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溪河整治

发布日期:2019-08-14 16: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始丰溪干流整治

始丰溪城关上段防洪堤 由南线、西线、北线三部分组成,总长4991米,总投资(预算)1176万元。南线防洪堤位于始丰溪南岸,上起长湖尾巴,下迄小法溪口,全长2267米;西线防洪堤位于始丰溪北岸,上起月桥坑出口,下至清溪大桥,全长1225米;北线防洪堤位于始丰溪北岸,上起清溪大桥,下迄广济桥,全长1499米。西线、北线防洪堤,堤体易受水流冲刷,故采用重力式浆砌块石、内填砂卵石堤型,堤脚外抛石防冲。南线防洪堤除粮食仓库一段为重力式挡土墙外,其他地段为块石护坡。防洪堤设计高度7.4米,堤顶宽3米~4米,重力墙迎水坡1: 0.3,护坡式迎水面1:1.3。始丰溪城关上段防洪堤除小法溪口转弯处554.3米于1995年建造外,其他均为1991年11月动工,1992年10月建成。始丰溪城关上段防洪堤建成,开发两岸33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扩大城区建设用地,取得以堤养土,以土建堤的成效。

始丰溪城关下段防洪堤 由北岸和南岸两堤组成。北岸由城东大堤延续至坡塘螺溪出口,南岸由梅坦坑口延伸至莪园溪滩。南北岸防洪堤总长4286米,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平均堤高10米(包括基础),顶宽5米,主体工程造价1245万元。1995年4月初筹建,10月5日全面动工,至12月20日基础开挖土方12.1万立方米,基础砌筑长3203.2米,干浆砌石2.2万立方米,1996年梅汛期前完成大堤主体工程。该工程的建成,为城区建设提供土地1.5平方千米。

桥南防洪堤 上起小法溪出口左岸,下至梅坦坑出口,全长1601.5米。工程分新建和加固两部分,其中小法溪公路桥至始丰溪左岸的大堤为新建部分,该段230米系重力式结构防洪堤。小法溪出口至梅坦坑出口原系砂卵石护坡式防洪堤。1999年起,进行加固并予以美化。

加固后的桥南防洪堤为复式断面,重力式结构。堤分三级:一级堤,位于原堤外河床,宽15米,大部分以粉红色石料板材铺面,间嵌十二生肖石子图案。临溪堤顶设石柱铁链栏杆。二级堤,比河床高5.2米,堤顶宽3米的戗台(或称马道),匀布观赏景点5处。观景台旁建有蕴含天台山文化的建筑小品。三级堤,迎水面为1:2.8左右斜坡,高7.1米。顶宽5米,兼作交通道。一级堤至二级堤间设有嵌入式人行踏步4处,二级堤与三级堤顶间有踏步道13处,每两条踏步道间为斜坡绿化带,总面积2500平方米,上种名贵花木。堤顶铺设花岗岩拉丝板。小法溪出口处建有交通桥一座和拦水堰坝一条,并建有四座游廊石亭和茶亭石屋、绿化小品等。主体工程于2000年底完成。加固美化后的桥南防洪堤改名“赤霞堤”。整个防洪堤水工建筑物造价510万元,装饰绿化工程340万元,由水利、财政、城建各筹资200万元,县政府200万元,省厅奖励和农田基金各50万元,总投资900万元(不包括广播、路灯、彩灯)。共完成土石方9.3万立方米,浆灌砌石1.3万立方米,干砌石1.5万立方米,混凝土5300立方米

始丰溪平街段防洪堤 始丰溪平街段防洪堤系抛石加固工程,上起街头镇埠头街村,下止平桥镇前山大桥,全长11千米。1976年在全县第二次“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动工,建成砂卵石防洪堤。由于河床中砂卵石水障未彻底清理,加上河床中的柳树逐年成林阻水,数年后河道形成S形,水流冲刷着砂石堤,溃堤事故屡屡发生。1987年,县政府发动2100多人清理河床树木270多万千克,清障面积1.1平方千米,增加行洪断面,减轻洪水对两岸堤身的冲刷。1997年起实施基础砌石护脚、堤身迎水面抛石加固工程。1998~1999年,该段防洪堤抛石加固13.5千米,抛石9.1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230万元。

始丰溪支流治理

峇溪综合治理 峇溪防洪堤起于62省道交通桥,止于与始丰溪汇合口2.9千米的方庄溪。该段两岸原有各村自发建成的零散砂卵石防洪堤,由于溪内水障多,洪水常冲刷两岸农田,危及村庄。2000年7月,街头镇政府成立峇溪综合治理指挥部,委托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河道宽从40米扩展到70米,防洪堤相对高3.5米~4.3米,梯形断面,砂卵石堤身,迎水坡块石护坡,浆灌砌石基础宽1米,深1米~1.5米,防洪堤顶宽6米。堤长左岸1211米,右岸1935米。工程还包括拦水堰坝一条长70米,进水口2只,取沙道一条。共完成砂卵石方9.5万立方米,浆、灌砌石4462立方米,混凝土98立方米。工程2000年12月开工,2001年9月完工,总投资200万元。

螺溪治理 上起上三高速公路桥,终至城关丰泽路桥,全长2300米,砌筑防洪堤4600米,建交通桥4座,堰坝8条,涵洞4个,排水渠口8个,并对该段河道进行彻底疏浚。工程于2000年12月22日开工,工程完工为安置146户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提供土地56.7万平方米。

螺溪治理是城关防洪重点工程之一,按照城市防洪总体规划、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堤高4米,顶宽4米,迎水坡1:1.3浆砌精条石护面。沿溪两岸各设1条36米宽休闲道,每间隔2米设一块10米×2米长形绿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