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摇会
摇会,为民间较普遍的一种经济互助方式。发起者为会头,一般8—12人(也叫此会脚数)。每脚出资额看需要而定。收会(款)顺序或协商,或撒骰子看点数多少为定,届期由会头召集会脚,并办会酒,会钱内例有酒水钱,会头仅司举办之劳。新中国成立后,摇会仍存,酒席或办或废。
二、义亲
义亲,也叫“继拜亲”,通过继拜而结亲。义亲,往往由于人们怕其子女不寿而拜多子女有“福命者”为老继爷、老继娘,或单丁弱姓而拜地方上有势者为义父。此俗新中国成立后不多见。
此外,还有“长生会”,“同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
三、敬仰历史名人
我县民间敬仰历史名人活动古来有之。城隍殿,祀三国东吴大臣屈晃;建广文祠,缅怀唐代广文馆博士郑虔;南山殿,祀唐代将领“张元帅”(张巡);刻画像、勒表功碑,颂扬明代抗倭功臣谭纶、戚继光;太尉殿,志怀“戚继光斩子”;修太平天国台门,垂念清代太平军;唱《王金满闹台州》道情,称颂清末农民领袖金满及18弟兄;造东湖烈士墓,敬仰人民英雄;振兴琳山农校,纪念著名生物学家朱洗。
四、求雨
求雨,俗称“取水”,即请“龙王”行雨。本县历史上由于土壤贫瘠,水利条件差,常遭水旱灾害,遇旱情,民间有“取水”之举,向龙王求雨。“取水”一般分“请水”、“迎水”、“送水”三步骤。
五、点地藏王香
地藏王,旧时被民间视为能体恤疾苦的善神,称幽冥教主。俗于农历七月三十祀其诞辰,亦酬“地藏王转肩”之劳,各在屋前屋后,遍地插香,称点地藏王香。
六、迎送灶神
灶神,俗称“灶司菩萨”或“灶司爷”,民间传为掌烟火之神。旧俗农历十二月廿四夜送灶神上天,到新年正月初四,人们又要迎接灶神,重新引贴“灶司爷”。祭祀灶神之俗,今仍有少数人沿袭。
七、祀天后
天后,是海神的封号。据《铸鼎余闻》和《显圣录》记载:“天后神姓林,宋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海上飞腾,解人危急。”历代累加封号,由“夫人”到“天后”,夸大神力,凡水、旱、病疫、生育及航行危急时,均可求祷。我县各地建有“天后宫”或“天妃宫”祈祀。
八、赶庙会
旧时,城关、杜桥、大田等集镇均有庙会,如城关有南山殿的九月二十、元坛庙的三月十二、元帅殿的四月初四庙会,都非常热闹。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庙会多演变为物资交流会,时间多在春秋两季,各种庙会逐渐停止。近年来,少数地方出现重修庙宇及老爷菩萨,一些老年妇女结伴人庙烧香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