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茶 叶

发布日期:2019-08-14 09: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1989年,全县茶园19.1平方千米,茶叶产量800吨。至1995年,3.3平方千米茶园改种其他作物,6.7平方千米荒芜失管,是年全县产茶500吨。随着名优茶的兴起,1996年起茶叶产量回升。1999年8月31日,天台山云雾茶获省农业厅颁发的名茶证书和99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名茶评比银奖。9月23~28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天台山云雾茶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奖。至2000年,全县有茶园13.3平方千米,年产807吨。

茶叶产区

境内除河谷平原外,均有茶树种植。茶叶产区有石梁、白鹤、三州、雷峰、平桥、街头、泳溪和坦头等乡镇。按类可分为天台山云雾茶产区(石梁、泳溪、坦头、三合、洪畴等乡镇)和天台山龙井茶产区(白鹤、三州、雷峰、平桥、街头、龙溪、南屏等乡镇)。

茶树栽培

50年代,天台开始推广条栽和茶树修剪技术,建立专业茶园。1995年起,白鹤、三州、雷峰等茶区先后引进推广乌牛早、迎霜、龙井长叶、平阳特早、浙农113、浙农117、浙农139、翠峰等无性系茶树良种。新建双行(150厘米×30厘米×25厘米)条栽密植茶园3.7平方千米,全面推行无公害茶生产技术,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茶树种植情况

表8-2

项 目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面积(平方千米)

19.1

17.3

17.3

16.3

17.3

14.9

16.7

14.0

12.3

11.8

11.8

13.3

产量(吨)

800.0

750.0

600.0

723.0

750.0

500.0

500.0

750.0

602.0

951.0

809.0

807.0

茶叶采制

历史上春茶在谷雨至立夏间(4月下旬)开采,最早在谷雨前一星期左右(4月中旬),称谷雨前茶。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三四叶。1991年起,采摘标准改为一芽一二叶初展或单芽(称拔芯),部分保留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开采时间提前至清明前一星期至半个月左右(3月中下旬),最早农历正月初(2月下旬)。为减少病虫和农药危害,全年在春、秋两季采茶。



1978年,县林特局梁雨焕、许廉明会同华顶林场徐世溪、王大毛、张富正等人,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俞寿康的帮助指导下,采用一芽一叶初展嫩梢经拣剔、摊放、杀青、搓揉造型、提毫理条、烘干六道工序手工制成外形细紧挺秀、绿润披毫,内质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清洌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芽叶嫩匀成朵绿明的特色名茶。此后,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实践,工艺技术渐趋成熟,1984年在苍山顶茶场作示范性推广,1991年在全县各茶区推广。1995年,新昌龙井茶炒制技术传入天台,白鹤、三州、雷峰、坦头、欢岙等地逐渐改制龙井茶。1996~1998年,县林特局邀请杭州西湖区炒茶师傅传授正宗西湖龙井茶炒制技术。1999年,石梁镇察岭脚茶厂引进全套名优茶炒制机械设备,按照手工炒制天台山云雾茶工艺,进行机械炒制获成功。

专记:茶文化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葛玄植茶于华顶,至晋代县内已广植茶树。晋《神异记》载:“瀑布山(今平桥镇紫凝山)产大茗。”其后,天台山茶逐渐推向全国。《西湖茶事》(《浙江日报》1990年10月25日)称: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考证,杭州最早的茶树(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系南朝诗人谢灵运从天台带去。《茶叶通史》载:“茶由台州(天台)传到庆元而入福建。”70年代初,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山东等地的茶树种子均出自天台石梁镇。

唐代开始,天台寺院道观均设“茶头”,专司茶事;市井街巷遍设茶楼,以供文人商贾消闲议事。三教名流以茶修身,寓茶明志,文人墨客以诗咏茶,并有专著记述和研究茶。继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茶经》之后,历代方志和诗、赋、游记、典籍、专著中广为记述。清代彭颖《记华顶茶说》详细记述了华顶茶叶采制与贮藏的技术。民国时期齐中崁著《峭茜试茶录》,将天台云雾茶分12品。新中国建立后,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俞寿康等20多位学者、专家先后到天台山,对茶进行考察和研究。天台山茶和以茶为载体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特有的天台山茶文化誉满神州,并东传日本与朝鲜半岛。

东传日本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偕弟子义真渡海入唐至天台山师从道邃、行满研习天台宗教义。行满也是“茶头”,他在传授佛学之余,兼传茶艺,并于翌年最澄归国时,赠以茶籽。最澄将茶籽播种于近江(今滋贺县)阪本村国治山麓,成为日本茶的先祖,这也是中国茶种传往国外的最早文献记载。时隔二年,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亦至天台山带去茶籽分种日本各地。

北宋熙宁五年(1072),日本善慧国师成寻率徒7人入华,5月登天台山,在其《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一书中详细记载石梁“罗汉供茶”仪式。南宋乾道四年(1168)和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天台山万年寺从虚庵怀敞研习佛教,并留居二年零五个月。期间考察学习种茶、制茶技术和煮茶泡茶方法,归国时带去茶籽,分种于肥前的脊振山和博多的安国山,并著《吃茶养生记》,大力推崇茶与茶道,被誉为日本茶祖。荣西在天台山,两次目睹“罗汉供茶”仪式,并有“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桥,拜罗汉于饼峰,供茶汤而现感异花于茶盏中”的记述。宝庆元年(1225)日僧道元入天台山万年寺学禅,宝庆三年把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这一茶艺带到日本。端平二年(1235),日僧圆尔辨圆入宋求法,登天台山寻根访祖,淳祐元年(1241)归国,亦带回天台山茶种,播于日本静冈。

东传朝鲜半岛

韩国最早历史文献之一的《三国史记》(1145年版)卷十《新罗本纪》载:新罗兴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由中国带回茶籽,种于地理山(今智异山)。1982年,韩国庆尚大学教授在《关于韩国传统文化民俗植物学的研究》中称:遣唐使金大廉带去的茶种实为天台山茶籽。据此,1999年浙江大学茶学系韩国留学生李恩京经三年研究,写就《中国浙江天台山和韩国智异山茶树比较形态学研究》一文。该文以华顶和韩国智异山的茶树为对比材料,进行叶、花外部形态和细胞结构研究,采用L.S.R统计方法,对测定的42个项目数据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证明了上述结论。

茶文化交流

1980年11月,日本茶道里千家日中茶史考察团到天台访问。1988年3月,日本静冈电视台为庆祝建台20周年和缅怀最澄、荣西、圆尔辨圆等人将天台山茶种带到日本的功绩,专程到天台山拍摄电视片《茶叶之路》。1991年5月,天台山茶礼表演团参加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通过茶道、茶艺、茶礼表演交流,具有浓郁天台山文化特色的茶礼表演获得国内外茶界人士的一致好评,10名茶礼表演姑娘被授予茶艺表演艺术家称号。1993年6月25~26日,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五代家祖千宗室,率里千家第五十五次访问团到访,中日友好协会秘书长陆琪陪同。1995年,日本静冈县金谷町为建茶叶博物馆,町长孕石善郎率团到天台考察“茶祖”。1996年,应日本茶道界邀请,天台山茶礼表演团赴日本切磋交流茶艺。1999年10月,第七届国际无我茶会在杭州举行,天台作为主要分会场,日本、韩国、新加坡、意大利和国内120余位茶人会集天台石梁下方广寺再现了“罗汉供茶”仪式,并在国清寺罗汉堂前举行佛堂无我茶会,给与会茶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