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代,顾欢隐居东■山(后称欢山),首开讲学之风。宋皇祜问(1049~1053),建孔庙,并即庙建学,始有县学。后相继创办书院、私塾,人文日进,名贤硕儒辈出。晚清废科举,文明书院、校士馆率先改办为文明高等小学堂、天台县中学堂。其后改办、创办小学堂30所,简易识字学塾16所。
辛亥革命后,学校发展较快。民国12年(1923),实行新学制,有小学138所。民国25年,文华小学二部始设幼稚班。是年实施短期义务教育,小学发展到264所。后推行平民教育、民众教育,开展识字运动,实行强迫入学。抗日战争时期,施行国民教育。时上海大公、育青中学和两浙盐务总局主办的慈幼总院相继迁至天台;宁、绍地区沧陷后,鄞县、新昌、绍兴等地中学亦先后来台办学;民国29年春,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暨省立杭州高级医士职业学校迁至天台坑边复课。民国27~29年间,战时暑期民校发展到775所,扫除文盲ll万多人,为全省之冠,受到中央教育部通令嘉奖。民国36年,全县小学419所,中学3所。
建国后,农村遍没小学,大兴冬学。1952年,小学比1949年增80所,并有6区12校附没幼儿班。翌年底,有常年民校261所。1958年,小学发展到623所,中学增至16所;扫盲班、业余高小、业余初中班、红专学校普遍建立,农、林、特、卫生等职业性技校及农业中学大量发展。1959年秋,创办天台师范学校。3年自然灾害后,经过调整,大部分相继停办。1963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简易小学、耕读小学日益发展,复办林业、卫生、农业等职业学校。1965年,全县中小学生数分别是1949年的4.47倍和3.13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农职业中学、耕读小学停办,社队办中小学迅猛发展。1976年有普通中学224所,小学807所,幼儿园12所。师资普遍不足,民办教师大量增加。
1985年11月,天台成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县,并实现基本无盲县。1988年,幼儿园发展到159所,入园率达22.4%;学龄儿童入学率连续4年超99%。经过调整后,全县完全中学4所,单设初中30所,中学生数是1949年的25.24倍。1979~1988年,共向大学、中专、技校输送合格新生3962人,还有电大、自学考试、教师进修学校及各种农职业学校,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