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铜壶景区,距县城北20千米,面积6.5平方千米,是天台山佛教和瀑泉景观的精华所在,与国清寺一起被评为省十大旅游胜地。
万绿丛中,两崖对峙,一石如苍龙耸脊横亘天际,梁长约7米,脊隆起,狭处约0.3米,两侧下削,厚5米,即为石梁。西端突起,称蒸饼岩。梁底空洞宽10余米,高逾2米。上游不远处有“神龙掉尾”等瀑群。涧水三折穿梁洞而出,从高约35米的峭壁上直泻惠泽潭,色如霜雪,势若雷霆。昔人联曰:“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大雨滂沱,瀑水越梁而过,如银河倾泻,狮吼虎啸,山鸣谷应,十分壮观,“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山惟一音”。隆冬冰瀑犹如“破玉碧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极为奇丽。更兼中方广的对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雾色,再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写尽月夜观瀑的感受。
石梁,古称石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物理研究所专家认为它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天然石桥。石梁及其周围有30多处摩崖石刻。如宋米芾行书“第一奇观”、邑令丁大荣篆书“盖竹洞天”,明王榭行书“星桥胜概”、石纶正书“大观”、郁昆隶书“二奇”、甘雨隶书“飞梁悬瀑”,清郡守刘璈正书“前度又来”、陈行书“神龙掉尾”、陈培锟行书“昙华”、曹抡选隶书“万山关键”,近代康有为正书“石梁飞瀑”、陈兴亚正书“胜境胜景”等。
据梁《高僧传》卷12 记载应真显化传说:东晋兴宁间,沙门昙猷夜宿石梁东,闻对岸佛乐嘹亮。白昼渡桥,见殿宇雄伟、宝塔瑰奇,胡僧于林间石上游戏习定。拜谒用饭后,回到桥东。与《西域记》所说“佛言震旦中国天台山石桥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相合,即卓庵修道。智夜宿石桥庵,亦有遇应真传说。唐代形成罗汉信仰,信士常至石桥宿夜烧香。吴越王钱镠下旨在石桥庵供奉五百罗汉铜像,开设香会。北宋,朝廷每年派员礼拜。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由庵改寺,一谷之中有上、中、下三座方广寺。
上方广寺,在石梁上游,前横金溪,古木围绕,昔为珍藏雍正龙藏之所,并有朱伦瀚、孙衣言、阮元、钱大昕、陆润庠、俞樾、翁同龢等题墨,遭火待建。
中方广寺,在石梁东端依崖而筑。宋初,寺僧每日以茶供养罗汉,作“分茶”、“百戏”等茶艺。日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载其事。存有晋唐古茶堂、方丈室、禅堂、影堂、大殿、聆涛居、应真阁、昙华亭等建筑。昙华亭为南宋景定二年(1261),天台籍丞相贾似道为其父贾涉(抗金名将)所建,传因佛茶杯底突现昙花而得名。1981年重建。应真阁内有明代天启元年(1621)铸的铜殿。殿高1.4米,深0.6米,宽0.7米,内铸五百罗汉雕像。
下方广寺,清代重修,额题“古方广寺”,为二进四合院,由大殿、两厢与罗汉殿等组成。清代五百尊罗汉以夹苎漆金工艺制成。
金溪河谷水清木华,奇石时现。在石梁桥下游3千米处,有弧形石脊,西端叠压二石,下方上圆,颇肖古印,故称“赤龙玉玺”。下有月牙、蛙鸣诸潭,与“幽林古堡”、“神龟回首”诸石景均以形得名。“铁掌开渠”之下,“跌瀑峡”峰崖峻出,数级瀑潭相承,以双龙潭最为壮丽。潭旁巨石硕大,称“龙门床”。有石级通向下入口“放亭”。
由放亭下方溪涧上溯,沿涧构筑游步道与五座铁索桥。溪中巨石,山涧巉岩,百态千姿,应物象形,如鳌鱼、狮象、罗汉床、面壁岩等,又有回碧潭、应真沐浴潭、映心潭相伴。
由刀锋峡入银溪,这里翠峰围屏,古林半开,有20万平方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甜槠、木荷、青冈为主,并有一片月桂树。溪中石矶纵横,多呈方形。其中有重约380吨的巨石,已加工为“法华晨光”篆章(印面4×4米,印体长6米)。旁卧一长方形巨石,石面斑斓可爱,称彩云石。峰回路转,视野豁然开朗,高崖跌水,如白龙窜渊,崖壁内凹,状若瓮胆,称小铜壶。
另在上方广上游1千米处,两崖逼束,中开一缝,涧水呼啸直下,如宝剑倒持,光腾于外,称铗剑泉。
在石梁东北2.5千米的铜壶溪中,有一处由地层裂陷造成的天然石瓮高22.4米,口隘腹宽,圆径约8米,四壁光滑如釉,呈青灰色,形若铜壶。涧水回漩其中,冲向一条高5米、宽0.5米的裂口,从高约50米、宽逾100米的岩嶂上直泻碧渊,形如古代计时工具铜壶滴漏,故名。
下游250米,有一堵陡崖,高40多米,涧水披覆其上,黄底白花,灿如罗绮,3米多宽的瀑布如千万串珍珠联翩而下,故名水珠帘。左侧一条长约10余米的半圆形沟槽,涧水顺沟喷涌而出,如白龙蜿蜒腾空,人称龙游枧。
对山竹丛中有一竖岩,纹理交错,酷似二人依偎相抱,恋恋难舍,称情侣岩。
铜壶溪上下游,各有一处断桥,均系天然岩景。上桥如蹲伏的恐龙,仰天伸颈;下桥为夹涧峙立的巨石,相向伸出岩臂,似桥之中断,隆冬大雪压弯毛竹,连接成桥(今岩臂已毁),如白练下挂,故称断桥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