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察汉代高士,曾任吴国太常。隐读于华顶山麓,其地遂名察岭,有读书堂遗址。
王羲之(307~365)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曾至天台灵墟从白云先生学书法,与释支遁、道许迈等人游山。国清寺独笔“鹅”字,相传出于他之手。华顶有王右军墨池与黄经洞遗址。
谢灵运(385~433) 南朝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诗人。曾任永嘉太守。刘宋时,率数百人自始宁(今上虞县南)伐木开径,经天台,直至临海。浙东旅游线遂由越通台。
褚伯玉(374~479) 字元璩,南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晋太元十六年(391),隐于天台中峰,屡召不起。齐高帝敕于剡(今嵊县)白石山为他立太平馆舍。
萧统(50l~531) 梁武帝长子,即昭明太子,好文学,将孙绰《游天台山赋》编入《文选》。并游览台山,昔紫凝山麓有奉祀他的庙宇。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山水田园诗人。唐开元十八年(730)游览台山诸景,形诸题咏。足迹及于县之西南。后人命名他登临处为“孟湖岭”。
李白(70l~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浪漫主义诗人。唐开元十五年(727),他自剡登天台山;天宝六年(747),再次遨游,留下很多诗篇及太白读书堂遗址。
钱起(710?~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尝游天台山,诗作中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
韦应物(737~约792)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历任刺史。曾游天台,有题石桥诗。
陆羽(733~804) 湖北天门人。著有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世称“茶圣”。曾至天台山考察,品评茶、泉。
顾况(?~806) 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官著作郎。曾由剡入台,登赤城山。
元稹(779~831) 字微之,河南人。浙东观察使任内游山赋诗,并为重修桐柏观写了碑记。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子宾客,有《忆游天台山》诗。
贾岛(77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为僧,后举进士,官至普州
司户,尝游天台山,有题华顶诸诗。
李绅(772~846) 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武宗时拜相。曾游天台,有《华顶》等诗作。
陆龟蒙(?~约881) 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有《宿国清》、《桐柏》诸诗。
皮日休(约833~?) 字袭美,襄阳(今属湖北)人。有《桐柏观》诗。
杜荀鹤(846~907) 字彦之,九江(今属江西)人,诗人杜牧之子,大顺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有《登天台》诸诗。
方干字雄飞,唐末诗人,桐庐(今属浙江)人。有游石梁瀑布诸诗。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末诗人。曾游台山,有题中岩寺等 诗。
钱█(924~988) 字文德,吴越王元瓘第九子。任台州刺史时,上天台山拜访国清寺德韶,询以军国大事。天福十二年(947)嗣王位,迎德韶至杭,伸弟子礼。后命造金涂塔颁赐国清。
钱惟演(962~1032) 吴越王钱█之子,任枢密使,曾游寓天台。弟钱惟济(978~1032),字岩夫,官检校司空,亦曾游天台,有护国寺诗。
夏竦(985~1051) 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官至参知政事。曾入天台山,以诗纪游。
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状元,官至侍御史。游历天台诸景,尤喜石梁,自说前身是严首座,作诗述怀。
洪适(1117~1184) 字景伯,号盘洲,鄱阳人(今属江西)人。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罢去,贬为台州通判。公余游天台国清、石桥、桐柏诸景,有诗。
桑庄字公肃,江苏高邮人。知柳州,南宋绍兴初寓台,居近石梁。著《茹芝广览》,有《天台石桥》诗。子世昌居台。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哲学家、词人。淳熙九年(1182)游山。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思想家、教育家。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十年(1183),他三至台州,二主崇道观,政务之余,游天台山,走访乡贤,题字撰文。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绍兴十八年(1148),隐居桐柏山,“每尝携长█,采药玉霄峰”。淳熙三年(1176)三月,主管天台崇道观。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初任庆元路学正。淳█六年(1246)游天台赤城,为《梅花卷》题词。
鲜于枢(1256~1301) 字柏机,渔阳(今河北蓟县)人。居杭州,至元间官浙东宣慰司经历,改江浙行省都事。政余游山,有《石桥留题》诗。
赵孟颊(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宗室之后。年十四以父荫补官。宋亡入天台山避难,隐居南山兴教寺。
袁桷(1266~1327) 字伯长,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官至侍讲学士。曾游天台,有《桐柏观赋》等。
张可久(1269~1348后) 号小山,庆元人。在江浙各地当过小吏,所写游天台山水诗、曲,寄托遥深。 .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处州青田人。元代任儒官,后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他至天台,既是招抚,又兼游山。有《感遇》诗。
杨维桢(1296~1376) 字廉夫,号东维子,诸暨(今属浙江)人。天历二年(1329)署天台尹,颇有政绩。政余游山,纪之以诗,具有“铁崖体”特色。
戚继光(1528~1587) 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县)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夏,以宁绍台参将至台州,十一月与知府谭纶游天台国清、桐柏、琼台、华顶诸景。四十年(1561)春,于检查防务之余游山,有诗。
王士性(1547~1598) 字恒叔,号太初,浙江临海人。地理学家、旅行家,足迹几遍全国。万历十四年(1586)起,从多支路径细考天台山,并筑“俪仙馆”于桃源洞口,旁植桃、茶,买田隐居,自号天台山元白山人。并在华顶建造“万八峰头馆”纪念王羲之、李白。先后游山多次,皆纪以诗文。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戏剧家。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任遂昌(今属浙江)知县时(1593~1598),至天台游览,有诗。
高攀龙(1562~1626) 字存之,江苏无锡人。东林党首领之一。曾登华顶,游石梁。
徐宏祖(1587~1641) 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地理学家、旅行家。万历四十一年(1613)、崇祯五年(1632)二次考察天台山,前一次重在山峦景观,后一次重在水系,所作两篇游记,载于《徐霞客游记》卷首。
王思任(1575~1646) 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刑部主事、南明礼部尚书。游览天台山,吟诗作记,品第诸景。
黄道周(1585~1646) 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季书画家。曾游览天台幽溪、石桥等处,有诗记游。
陈子龙(1608~1647) 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人。明季爱国诗人,官兵科给事中。游览天台赤城、万年。
恽日初(1582~1659) 字仲升,号逊庵,江苏武进人。崇祯副榜。顺治五年(1648)携书3000卷,隐于天台山中。
朱以海(1618~1662) 明太祖第十世孙。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即监国位。翌年夏,与陈函辉至天台,驻城内明工部侍郎张文郁家,同游万年寺、寒石山诸景。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崇祯十三年(1640)游览天台山,撰《台荡纪游》文及诗。
姜█(1607~1673) 字如农,山东莱阳人。明崇祯进士,官礼科给事中。顺治二年(1645),与弟垓避兵天台,游览诸景。有《敬亭集》。
汪沨 字魏美,祖籍新安,徙于钱塘。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顺治二年(1645),奉母入天台,翌年复返钱塘。后又曾出游至天台,居石梁一带。
柴绍炳字虎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西泠十子之一,以文鸣于时。曾避战乱于天台山,居桃花坞二年,手掘黄精自给。
陆圻字丽京,号讲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亡,匿居天台县城度予亭。与“三高士”张元声、朱君巽、徐印卿讨论诗文。
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官侍读学士。曾登天台山,纪游诗收入《学余堂诗集》。
潘耒(1646~1708) 字次耕,一字稼堂,江苏吴江人。官翰林院检讨。康熙三十年(1691),对天台山作近一月之考察。将台山诸景与天下名山一一对拟,而以石梁、琼台为“天下独绝”。
戴名世(1653~1711) 字田有,号南山,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因文字狱惨死。康熙四十年(1701),游山作记。
仇兆鳌(1638~1713) 字沧柱,浙江鄞县人。少从黄宗羲游。官吏部侍郎。康熙二十五年(1686),游天台山,有诗文。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官礼部侍郎。曾游历台山诸景,以诗纪行。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别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江宁知县,诗人。乾隆年间,三度游天台,以诗纪行,桃源、石桥、华顶诸作尤佳。
洪亮吉(1746~1809) 字君直,号江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官翰林院编修,精史地之学。嘉庆十年(1805)二月初,游山,吟诗作记,以为琼台之幽、石梁之奇、华顶之高、赤城之丽令人观止。
顾鹤庆(1766~?) 字子余,号█庵,丹徒(今属江苏)人。能诗、善书、工画,世称“三绝”。嘉庆十年(1805)十月八日至月底游天台山,撰长篇游记。
王昙(1760~1817) 一名良士,字仲瞿,浙江秀水(嘉兴)人。乾隆举人。擅诗。曾游天台山。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官至湖广、两广总督,晚年入京为体仁阁大学士。学者。嘉庆二年(1797),游览天台山,写下大量纪游唱和诗篇,并为国清寺题“晋唐古方丈”匾。
魏源(1794~1857) 字默深,湖南邰阳人。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九年(1859),两次游览天台山。写《天台杂诗》,其《天台石粱雨后观瀑歌》尤推杰作。
蒲华(1832~1911) 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晚清“海派”画坛上具有创造精神的代表画家之一。曾游寓天台,有作品流传。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维新运动领袖,学者。民国13年(1924),游览天台山诸景,题咏勒石,笔迹犹存。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民国25年(1936)游览天台山,并为国清寺迎塔楼、赤城山玉京洞题匾。
弘一(1880~1942) 即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律宗高僧,善诗书画。民国7年(1918)出家杭州虎跑寺。后在江浙一带弘法。曾至天台东乡,居榧树极乐寺,游访台山诸刹。
郁达夫(1896~1945) 名文,字达夫,以字行,浙江富阳人。现代文学家。民国23年(1934)10月,来天台山游览,撰《南游日记》。
黄宾虹(1864~1955) 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山水画大师,早年曾登台山,并作画。
郑振铎(1898~1958) 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文学家。1956年来天台山游览,并鉴定文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
黄炎培(1878~1965) 号楚南,川沙县(今属上海)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民国23年(1934)4月4~7日游览台山诸景,赋长诗纪行。
邓拓(1912~1966) 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60年7月游览国清寺,有诗。
丰子恺(1898~1975) 原名润,浙江崇德人。擅绘画、音乐。曾游台山,并为国清寺作画。
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乐山人。政治活动家、学者、作家。1964年5月12日,游览国清寺,并题诗一首。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张大千(1899~1983) 四川内江人。山水画大师。民国26年(1937)3月,偕黄君璧、方介堪、于非、谢稚柳游览方广寺,并绘石粱飞瀑图。
张其昀(1901~1985) 字晓峰,浙江鄞县人。晚年居台湾。史地学家。民国23年(1934)3~5月间,率学生王维屏、任美锷考察天台山百丈坑诸景。
邵宇 当代书画家。1978年游天台山,为国清寺绘智者大师图像,并书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