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无不打上时代烙印。1989~2000年,无论城市农村,“食物讲营养,衣着讲时尚,住房讲宽敞,行路讲捷快”,已成为天台人普遍的消费观念。
一日三餐,无论吃干饭、稀饭或粉食,天台人都称“啜饭”。1989年起,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食以粗粮为主变为细粮为主,“有什么吃什么”变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面粉、大米已成为多数家庭的主食;玉米、番薯、杂粮等则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换换口味的辅助食品。90年代,多数居民养成了在摊头、饮食店吃早餐的习惯。午餐和晚餐的品种虽然变化不大,但花色增加,且向成品、熟制品等深加工发展。主食销售经营者遍布街头巷尾,使有一定收入的居民不再为一日三餐的制作耗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制售经营者来自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风味食品繁荣了熟食市场,方便了群众。
天台民风淳厚,热情好客。自古至今,凡婚丧、寿庆、分家、造宅、拜岁、请人办事或有远客、稀客、贵客,必设席招待。一般酒席摆桌有一定格式:一席放堂屋中央;二席左右平放,成“八”字形(“东一”桌,“西一”桌);三席按上1下2“品”字形排列(“正品”席,上面一席是上席,右方为首席,因古人尚右,取无出其右者之意);四席中堂上下各摆二桌,成“田”字形(上方二桌为上席,下方二桌为朝席);六席、八席左右两边对称。客人多时可分批开席。大户人家一般都有八仙桌,8人为一席。宴饮时,客人按规矩就座。堂屋的左上方为东阁,此位品尊,客人不能轻易去坐。一桌之中,具体席位如图所示。
宴请就坐,以上位让人,主人坐末位(⑧)相陪。20世纪90年代前,宴席多在家中举办,且均为方桌宴请,其席位座次非常讲究;90年代以后,婚丧喜庆者逐渐到饭店设宴,且都用大圆桌聚餐,其传统的席位座次不大讲究与计较,尊卑观念淡化。
附记:“十六会签”
“十六会签”曾是天台最丰盛、最讲究的菜肴全席,世代相传。“签”是菜单的意思,“会”指聚集,“十六”是菜的品种、数量。“十六会签”共有菜肴48种。其中冷盘有四水果(苹果、梨子、石榴、广橘)、四剥果(瓜子、花生、核桃、杏仁)、四糖果(冰糖、金豆、山楂糕、冬瓜糕)、四咸食(皮蛋、火腿、金钩、时件)。主菜分大菜、热炒。大菜八碗又分上四碗、下四碗。上四碗为燕窝、鱼翅、全鸭、羊肉,下四碗为海参、全鸡、蹄髈、鲍鱼。热炒也是八碗:蹄筋、银耳、蘑菇、烧鸡、干贝、鸭掌、鱼唇、岩衣。四点心有:苔饼、细沙合、眉毛酥、三角稣。四夹食:漾糕、荷叶包、小花包、猪腰包。四蒸食:方切蛋糕、斜切蛋糕、烧卖、扁食。四盏茶:杏仁茶、鸡子茶、胖大海茶、绿茶(天台云雾茶)。
“十六会签”一桌旧时花银洋20多元。用于宴请亲家、新郎或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仅六七人用食而已。该宴席在90年代初重新搜集整理,被天台境内各大宾馆、饭店隆重推出。该宴食特点:一丰盛,山珍海味,咸酸甜辣,洋洋大观,可谓南北佳肴之集大成者;二节律,按色香味有机搭配,组成上菜系列,富有节奏感,亦适合品味和进食规律;三精致,选取高档作料,精心制作,务使其色适于目,其香适于鼻,其味适于口。
旧时劳动者不穿长衫,仅着短衣。男子上衣取中式、对襟、圈矮领、布襻纽;女子穿中式、窄袖、右侧开襟的外衣,称“大襟衣”。裤都是合裤,裤腰头另出,以裤带系紧。20年代起,少数富家男子开始穿西装、西裤。读书人中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普遍喜欢时新式样的服式。如50年代初,男女喜欢穿列宁装,以后一直盛行中山装。70年代起,夏季爱穿运动短裤或平脚西装短裤。中青年男子以中山装、军便装、青年装为主。80年代初期开始穿茄克衫、运动服、登山衣、旅行装,击剑衫和风雨衣日多。冬季则兴穿滑雪衫、风雪衣、猎装、皮茄克、羽绒服等。夏季男子一般穿长袖或短袖衬衫、港式衬衫及贴身汗背心、汗衫。90年代以后,服装式样更趋多样,而且每年均有流行款式。冬季有滑雪衫、羽绒服、长短呢大衣、羊毛衫、保暖内衣。春秋两季穿西装、休闲装和茄克衫的较为普遍。夏季服装,男子以衬衫、T恤衫、文化衫为主,女子服装日新月异,有连衣裙、百褶裙、吊带裙、背心等。旧时女子多用棉布束胸,80年代起,普遍戴胸罩。居家时,有的女子喜欢穿淡色花布睡裤和各种式样的睡衣,衣服颜色也日趋艳丽、多彩。
旧时,天台住房多为四合院,按房屋格局有大、中、小 三等,最宏伟的称“三透九明堂”,稍次的称“全居道地”,小的称“半边道地”。小户人家经济拮据,大多依地造型,有一字形、角尺形等;在山乡更有房间、灶间、猪栏间同处一室的,称“水缸屋灶连眠床”。建筑材料除木料外,多就地取材,山乡多石头墙、泥墙、缸瓷墙等,平原多砖墙、石板墙。屋内间隔多用木板或泥中夹蔑片、茅秆。房屋构筑大都以栋、柱、桁、椽为支撑骨架,柱下垫石础。壁窗以石条为主,或嵌以镂空的石板花窗,或用砖瓦结成花窗。房间厅堂的门窗讲究者多以木条制成花格。地面多为泥地,稍富者铺设方形石板或地砖,甚至有木地板的。现存民居中较有价值的是官宦人家和大户人家的建筑。属官宦人家的尚存张文郁故居、“进士第”、“亚魁第”、“宣武第”等;属大户人家的尚存城关镇四方塘古民居群、“花楼”、“乌门楼许”、“袁氏宅院”等。
70年代初期,农村推广“大寨屋”,朝南一字排开,前后数排。80年代城乡新建住宅一般按市镇规划统一安排,多为砖木结构;有阳台、专用灶间、卫生间者渐多,并向多层发展。90年代开始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从一间到顶式向套间式发展,从二层向三层及以上发展,并出现商品房。90年代后期,为推进城市化建设,改造旧城,城关地区拆除大量古民居,建设成底楼为商铺、上面为住宅的商住房。并大量开发城郊土地,造别墅式建筑,如落雁小区、园丁新村、紫东新村。
清代以前,出门走陆路以步行为主,少数富人坐轿代步。走水路以小木船(小长船)为主,上溯平镇、街头,也有乘竹筏的。清代,县城大南门外北端西头建有一个船埠头,叫“天台逸步”。民国时期,有滩岭、花桃、南门、溪头、清溪、平镇、埠头街等7处埠头,其中溪头埠头最大。民国11年(1922)6月,天台始筑公路,起于县城,止于白鹤殿。民国23年7月、10月,新(昌)天(台)临(海)黄(岩)线和天台县城至国清寺支线通车。次年7月1日,临海至杭州联运客车通车。50年代,自行车日益增多,客车数量也有增加,但仍以步行为主。60年代水路中断,陆路交通开始出现手扶拖拉机。少数单位和居民开始有摩托车。70年代至80年代,自行车逐渐普及,出门以乘坐长途客车为主。90年代起,摩托车日益增多,城关开始有公共汽车,少数富裕人家有私家车。20世纪末,摩托车普及,数量超过自行车。随着出租车的增加,出门打“的士”已是较平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