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站
1950年7月,县广播收音站成立,有收音员1人,办公地点设在文化馆,负责抄收中央台每天发布的记录新闻、浙江台气象预报及重要消息,供县领导传阅,并组织县级机关干部收听中央台和省台的重要新闻。1955年7月,筹建县有线广播站。1956年1月正式建成开播。站址设城关妙山头,工作人员3人。1957年,扩大规模,设编播组、线务组和广播修理服务部。1958年,改为县广播站。1969年1月,更名县人民广播站。1978年12月19日,成立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同县人民广播站合署办公,局站设编辑组、技术组、线务组。1984年1月6日,更名县广播电视局。下设县人民广播站、县电视转播台、县广播电视服务公司。1987年2月,增设音像制品管理发行站,负责对音像的管理和电视录像带的发行工作。
1957年,平桥区建立区转播站,后苍山、白鹤、街头等区相继建立。1962年,区级广播站陆续停办。1965年,平桥、苍山、白鹤、街头区广播站相继恢复,各站专职人员1人,负责转播县广播站节目。1969年7月,洪畴公社建成全县第一个公社广播放大站。不久,岭上等4个公社也建起公社广播放大站,每站配线务员和值机员各1人。至1972年,公社广播放大站13个。1976年,4个区转播站先后撤销,改为区公所驻地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全区广播放大站的中心。原区转播站人员改为区广播事业管理员,负责县至区信号线维修和对公社线务员业务技术的指导。至1978年,36个公社办起广播放大站。1984年,公社广播放大站改名为乡广播站。1985年,乌岭、石溪、唐宋、明岙4个乡建立乡广播站。1987年5月,城关镇建立广播站。至此,52个乡、镇全部建立广播站。1986年,乡镇广播站值机员和线务员,转为县属大集体编制固定职工87人,县属集体合同制长期工19人。1988年12月,县广播电视局建立区、镇广播电视管理站,配备站长或副站长。
1985年前,广播放大站主要任务是放大县广播站的讯号,不办固定节目。此后,乡、镇广播站逐步开展自办节目。1987年下半年,自办节目列入各乡、镇广播站工作任务之一。广播站自办节目,平均每星期3次,每次30分钟,主要内容有乡镇新闻、法制道德、农业科技、青年之友、听众服务及文艺节目。
广播网路、喇叭
1955年8月,在玉湖街安装一只功率为5瓦的高音喇叭,开始播音。至年底,在玉湖乡、丽泽乡发展喇叭100多只。建站初期,广播线路借用乡村电话线路。1956年,新建、合作、南屏、集云和华峰5个乡装上喇叭。全县有线喇叭发展到160只。1957年下半年,平镇至街头和县城至苍山架设了广播专用线路,但线路仍寄挂在电话线杆上(称“同杆分线”)。至年底,除南山、北山两区外,其他区、镇都架设了广播专用线路。1958年起,先后架设广播专用线路,把原来“同杆分线”逐步改为“分杆分线”。1962年,广播线路总长1202公里,其中自架广播专用线路1035杆公里,有56个公社通广播。占公社数96%以上,广播喇叭有800只。1962~1963年,县广播站线工归属县邮电局,广播线路维修由县邮电局线务组统一管理。1963年1月,县广播站重新组建线务班,经过一年多的网路检修,对不合格的喇叭重新配接,使90%的喇叭声音响亮,音量电压在10伏以上。1965年,喇叭总数达到2270只。1964年,开始建立业余线务员队伍,先在义宅公社配备1名业余线务员,后平桥、白鹤、苍山、街头等区相继配备业余线务员。1971年,全县公社业余线务员105名。1968年,坦头至洪畴广播线路更换为水泥杆线路,全长l0多公里。年底,水泥杆广播线路发展到125公里。1970年底,县广播站在城关四方塘建起水泥杆预制场。尔后,木杆广播线路逐步为水泥杆广播线路替换。1980年,县城至公社广播线路403公里,其中双线326对公里,水泥杆线路316杆公里;公社以下广播线路1773公里,其中高音喇叭63只,99%以上大队通广播,喇叭入户率60%左右。1983年起,全县开展“达标”活动。1984年,平镇、宁协、崔岙、西坑等6个乡广播站广播网质量达到省厅规定指标,首批领到合格证书。至1987年底,有51个乡、镇广播站达标。
1987年5月,城关镇广播站建立后,县站至城关镇站信号线使用电缆线。1988年,洪求镇市集村集资36000多元,安装二分频音箱喇叭174只,甲级立体声扩音机、控制台各1台,架设了主线乙级指标,甲级线路0.58公里,实现了动圈喇叭村。
广播节目
1956年1月1日,县广播站开播,每天播音2次,中午1小时,晚上2小时,自办文艺节目l万字。60年代起,播音时间逐年增加。节目有: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和文艺节目。专题性新闻有:《广播对话》、《光荣台》、《小言论》、《党的生活》等。1961年开始,每周开办3次固定新闻节目,每次10~15分钟。1968年起,每天增加一次《本地消息》,每次30分钟。1982年起,每天设2档新闻节目和5分钟《简明新闻》。1987年11月起,每天早、中、晚各增加10分钟《天台新闻》、5分钟《午间新闻》和l0分钟《新闻和报摘》。
若干年份全县喇叭及广播线路情况
1978年后,除配合中心、开办临时性的专题节目外,还开办常年性专题节目《农业科技》。1980年,增办“青年之友”、“卫生知识”、“文化生活”等固定专题节目,保持每日一档新闻,一档专题,还开办不固定的《听众服务》节目。1983年,增办《农业科技》、《专业户天地》等固定专题。1985年,增办《信息之窗》、《农村大地》、《听众信箱》、《天台风物》、《三代人》以及《广告与服务》等节目。其间也曾办过《改革浪花》、《法制与道德》等专题节目。
1985年7月,县广播站参加台州各县市开办的《台州地区信息联播节目》。1988年6月,参加上海经济区新闻协作网。1983年起,参加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联办节目。
通讯网
1957年起,广播站建立通讯网。1980年后,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层层建立和健全通讯网组织。1984年9月,县广播站先后在平桥、苍山、街头、城郊、白鹤派驻记者。1985年,县广播站首次聘请特约记者12人。来稿量逐年增加。1977年前,每年来稿1000多篇,1983年增至4000多篇,1984年增至7000多篇。1988年,各区乡镇和县属各单位普遍建立报道组,通讯员队伍发展到400多人,来稿1.35万篇。1982~1988年,县广播站每年评选“好新闻”。共评出县级得奖作品130多篇,其中8篇被评为省级好新闻,27篇被评为地区级好新闻。
机房设备
县有线广播站创建初期,机房和播音室同一间房子,安装1台300瓦扩音机,配备1台电唱机,1只话筒,自办节目直播输出。以后,购置1台钢丝录音机,扩音机增加至3台,输出功率为1500瓦。1969年,配备一套柴油发电机组,12匹马力,5千瓦。从此,广播不受停电影响。至1971年,60l型盘式录音机增加至4台,还安装1台403型电子管接收机。
1976年,城关后洋朱广播办公楼投入使用。一楼为机房、播音室、录音室。扩音机更换为GY275型3台,输出功率1650瓦。GYl盘式录音机逐步更换为602盘式录音机,控制台也进行了改装,机房各项设备逐步完善。1983年,机房设备达到省广播电视厅规定的质量标准,获得合格县站称号。
1987年5月,城关镇广播站建立,县广播站2台扩音机拨给城关镇站使用。广播信号直接由县广播站输送。
1988年,县广播站机房设备进行更新,增加3台LG一26l甲级指标录音机,配备1千瓦净化稳压电源,提高质量和节目制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