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名 木

发布日期:2019-08-14 09:5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万木之冠

大枫杨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俗名溪椤,胡桃科落叶乔木。三州乡牌门村头池畔有4株巨大、古朴的枫杨。最大一棵高22米,扁圆形主干在离地1.5米处分成3支,大枝胸围96厘米,冠幅17米。中枝断顶腐朽,高8米。老树中空,枝干爬满南蛇藤、薜荔、络石等藤本植物,其中最大一株南蛇藤粗10厘米,枝蔓绕缠,婀娜蓬松,藤树难分。据《牌门陈氏宗谱》记载,此枫杨为始祖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所植,770多年生。据《浙江古树名木》记载, 这么粗大、高龄的枫杨,实属浙江第一,国内罕见。

柳杉王 柳杉(Gryptomeria fortunei),俗名胖杉,杉科常绿乔木。万年寺前有一棵高33米、胸围484厘米、冠幅10米、单株材积26.2立方米的大柳杉,为宋淳熙年间建山门时所植,树龄800多年。寺前原有8棵柳杉,犹如八大金刚守卫于寺前,擎天矗立。现存3棵,生长旺盛。华顶寺前亦有7棵大柳杉,相传古时僧人用豆腐斋饭作肥料培育而成。最大一棵高27米,胸围483厘米,仅次于万年寺“柳杉王”,800年以上生。

古银杏 银杏(Ginkgo biloba)又名白果,属银杏科,落叶乔木,是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泳溪泳湖村杏树殿有一棵元末所植的银杏,600多年生,是县内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高21米,胸围302厘米,冠幅12米,年结果50千克左右。

天台水青冈(Fagus tientaiensis) 壳斗科落叶乔木。方广石梁西首路边,有一棵天台独有的水青冈,高13米,胸围550厘米,200多年生,树皮灰褐色,叶卵形,木材结构细密,质地坚重。

山楂王 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蔷薇科小乔木。白鹤万年四姑坪有一棵300年生的大山楂,人称“山楂王”。高9米,胸围156厘米,冠幅9米。离地半米处分成三杈,胸围分别为99厘米、93厘米和74厘米。年年结果,多的年份达75千克。因周围房屋、树木所碍,结果减少,多病虫害。山楂果粒大如算盘珠,成熟时果皮带黄色,当地人当作消食良药。华顶寺周围亦有7棵大山楂树,300年生,为同一时期人工栽种。

猕猴桃王 猕猴桃(Actinidiaceae chinensis),俗称藤梨,属猕猴桃科落叶藤本。石梁大同五村滴水岩脚有一棵猕猴桃,地径25厘米,上分4个主蔓,攀缘在一棵红豆杉上,构成高7米,覆盖30平方米的伞形立体棚架,密密层层,年结果50余千克,50年生,堪称“猕猴桃王”。

面杖松 马尾松(Pinus massorniana),松科常绿乔木。城关幸福水库上游小岭脚有一棵马尾松,高34米,胸围346厘米,冠幅20米,150多年生,树干挺拔,似擀面杖,故称“面杖松”。树高不仅系松中之最,也是全县树木之冠。

奇树

园柏(Sabina chinensis) 柏科常绿乔木。平桥镇风廉村一棵由该村始祖于元至元四年(1338)从城关玉湖移居风廉时所植的园柏,600年以上生,高5米,胸围199厘米,冠幅4米,铁干虬枝,苍劲古朴。顶部原有一枝曲屈向西,又下垂东升,与主干相交,恰成一个环形,后因孩童爬树折枝,环枝被毁。剩两个侧枝,向东西两个方向扭曲平展,树姿优美。据族谱记载,原有柏木两棵,清光绪四年(1878)一棵毁于火,一棵受害后复长,即这株古柏。

白栎(Quercus tabri) 俗名橡子树,壳斗科落叶乔木,叶呈倒卵形,边缘有波状钝锯齿,坚果长椭圆形,下部外包杯形壳斗。种子富含淀粉,可做成凉粉,叫做“橡子豆腐”。木质坚硬,耐腐。街头马家田村有一棵400多年生的白栎,高20米,胸围402厘米,冠幅14米,被村民视为“神树”。每年元宵,一些青年男子到大树下祈祷,企望“仙子”保祐,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媳妇。

桂花(Qsmanthus fragrans) 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多种,属木犀科常绿乔木。智者塔院内有两棵桂树,300年以上生。大的一棵金桂,高10米,胸围173厘米,花橙黄色。小的银桂,花淡黄色。国清寺梅亭东南厢房有一棵四季桂,高11米,胸围140厘米,树龄250年以上,四季开花,芳香馥郁。

万年藤(紫藤)(Wisteria sinensis) 豆科攀缘植物,花紫色,荚果扁长条形。白鹤塘头殿有一棵紫藤,人们都叫它“万年藤”,胸围116厘米,与一棵胸围77厘米的黄檀树缠绕在一起,既是藤缠树,又像树缠藤,难舍难分,相互偎依,百年以上生。国清寺鱼乐国西北角亦有一棵紫藤,胸围32厘米,300年以上生。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cnsis) 俗名金树、米红、甜糖、米胖树,状如榧树,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雷峰潘岙杨有一棵600年以上生的元代南方红豆杉,高22米,胸围462厘米,冠幅12米,高大挺拔,苍劲古朴,枝叶扶疏。新中镇西坑上研山有200年生的南方红豆杉和钩栗组成的古树群。此外新中西坑洗乌坑、周家楼、金坑、泳溪尖山、大柳溪、龙溪岩坦、白鹤小鳌坑等地均有300~450年生的南方红豆杉。

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 榆科落叶乔木。国清寺山门口照壁墙里有一棵似榆非榆,像朴非朴,树体特别高大的树,叫糙叶树。高32米,胸围409厘米,冠幅半亩有余,传为宋初所植,800多年生。

黄檀(Dalbergia hupana) 豆科落叶乔木。三州前家坑龙王殿前有一棵黄檀,400多年生,树干大部分已腐朽,上部已折断,仅保留5米高,其上又发新枝,生长尚可。据传此树能预测气候,如春季发芽早,即预示当年雨水充沛;发芽迟,则预示当年必旱,故有“噢天檀”的别名。石梁方广、白鹤塘头殿、街头寺家坑均有200年以上生的古黄檀,当地均有其树能预测气候的说法。

沙朴(Celtis tetrandra) 落叶乔木。国清寺东侧后山上有一棵,高29米,胸围545厘米、树干缠满南蛇藤的沙朴树;国清寺弥勒殿前亦有一棵,高31米,胸围393厘米,缠满南蛇藤;坦头严畈有一棵与此相仿的老沙朴,高18米,胸围565厘米,冠幅34米。都在800~1000年间生,生长旺盛。

鹅耳枥(Carpinus tientaiensis) 属桦木科落叶乔木,在天台首次发现。华顶西茅篷路边,有一棵300多年生的天台鹅耳枥,高17米,胸围167厘米,叶卵形,前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坚果有包片,树干上长满青苔,生长衰弱。

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又名金松,松科落叶乔木。因柔软的线形叶在短枝上簇生在一起,平展呈圆盘状,入秋叶转金黄色,状似“金钱”而得名。系中国特有树种,国家二级稀有保护植物,与北美世界爷、智利南洋杉、日本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合称世界五大优良庭园观赏树种。《浙江通志》载:“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唐李德裕《金松赋》序云:“于颜太师……观奇木,枝似柽松,叶如瞿麦,翠叶金黄,灿然有光,得于台岭即此也。”唐时,金钱松已在县内作为庭园观赏树种栽培。国清寺山门竹园中,有一棵高28米、胸围180厘米、200多年生的金钱松。华顶山华顶坑有高17米、胸围180厘米、150多年生的金钱松。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俗名天仙树,又名楷树,漆树科落叶乔木。街头下畈有一棵高13米、胸围355厘米、冠幅10米、栽于南宋高宗年间的老黄连木,860多年生。树干中空,树皮瘤状突起,鹤骨龙枝,老气横秋。

兰果树(Nyssa sinensis) 俗名黄梨头,兰果树科,落叶乔木。一到夏季,便有部分树叶变成金黄色,黄绿相间,十分美观,因叶形像梨头,故称“黄梨头”。白鹤前岙村后有兰果树群,其中最大一棵高25米,胸围356厘米,300年以上生,长势旺盛,枝繁叶茂,树冠遮地半亩。

菩提树 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椴树科落叶乔木。《天台山方外志》载:菩提树“相传谓西天梵僧游化于此,人得饭之,乃遗报此种。树如柿,花亦大同,未结蕊乃别抽一叶,长指半许阔两指,色白而光润,乃结蕊于叶下,日则覆子以蔽秽,夜则捧子以承露,秋后取子为珠,十百中必有一二如罗汉者谓之佛头,他处所产则无。”国清寺、智者塔院、东横、乌溪等地都有古菩提树保留。其籽加工成天台山佛珠,远销国内外。

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sieb) 俗名山钓樟,又名小楠木,樟科常绿乔木,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为家具、建筑良材。喜生长在湿润的沟谷,与其他阔叶树伴生。高明寺外竹园旁、上方广沟边、街头娄金岗各有一棵200~300年生的红楠。

榉树(Zelkoua schneideriana) 榆科落叶乔木。街头方山顶有一棵400年生的榉树,高20米,胸围270厘米,冠幅8米。

黄杨(Buxus simica) 黄杨科常绿灌木。街头方山顶有一棵70年生的黄杨,树高3米,胸围48厘米,冠幅4米。

抱娘樟 三合大横村北溪边,有一棵500年生的大樟树,其基部分成二杈,大枝围540厘米,小枝围240厘米,小枝上长至5米处,分成3枝,一枝向西横斜,另两枝反向伸向大枝两侧,酷似小女抱住娘身撒娇,故人称“抱娘樟”。相传500年前,大横村一恶媳,极尽虐待婆婆之能事,村民亦畏其泼辣,不敢规劝。一日,其子打碎一只从未洗刷的脏破碗,嚎哭不已。母问其故,子说:此碗乃传家之宝,今日你用此碗待奶奶,日后你老了,我也好用此碗待你,现在碗碎了,以后我拿什么来给你盛饭?母闻言大惊,猛然省悟,立刻找婆婆认错。婆婆此时正在溪边洗衣,妇忙奔过去。婆婆见状,以为媳妇又来打骂,惊恐之极,跳入潭中自尽。媳妇十分痛恨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以至连请求原谅都来不及。痛悔之余,亦跳入潭中欲救婆婆。三天后,婆媳相抱的尸体浮出水面,家人就把她们合葬在溪畔。日后坟上长出两棵樟树,人们都说这是婆媳的化身。大的似慈母之状,小的如媳抱娘,永求宽恕,以警示后人。

樟抱仙 三合下峧村东矮坡上,一棵300年生、胸围330厘米的大樟树,主干中空,5米处空洞中长出一棵黄连木,径围45厘米。樟树下有洞与上洞相通,伸手进去,可触及黄连木树干在洞中盘转上蹿之势。树中长树的奇观,当地人称“樟抱仙”,皆因黄连木俗称天仙树,故名。此树在清咸丰年间的宗谱中即有记载,时为灵溪八大景之一。

杉插竹 白鹤小鳌坑村村口一棵300年生、胸围335厘米粗的柳杉上,生长着5支毛竹,当地人称“杉插竹”。皆因柳杉主干中空通地,周围竹林鞭根钻空入树洞,并在洞中发笋长竹,穿洞而出,形成“杉插竹”奇观。

雨伞松 三州岭下贾村山坡上有一棵500年生、高13米、胸围291厘米、冠幅19米、远远望去状如华盖巨伞的松树,当地人称雨伞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