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七月,进士金文田于县校士馆创办天台中学堂,学制5年。学生除本籍外,还来自东阳、新昌、宁海等邻县。金文田任监督。宣统:二年(19l0)有学生72人。民国元年(1912)改学堂为学校,学制4年。民国12年实行新学制,学习期限3年,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校。宣统三年(1911)夏至民国21年6月,旧制中学毕业生共25届641人。民国26年秋,上海大公职业中学来天台设立分校,民国27年春,上海市私立育青中学迁入。两校均有高中部,行政上归县政府监督。是年,县立初级中学扩建校舍,添办高中学生补习班(试办高中)。翌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设高中部,改校名为天台县立中学。民国29年,因大公中学中共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被省教育厅勒令停办。同年春,育青中学建成玉湖洪新校舍,立为校总部,并先后在城关和平镇设分部。民国31年7月,新昌县立初级中学迁至万年寺(翌年春复课时添办一战时高中班)。同年,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由宁海转移到华顶寺。下半年迁往宁海桑洲。民国32年6月,浙江省立绍兴中学迁至街头镇,翌年2月迁至浙■。民国34年,新昌中学迁回新昌。民国35年1月,绍兴中学迁回绍兴仓桥。民国36年3月,省教育厅准许上海私立育青中学改名为浙江省天台县私立育青中学。1906~1949年,天台中学办新、旧制初中、短训班、简师班共55届,高中16届。
1949年人民政府贯彻“暂时维持原状,立即开学”方针,在接管天台中学同时,让私立育青中学继续开办。1951年秋,育青总部迁至城关,与城关分部合并。总部原址玉湖洪改办天台初师。195l~1952年,街头、白鹤、翠屏、坦头、洪畴等小学附设初中班,1952年秋季均停办,大部分学生分别并入天台中学与育青中学。1954年,全县有高中10班,学生486人,初中32班,学生1386人。1956年7月,育青中学改为公立,城关总部和平镇分部分别定名为天台县第一初级中学、天台县第二初级中学。同年又在街头、苍山分别创办天台县第三、第四初级中学。1957年夏,天台初师停办,复办普通中学,暂名天台第一初级中学分部。是年秋,在原育青中学城关分部旧址(八佛庵)开办城关镇民办中等文化补习学校;次年秋季改名城关镇民办初级中学,并移址妙山头。1958年8月,县人委决定改第一初级中学为赤城中学,并增设高中部,校址在曹氏宗祠(今县人民医院)。第二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改名平桥中学。第一初级中学分部定名为山河初级中学。第三、第四初级中学,又分别改名为街头初级中学、苍山初级中学。并创办了白鹤、南山、北山、藤桥、民主、三合、岭里7所初级中学。普通中学在校生,比1957年增长55.6%。是年秋,天台中学兼办天台大学,分设师范、工科两个专业班,学生80人。1959年8月停办。1961年8月,赤城中学并入天台中学,分设高中、初中两部。苍山初级中学开设高中班,改名为苍山中学。1962年,苍山中学高中班并入天台中学,苍山中学仍为初级中学。是年,保留天中、平中2所完全中学和苍山、山河、白鹤、三合、南山、街头、屯桥7所初级中学;撤销民主初级中学;北山、岭里初级中学改为小学附设初中班。另有民办初中2所。1964年,在苍山初级中学实行半农半读试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初、高中停招新生。1968年9月起,各中学陆续招收两年制初中新生。并开始复课。同年秋,县革命委员会先后将10所县属公办中学的部分教师下伸到31个下伸点或小学附没初中班和单设初中任教。翌年,城关民办中学并入天台中学。1970年8月,恢复高中招生。山河、苍山、三合、白鹤、北山、南山、街头、屯桥、岭里等中学均先后招收高中新生,学制2年。还有一些中、小学附设高中班,一些大队民办小学附设初中班。1973年9月,山河中学招收“五·七”高中两班。1976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24所(内小学附设初、高中班188所)。与1965年相比,初中住校生增4.4倍,达22237人,高中在校生增7.5倍,达3453人。是年全县增加中学民办教师725人,占中学教师总数57%。
1978~1983年,县教育局着手整顿中学,普通高中由1977年的27所调整为9所,初中则由1977年的194所(内小学附设初中班177所),调整为68所(包括5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平均每个公社的初中从原来的3.8所,缩减为1.3所;同时,适当扩大单设初中规模。1978年8月天台中学分为一中、二中两所完全中学。是年,全县初、高中招生数从1977年的17160人,缩减到lll59人。为切实办好中学,1979年6月确定天台中学、平桥中学、白鹤中学为县重点中学。1981年秋,创办始丰中学。同年,全县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天台中学被定为全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秋,天台一中开始改高中二年制为三年制。翌年秋,平桥、白鹤、苍山、街头4所中学也相继改制,至1984年改制完毕。1985年,山河、街头、白鹤、北山、南山5所中学的高一新生改办为职业班。始丰中学增没职业高中班。1986年制定《天台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方案(征求意见稿)》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1987年城关镇率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足年新民初级中学复名为天台县大公中学。1987~1988年先后创办青梅、兴华、桥棚3所私立初级中学。1988
若干年份中学教育情况
注1975、1978、1988三年各栏均含小学附设初中班。
年,全县有独立初中30所,完全中学4所。初中在校生23070人,高中在校生2496人。1950~1988年,全县培养初中毕业生114443人,高中毕业生24570人。1977~1988年,向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3962人,并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劳动后备力量。
1977~1988年考取高校、飞行学员、中专、技校人数
中学选介
天台中学前身是天台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创办。址在原校士馆,学制5年。
民国元年(1912),改为4年制,校名为天台中学校。民国12年奉行新学制,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校,学制3年。民国15年,兼招女生,从此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民国17年,又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9年,设校长办公处、教导处、训育处、体育处、事务处、教职员会和学生自治会。民国24年,兼办简易师范科。民国27年,试办高中。翌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设高中部,改校名为天台县立中学。8月,12个教室、2个办公室的教学大楼落成。民国31年2月,新教学大楼东端两教室被日机炸毁,部分班级迁至八都、平镇。不久迁回。全校学生增至l100人。1906~1949年,高中毕业生646人,初中毕业生(包括短训班、简师班)2551人。
1949年9月,天台简师并入天台中学。1952年秋,招收初中夜班学生45人。同年10月,县长张鸿云兼任主委,中共天台中等学校支部成立,扩建教学楼和实验室777平方米。1953年,育青中学城关总部高中部并入,改校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成为省属中学。1957年下半年起,办农场、畜牧场,有土地91亩,还办有竹器、木工、造纸、化工、电机等厂和小高炉。1959年9月,成立中共天台中学支部。1961年秋,赤城中学并入。1969年,城关民中并入。时部分教师下伸到各公社初中任教。1978年暑假,分为一中、二中,改校名为浙江省天台第一中学。1979年定为县重点中学之一。1980年,被评为省、地、县三级群体先进单位。1981年,被定为浙江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1984年起,设劳动技术课。1985年建造实验楼。内设语音和理、化、生实验室。1986年5月恢复浙江省天台中学校名,并扩建校园,占地28.4亩。是年8月15日举行80周年校庆。同年被评为省教育先进集体和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1987年,体育达标率90.4%0 1988年建造学生宿舍楼1幢。校园占地近30亩,建筑面积10426平方米。高中17班,初中8班,学生1467人。全校7个教研组,教职员工115人。建国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合格新生1200多人,飞行学员6人。
平桥中学 前身是上海市私立育青中学平镇分部。1956年秋,改名天台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校舍与平桥区小对调。是年秋,招首届高中新生,改名天台平桥中学。同时征地12亩,建平房3幢,计13个教室,校办农场有水田l00多亩,畜牧场养猪上百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初中新生停招2年,高中停招4年,教学质量下降。1973年招收文体班1班,1977年又招文艺班l班。1979年定为县重点中学之一。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l座12个教室的教学楼,250米跑道的田径场,400米条石围墙,70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楼,840平方米的综合楼。1984年经县府批准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试点。1960~1988年,向大中专输送789名合格新生,5名飞行学员。1982~1988年,先后被评为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及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
大公中学 民国26年(1937),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创办人林美衍来县设立分校。校址租用县城许氏祠堂和曹氏祠堂。是年10月,高、初中新生各招4班,学生309人。许杰任主任委员,中共天台县委书记齐德夫每星期六出席大公校务会议。民国27年春,高初中各增至6班,学生522人,教职员工20余人。学校制订《战时教育方案》呈报省教育厅批准,取得合法地位。同时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开展教学和宣传活动。是年5月,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年底,“民先”队员发展到200多人,并成立“民先”大队部。同年暑假,中共天台县委在大公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成立中共大公中学支部。民国28年,迁入福溪乡水南村新落成的900平方米新校舍。当时党的工作重点是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在校内组织读书会,学习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马列主义理论,并走向社会,深入群众,成立“大公剧团”四处演出,还成立墙报组、民教组、民运组和街头演讲组等,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9年夏,被省厅勒令停办。停办后,原校址曾先后办过天台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福溪区中心校、新民五七学校、新民公社初级中学、新民乡初级中学。1987年,为继承和发扬“大公”的优良传统,复办天台大公中学,并扩充校园10亩。1988年校园占地24.83亩,初中12班,学生704人,教职工35人,理化仪器设备较完善。
育青中学 上海市私立育青中学,于民国27年(1938)春,迁至天台,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以县城袁、张、陈、叶氏宗祠及信行寺5处为临时校舍。民国29年,玉湖洪3836平方米的新校舍落成,遂将高中全部及初中三年级迁入新校舍,为育青中学总部,并先后在县城和平镇设立分部。同时还在温岭、三门设立分校。民国30年4月17日,日机轰炸育青中学总部,毁损房屋16间。时学生中有中共党员,教师中有进步人士,校长阎振玉兼任县妇女会会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6年3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改校名为浙江省天台县私立育青中学。1950年,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会制。1951年秋,玉湖洪总部校舍改立浙江省天台县初级师范学校,总部移至县城与城关分部合并。1953年,高中部并入天台中学。1956年私立育青中学转为公办,总部改称天台县第一初级中学,平镇分部改称天台县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