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推广

发布日期:2019-07-12 08:5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业“四良”措施推广

50年代起,种植业推行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经过近40年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良田 农田水利设施日臻完善,排灌畅通。低产田得到改造,土壤肥力提高,抗旱性能增强。

良制 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达到多种多收。水田推行麦一稻一稻三熟制;旱地推行麦一豆一薯(或玉米)三熟制,或麦一春玉米+春大豆一秋玉米+秋大豆的三熟五收制。

良种 推广新品种和杂交优势利用。1976年秋季,开始制种杂交水稻,此后对水稻、玉米、西瓜、蔬菜、油菜等作物,进行杂交试验,因地制宜确定当家品种和杂交组合,取得明显效果。1987年,杂交水稻当家品种组合为:山区采用抗穗颈瘟有较强优势的汕优63号;平原以汕优10号为主搭配协优64号。全县种植杂交晚稻12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20万亩的60%,亩产平均400公斤,实现晚稻超早稻,一季超《纲要》。

良法 对春粮、早稻、晚稻、玉米、番薯采用合理管理方法。至1988年,推广早稻高产模式栽培6.63万亩,比常规栽培增产6.8%;晚稻6.78万亩,比常规增产7.5%。推行优化配方施肥,各类作物达到增产效果的有:早稻6.56万亩,比常规施肥增产7.6%;晚稻5.28万亩,增产7.3%;大小麦2.75万亩,增产5.7%;玉米1.05万亩,增产12.3%;番薯0.9万亩,增产8.8%。

高山蔬菜栽培技术推广

1986年,高山蔬菜(甜椒、番茄)栽培技术在集云乡试验成功。1988年推广到太平、石桥、华峰、松关等乡。

快速养猪技术推广

1985年,引进广州军区后勤部快速养猪技术,在宁协乡推广。至1988年,遍及城关、东林、石溪、白鹤、螺溪、三合等24个乡镇的35个村。该技术是:在含有标准量粗蛋白和消化能的配合饲料中,加入翠竹牌添加剂,按一定规则喂养,使猪日增重加快,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冻精推广

80年代初,对牛冻精解冻后精液活力、密度等进行实验,达到国家标准。至1984年,先后制出冻精7000多支,推广到黄岩、仙居、温岭、乐清等28个县、市。利用冻精配种的奶牛、母牛产奶率高,仔牛长势好。

林木速生技术应用

1970~1988年,完成4个主要项目:引种抗性强、生长快的国外松1000亩成林;培育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三当”乌桕,并推广到各乡;引种成功亩产竹笋1500多公斤的雷竹70多亩;营建杉木初级种子园485亩,1983年起生产良种,供应全省各地。

养鱼高产技术应用推广

王里溪水库综合养鱼高产技术应用推广 王里溪水库养鱼水面456亩,1969~1982年,每亩平均年产鱼仅8.9公斤。1983年,把“合理调整鱼种放养密度、放养规格,搭配鱼种比例,投饲施肥,控制水位,常年捕捞和清野除害”的综合技术措施列入县科研课题,并获得成功。1985年,亩产达62.15公斤。每公斤鱼投资由列题前1.14元降低到0.84元。此项技术适用于山塘、小水库。1988年推广山塘养鱼水面651.3亩,鱼总产量159吨,每亩平均年产量达244。97公斤;推广小水库养鱼水面2007.5亩,鱼总产量170吨,每亩平均年产量84.8公斤。

山塘、小水库养鱼高产技术推广 1986~1987年推广塘、库养鱼面积1211.86亩,总产155.7吨,比1985年总产32吨翻两番多,鱼种自给,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超额完成省、地水产局翻一番的技术经济指标。1988年1月通过地区级评审验收。同年,推广2658.8亩,技术经济指标要求水库每亩平均年产量50公斤,山塘每亩平均年产量150公斤。结果山塘每亩平均年产量244.97公斤,超过指标63%;水库每亩平均年产量84.4公斤,超过指标68.8%,翌年通过评审验收。

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应用

1983~1988年,全县有各种大小微机41台,主流机型是IBM—PC/XT及其兼容机。主要用于现代化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辅助设计和教学。县制药厂除用微机对劳动工资和仓库物资进行现代化管理外,还利用微机实散型实时控制系统,在洁霉素20吨罐上进行温度、空气流量的检测和控制,在发酵过程中,大量采集数据,为改进工艺提供真实的历史记录,并着手解决PH值、溶解氧、二氧化碳和加糖等参数的闭路循环控制问题。

省柴灶推广

境内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8.3%,柴草资源丰富。旧时居民炊事、制茶、烧砖瓦等均以柴草作燃料。民国时期,城内有柴行4家。20年代起,木材、木炭大量外销,导致林木蓄积量逐渐下降。建国后,人口繁衍,能耗增加。50年代后期,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柴薪耗毁更甚,每年柴薪耗能量远远超过合理提取量,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柴草资源大减。

60年代中期,提倡改灶节柴,推广风箱灶、马蹄形回风灶、炉栅灶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3年起,推广炉膛式、水箱式、挡火圈式、柴煤两用鼓风机式(热效率43.4%)灶芯式(热效率45.15%)等5种类型的省柴灶。1988年7月,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先后举办改灶节柴技术训练班46期,培训农村改灶技工2600余名,组织县、区、乡改灶专业队53个,投资12.30万元,投工36.30万工,一年内推广省柴灶12.13万户,占总农户92.38%。同年,经全国改灶节柴验收组验收合格。编印《浙江省天台县改灶试点县文件资料汇编》、《浙江省天台县改灶试点县技术资料汇编》,为改灶节柴提供实际经验和科学依据。其结果为:改灶率99.5%,合格率100%,省柴灶平均热效率33.4%,比旧灶平均热效率10.2l%提高两倍。每户年均节柴1吨,全县节柴12.13万吨,节省砍柴劳力292.6万工,经济效益3396.4万元。通过改灶节柴,缓解农村烧柴困难。每年薪柴实际提取量已降到合理提取量2/3,有利于山林保护和生态平衡。

沼气利用

1978~1984年,共培训沼气技术人员200多名,其中能独立操作60人。先后在洪求、明岙、三合、苍南、坦头、街头、紫凝、东林、宁协、南平、滩岭、白鹤、义宅、鹤楼、螺溪丽泽、栖霞、城关等乡(镇)建造沼气池。至1988年底,全县沼气池1509只,年产沼气14.32万立方米,年节柴795.6吨,经济效益9.55万元。山茅科、长塘范、茅导师等3村建有沼气池111只,基本达到普及。

沼气池建造,初期用二合土或三合土,中期用水泥预制板,后期用水泥现浇。池型结构由长、深、大改进为圆、浅、小,一般容积6立方米左右。1983年,台州地区沼气办公室在东林乡长崔村举办沼气技术员实地建沼气池技术考评,按国家标准图纸施工建池,应用现代建筑新技术,改木模为砖模,降低成本,提高建池质量。推行沼气池、猪舍、厕所三连通或两连通。1981年,在洪求人民公社戴家生产大队建造5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2只,安装12匹马力、8千瓦时沼气电力站,运转发电后,节油率在50%1以上。1987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为螺溪村养猪专业户丁金友家设计建造太阳能聚热四级压氧发酵沼气池,容积18立方米,产气率比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提高两倍。这一科研成果,为全省首创。

太阳能开发

境内日照常年平均1993.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6%;太阳能全年总辐射量112.0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太阳能资源开发四类地区。1983年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27.28平方米,其中:双筒式太阳能家用热水器483.28平方米,安装于863户城乡居民;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44平方米,分别安装于天台浴室和县科委。1985年,县工艺编织厂在省沼气太阳能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研制成功108平方米太阳能干燥草编工艺品空气集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