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猪
(一)饲养 农家养猪历史悠久,但饲养数量上起伏较大。民国22年《浙江省情》载,全县有猪0.9万头,无外销。据29年《省建设工作报告》载,猪6万头。1949年全县9万头,平均每户农户0.72头,每人0.18头。
解放后,猪种不断改良,防疫工作普及,生产面貌日新。1949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递增饲养量5.1%,出栏数递增4.6%。每头猪毛重从83斤增加到223斤。36年来的发展情况是:
1950—1957年,生猪饲养量稳步上升,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
1958—1962年,贯彻“以集体饲养为主,公养私养并举”的养猪方针,盲目发展畜牧场989个,其中百头至五百头猪场82个。场大管理不善,至1962年底,只剩下22个场。这5年里,年饲养量平均18.3万头,每年仅递增0.9%。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养猪业贯彻“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方针,实行饲料奖售和饲料地政策,年平均饲养猪猛增至34.2万头,递增率为4%。
1966—1978年,受“左”的影响,又一哄而上办场,一哄散场。13年中平均饲养量为40.9万头,年递增率为0.8%。
1979—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农户多养猪。1979年全县饲养猪55.9万头,有17个大队,127个生产队每户养猪5头以上,最多一户养33头。1984年饲养超万头的乡7个:汛桥12108头,小芝10481头,东鲁11163头,邵家渡15821头,更楼11195头,城东11627头,东塍16612头。1985年,猪肉价格放开,多渠道销售,市场上猪肉充足。生猪饲养53万头,其中母猪存栏2.67 万头,是历史上养母猪最多的一年。近7年间,平均保持每户农户养猪2头的水平,商品率明显提高。
(二)品种 母猪主要有小芝乌猪、大洋猪(因没有公猪,1980年绝种)、仙居花猪、荣昌猪。公猪外引为主,50年代引入约克、盘克、苏白,60年代后引入荣昌、金华两头乌、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等。
小芝乌猪 具有早熟、耐粗料、母性强、繁殖率高、遗传性稳定、抗病力强等优点。体型中等,全身黑毛,额上有“八”字白纹。
仙居花猪 具有八白的特征,即鼻端、额心、尾尖、四肢、下腹部或腹侧有白毛。
荣昌猪 具有全身白毛、额上有“旋”、两眼有黑圈的特征,群众亦称“眼镜猪”
二、养牛
(一)饲养 民国19年(1930)《浙江经济调查》:水牛2.7万头,黄牛2.3万头。“台州小狗牛”稍有名,22年饲养14850头,年外销平湖、嘉兴、宁波7850头。1949年存栏牛3.5万头,1955年最多曾达43626头,1956年后逐渐下降至3万一4万头。此后15年徘徊不前,1971年后又一次出现下降。1985年底存栏牛21420头。发展了农业机耕后,牛逐渐从役用转向役、乳两用。
奶牛饲养始于1955年,种牛从上海引进。1970年最多,有奶牛1919头。以后忽上忽下。1985年964头,产鲜乳391.69万斤。
(二)品种 民国《临海县志》记有黄牛、水牛两种,解放后引进新品种有高峰牛、黑白花奶牛。
本地黄牛 体型小,生长慢,耐粗料,亦称“小狗牛”。毛呈黄色、棕黄色,少数呈黑色,角短。70年代初,曾用西门答尔公牛进行杂交改良,效果不佳。后与高峰牛杂交,体型增大。70年代中期,城郊、大石、城关等地用黑白花奶牛杂交,毛黑,间有白色斑块。不但体型增大,且泌乳量增多。乳、役兼用。
水牛 属温州水牛。毛短而稀,浅黑色,长角盘曲,汗腺不发达,热天喜躺低洼湿地或河塘中,役力比黄牛大。
高峰牛 70年代初期从温岭县引进,比本地黄牛大,体型相似,肩峰特高,毛色深黄。
黑白花奶牛 1955年从上海引进15头,以后逐年发展。是目前奶牛的主要品种。其体型比黄牛高大,毛色黑白相间,额背、腹部、乳房及四肢下部大多呈白色。
三、养羊
(一)饲养 民国22年有羊21591头,其中外销天台5681头。解放后,时多时少。1949年有羊1.2万头,1951年以后降至万头以下。1960年粮油紧张,羊业特兴,1963年达3.17万头。1964—1975年,县畜牧、食品部门为大力发展养羊业,到北方和外县5次引进成批奶羊和细毛羊。1958年从河北昌黎引进50头奶山羊,1964年从青岛、崂山引进150头奶羊,1966年从嘉兴、海宁等县引进500头湖羊及杂交细毛羊,1971年县蚕种场从辽宁引进100头考力代和阿思克尼细毛羊,均未收到良好效果。1972—1975年又下了“北羊南繁”的决心,4年间,先后19批到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30多个县购进2881头奶羊。1979 年更楼、沿溪、西岑3乡,饲养奶羊1000头以上。更楼三江村,挤奶羊39头,年出售鲜奶40048斤,平均每头售商品奶超千斤。1980年全县养羊3.4万头,为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奶羊1.42万头,占羊总存栏的41.8%。列为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农业、商业、轻工业三部联合在本县召开全国奶山羊会议。此后因乳价低,又逐渐下降。1983年存栏羊2.7万头,其中奶羊0.67万头。1985年又降至1.76万头,其中奶羊仅0.32万头,比1980年降低80%。
海岛自然放牧羊群 头门乡地处海岛,解放前,当地群众有在无人居住的小岛上自然放牧山羊的习惯。1958年由大队集体在头门、田岙岛上放养近200头山羊、13头黄牛和5头断乳猪,生长良好。1963年各岛放羊增至3500头,尚有黄牛500头,猪10多头(架子猪)。后因多年放牧,寄生大量体外寄生虫——蜱,面积过大,治疗不及,加上羊长期饮用海水,引起急性肠炎,使羊群大量死亡而停止放牧。
(二)品种 解放前,仅有本地山羊。1958年开始引进考力代绵羊,以后陆续引进昌黎奶羊、青岛杂交细毛羊、阿思克尼细毛羊等。1979年后与本地山羊杂交改良3000多头(群众称山羊变),乳多体壮,易饲养。
四、养兔
解放前,养兔供观赏之用。1949年全县仅475只。解放后,养兔大发展,主要是毛用兔,少量为食用和皮用兔。1953年县畜牧部门引进法系、英系长毛兔,在大石和大田区饲养。兔毛收入较好,逐步推广。1961年,全县存栏达3.74万只,1966年出现高峰,养兔9.83万只,兔毛收购增至2万斤以上。“文化大革命”中,家庭副业受限制,饲养量下降,1971年存栏4.9万只。1978年后又引进联邦德国、日本等长毛兔,饲养量回升到1966年水平。此后市场价格放开,兔毛价有涨有降,养兔业也时起时落。1983年6.91万只,1985年猛增至39.45万只,收购兔毛46114斤,为历史最高纪录。目前除了毛用兔外,又发展菜兔和皮用兔。此外中国兔、日本大耳兔、舟山獭兔等,正在试养中。
临海县畜禽饲养几个年份统计
单位:万头(只)
年份 | 生猪 | 牛 存 栏 | 羊 存 栏 | 兔 存 栏 | 家 禽 饲 养 | |||
年末存栏数 | 全年饲养数 | |||||||
存栏数 | 其中 母猪数 | 总头数 | 每一农户 平均头数 | |||||
1949 | 4.45 | 0.20 | 9.00 | 0.72 | 3.50 | 1.20 | 0.05 | 23.2 |
1952 | 6.90 | 0.41 | 12.08 | 0.94 | 4.08 | 0.07 | 28.8 | |
1957 | 13.34 | 1.12 | 22.99 | 1.71 | 4.09 | 0.89 | 3.23 | 36.1 |
1962 | 12.17 | 0.80 | 19.63 | 1.34 | 3.39 | 3.23 | 33.8 | |
1965 | 18.21 | 0.89 | 37.84 | 2.44 | 3.49 | 1.86 | 7.65 | 39.9 |
1970 | 22.41 | 1.30 | 39.55 | 2.17 | 3.76 | 1.43 | 4.94 | |
1975 | 22.88 | 1.31 | 39.40 | 1.96 | 2.95 | 1.68 | 6.28 | 91.0 |
1978 | 26.69 | 2.50 | 42.73 | 1.97 | 2.83 | 2.69 | 6.87 | 80.0 |
1980 | 30.07 | 1.78 | 53.53 | 2.51 | 2.75 | 3.40 | 9.16 | |
1985 | 31.02 | 2.67 | 53.90 | 2.51 | 2.14 | 1.76 | 39.45 | 8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