏彩霞,望云海。
拜经台距东海约百余里,山高晨早。每当晴日,尤其是秋高气爽之时,清晨登台东眺,水色连天,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蔚为壮观。
华顶山高气寒,春夏之交犹有冰雪。当气温降至-2℃~-7℃,有雾或毛毛细雨时,草木山石表面凝结起一层冻结物或凝华物,洁白而松脆,气象学称为雾凇;过冷水气或雨滴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透明的冻结物,称为雨凇。有时雨凇、雾凇同时出现。每届隆冬,满山玉树银花、琼枝玉叶,在阳光下晶莹闪烁,犹如进入瑶池仙境。故华顶山又有南国雪域的美称。
汉末高道葛玄在归云洞口辟园植茶,后人称葛仙茗圃。洞口“茶祖”经受了1800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依然生机勃勃。199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资源考察组到天台山,通过与日本、韩国茶树进行同工酶分析、对比,确认为人工栽培的进化型古茶树,是日韩茶树的祖先,撰记立碑纪念。
华顶山有很多以石为墙、茅草覆顶的茅篷。清阮元诗注称“计150余所”。以华顶寺为界,东茅篷多建于悬崖之上,体量较小,因地势高旷而光照充足,现尚存药师、长春、耕耘、天兴诸庵;西茅篷多建在沟湾山谷的林间空地上,地势平缓,体量较大,因树高荫茂而比较幽暗,仅留下几处遗址。1997年新建5幢茅篷别墅,成为避暑、静修、品茗的理想场所。拜经台南坡太白读书堂,是为了纪念两次到天台山的“诗仙”李白而建。民国37年(1948)8月,中共浙东临委在这里举行过重要会议,竖有拜经台会议革命会址纪念碑。1953年初,建天台宗大德兴慈(1881-1950,名悟云)塔院,故又称悟云居。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华顶寺东南天柱峰,有宋初禅僧延寿九旬入定的永明院,以及雪庵、彩云庵等茅篷。
1991年11月,林业部批准成立华顶森林公园;1997年3月,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以华顶山为主体。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97.5%。生物资源丰富,有8类、28个群系、40个群族;木本植物574种,其中珍稀树种30种中有14种列入国家保护树种。百年以上古树3223株。
公园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海拔350米~1000米,植物种系垂直分布明显,依次分布着木荷、甜槠等常绿阔叶林,马尾松、黄山松、柳杉等暖性针叶林,云锦杜鹃、胡枝子和箬竹等山地矮林,野山楂、映山红、箭竹、萱草与蕨类等草地灌丛。黄山松分布于山脊岗台,饱经风霜,树形怪特,是全国唯一的黄山松良种基地,1993年投产。古柳杉多植于避风沟谷阶地缓坡,与寺庵茅篷相连,群生似屏,显其高大挺拔之姿。与之伴生的云锦杜鹃,是一种常绿大灌木,高3米~7米,枝干如珊瑚,花苞如荷箭,花球似牡丹,5月盛开,由紫红而粉红而淡白,一树千花,故又称千花杜鹃。远望似锦若霞,缤纷夺目,令人陶醉。彩云庵一带,大面积修篁依山傍溪而生,碧波千重。狮子岩坑山沟两侧,分布着23.5万平方米濒危的国家二类保护树种浙江七子花,洁白清香,素丽之极。其他如水杉、香果树、金钱松、鹅掌楸、浙江樟、厚朴、青钱柳、黄山木兰、光皮桦,分属国家一、二、三类重点保护的植物。峡谷老林中偶尔能看到黄麂、野兔、松鼠、杜鹃、画眉、大山雀、啄木鸟、斑鸠、喜鹊和苍鹰等野生动物,由此营造出一个生机盎然、优美清新的生态环境。
背依莲华峰,左右以钵盂、娑椤二峰为扶手,前以天柱峰为屏风。陈太建八年(576),智者宴坐于此。高句丽沙门波若在此清修16年,汲饮之井尚存。后晋天福元年(936),法眼宗二祖德韶国师建为华顶圆觉道场,钱镠赠“莲华净域”匾额。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善兴寺。至元,无见先睹主持法席40年,日本临济、曹洞两宗僧人争相参诣问法,泽被域外。后几经兴衰,于民国20年(1931)由兴慈重建。1989年起,全面整修,殿宇仑奂。寺前六株千年柳杉,参天蔽日。放生池碧水滢滢,倒影如黛,传为智者截涧垒石所置。
山门为西式穹楼建筑,吴兴王震题额。入山门,经天王殿、泰安桥至大雄宝殿。大殿为马一浮、赵朴初题额。正中供释迦牟尼铜像,连座通高4.5米,重10余吨。两壁嵌十六尊者画像。东西北三面桁上排列着千尊浮雕小佛像,故又有千佛殿之称。
殿外北垣照壁题“晋唐古迹”。左右分别为祖师堂、寮房。其后依山修筑藏经楼,康有为题匾,下为“万八峰”馆,前临楞严丹池。左右为方丈楼与禅堂,分别悬挂着元梵琦、当代启功题写的匾额楹联。
寺西有池,其水清澈,相传是王羲之洗笔砚的水池,称为右军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