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清景区

发布日期:2019-08-15 11: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位置

国清景区,位于县城北2.5千米,面积2.4平方千米,包括国清讲寺及其周围胜迹。

国清寺地处天台山南麓,周围五峰环抱(东南祥云峰,海拔301米;西南灵芝峰,108米;西北映霞峰,462米;东北灵禽峰,318米;正北八桂峰,344米),左右两涧潆流,松竹蓊郁,近城,又幽深若藏。

寺前溪岸,木鱼山与磬山峙立,并与祥云峰下塔群呼应,形成浓郁的宗教氛围。大塔始建于隋,称隋塔。宋建炎初重修,黄褐色,楼阁式砖木结构,残高59.4米,底边长4.6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均辟壶门,尚留斗拱痕迹。其北有唐天文学家、密宗祖师一行和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的墓塔和佛教天台宗创建1400周年纪念碑。下列七支白石佛塔。旁有轩临溪,称寒拾亭,与“教观总持”和“隋代古刹”两堵照壁间的丰干桥,均为纪念国清寺诗僧丰干、拾得及其诗友寒山子而建。桥下东西两涧之水一碧一黄,回旋激荡,波澜迭起,合流后南去,此即天台山十景之一双涧回澜。桥头“一行到此水西流”碑,相传因一行为编制《大衍历》到国清寺学算,正值东涧水猛涨,向西涧夺道倒流而立。

寺内景观

山门面东而开,悬“国清讲寺”额,全寺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30多座殿宇、600多间房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布设在八桂峰坡地上,依主次分为五条纵轴线。每条纵轴线上又设置若干横轴线。其间连以各式各样廊庑,构成50多个大小院子。

中轴线 为主要建筑:由南而北,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渐次抬升。弥勒殿奉弥勒、韦陀与护法金刚,殿前一对石狮,系汉白玉所雕;雨花殿奉四金刚,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为九开间,阔30.7米,深19.7米,高22.7米,建筑面积797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悬赵朴初书写的“大雄宝殿”直匾;中供释迦牟尼铜像,重13吨,连座高6.8米,两侧列坐十八罗汉,元代楠木精雕;后奉文殊、普贤与慈航普度群塑,均为造型端庄形神兼备之作;大殿与左厢祖堂、右厢观月楼组成大庭院,中间各有一对唐樟、宋柏,花卉环拱。月台上竖立着一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铸塔形青铜鼎,高 3.8米,刻镂细致,工艺精湛。殿右梅园,开山祖师灌顶所植隋梅,铁干虬枝,已1400多年,“文革”期间濒临死亡,赖寺僧呵护,枯木回春。1973年后,梅花满枝,果实累累。药师殿,奉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其像左手执药壶,右手结定无畏印。殿前左侧南无妙法莲华经幢,高3米,绿岩琢就,覆以铜顶,刻有经文与“知恩报恩”字样,为1986年日本日莲宗与国清寺合立。右侧锡杖泉,相传因隋代寺僧普明以杖叩地取水而得名。观音殿奉千手千眼观音与其三十二应身像。



西一轴线 由南往北依次为鱼乐国、安养堂、三圣殿、止观院、妙法堂。鱼乐国是一处花木扶疏的园林,中为放生池,面积453平方米;有明董其昌书“鱼乐国”碑、记载乾隆元年(1736)雍正敕修寺宇的御碑和1973年整修志庆新碑。北安养堂,为老僧静修养病之处。前功德池,夏日红莲亭立。两厢镶嵌着隋菩萨线刻像与经文刻石多方。三圣殿为七开间,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东首莲船室,壁嵌独笔“鹅”字碑,传东晋王羲之书、邑人曹抡选补笔,字势雄逸。止观堂为修习止观之处,与妙法堂和东西厢组成院子。庭院芭蕉凝翠,丹桂飘香。堂阔24.5米,高16.4米,中供佛像,悬释印光“即是灵山”、蒋中正“台宗讲席”匾额,是僧众听经说法、举行佛事的场所。楼上为藏经阁,藏有雍正钦赐佛经和智者遗物、贝叶经和宋僧元通所写《大方广陀罗经》等珍品。东北隅为三贤殿,相传原是丰干的坐骑老虎的关养处,称虎啸堂,后改奉丰干与寒山、拾得雕像。



西二轴线 90年代初新辟,由伽蓝殿、罗汉堂、玉佛阁、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等组成。伽蓝王乔即周灵王太子晋,挽髻道装,相传得道成仙后,为天台山主神,为佛寺道观所共奉。传入日本,为“天台神道”,备受尊崇。罗汉堂近800平方米,供奉五百尊漆金樟木罗汉像。其中一尊为济公像。玉佛阁置释迦牟尼玉佛一尊。下为文物室,与东厢祥云轩,陈列着大量中外佛教文物。纪念堂占地3309平方米,建筑面积2329平方米,高18米。中奉智者、大觉、圆觉三师铜像,后竖智者大师彰德碑、高丽义天大觉国师杖履遗墟碑和上月圆觉大师重兴韩国天台宗功德碑,南大忠撰书。



东一轴线 由房寮、斋堂、方丈楼、迎塔楼、碑亭等组成。方丈楼为方丈办公接客的地方,陈设庄重清雅。有踏步通往迎塔楼(宾馆),蔡元培题额。其后为1982年10月落成的中日天台宗祖师显彰碑亭,竖智者大师赞仰颂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正面碑文与亭额“法乳千秋”均为赵朴初书写,背面为日本天台宗总本山延历寺第253代座主山田惠谛长老的手笔。

东二轴线 由香积寮、禅堂、修竹轩、吉祥楼、智祖院等组成。禅堂额悬“大彻堂”,为僧众参禅处;堂前植有两棵百年菩提树(觉树)。新辟的智祖院供智者大师像。

东二轴线右首,有字楼和大厨房,为对外接待用房。

寺后与周边

寺后有唐柳公权所书的“大中国清之寺”、宋黄庭坚所书的寒山子诗“重岩我卜居”、米芾的“秀岩”和朱熹的“枕石”等摩崖石刻。寺周还有灌顶塔、圆珍亭、拾得岭、可兴和静权法师合塔,以及小石梁瀑布、僧聚石、丝潭等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