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

发布日期:2019-06-21 17: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机构

解放初卫生防疫工作由县卫生院与县公安局共同管理1953年卫生院设防疫股专司其职。1956年5月建县卫生防疫站,设在巾山路卫生院旧址,职工11人。1969年县卫生防疫站、县“流动医院”和县妇幼保健所合并称“县人民防治站”。1970年分开1972年以大桥路64号为新站址建屋822平方米后逐年扩建,至1985年共有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

建站初设防疫股秘书股和化验室以后科技人员逐渐增多科室分工也随之严细,到1985年,有防疫、卫生、地方病防治、检验、食品卫生监督、防宣教和行政等八科共有职工51人其中主管医师(主管管理医师)3人医师(管理医师、技师)17人。

二、防病治病

(一)疫情管理

据史料记载,从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共发生大疫14起。清迄民国初,为害最烈者为麻疹、疟疾、痢疾。每值春冬,麻疹流往往阖村婴儿无一幸免疟痢以夏秋为重往复循环几无已时晚期血吸虫病及各类腹水,总名黄胖、臌胀,束手待死而已。民国29年(1940)沿海一带霍乱流行,治疗数百人。31年在后岭殿、白塔两处设时疫医院,33年在海门设时疫医院。34年邵中镇(现邵家渡乡)真性霍乱2例。35年沿海霍乱流行,临海、乐清、温岭患者较多。18年至36年间,天花在桃渚、花园、大田、桐、杜桥、海门等地有散发性流行,桃渚区的兰江塘村死亡12人,因天花而丧或双目失明者各地亦有所见33—36年流行性脊髓膜炎(流脑)流行以城西的小海门张家渡城关的中正街(今解放路)四顾巷寺横街等处较多卫生院先后收治133例,死亡8例。

1949年10月,卫生院规定医务人员填报传染病报告。1956年县卫生防疫站加强疫情管理逐步完善县村四级疫情报告自1949年至1985年止全县共发现法定传染病18种(包括疟疾),据1952年至1985年统计,患者1078144人,死亡3761人。

(二)预防接种及计划免疫

民国32年(1943)种痘19397人。37年17215人。霍乱菌苗2万毫升,注射8800人。1949年种痘10340人。自1953年起,连续3年全民普种,此后每隔6年普种1次,至1982年终止种痘。1952年反细菌战时,给县、区、乡、村四级干部突击注射减毒鼠疫活苗11352人。50年代应用疫苗11种,卡介苗自1954年开始接种,60年代疫苗14种,并有锡克氏试验和结素试验。1964年起发放小儿麻痹糖丸。1967年起注射麻疹减毒活苗。70年代疫苗12种,80年代11种。1981年起停止霍乱苗注射。1949年至1985年应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注射或服用的种类共19种(包括锡克氏试验和结素试验),累计总人数25684372人。

1980年起实施计划免疫,12岁以下儿童发给“儿童计划免疫证”,到1985 年止领证者已达91200人,凭证定期接种。其间,加强县、区、乡的“冷链”建装备冰箱(普及乡卫生院)冷藏包和冰瓶等全县有接种站82个接种点120个,每月定期进行接种工作。

(三)急性传染病防治

本县法定传染病有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流感、伤寒、副伤寒、痢疾脊灰传染性肝炎急性肠炎(省规定)疟疾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性出血热、猩红热、炭疽、狂犬病、恙虫病等18种,当其发生或流行时,组织医务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去疫区疫点抢救调查并相应地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其发病概况见下页表。

(四)地方病防治

(1)血吸虫病1956年抽样普查发现疫点1957年血防专业队伍进驻疫区3年调查,确定杜桥乡的娄下村(包括下桥村)、塘岸、西外3个村和后山岭

染病各年代平均年发病率病死率一览表

病名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备 注

发病率

10

死率%

发病率

10

死率%

发病率

10

死率

发病率

10

死率%

50年代自1952年起,80年代为1980—1985年止。

麻疹

1469.60

2.1

1098.23

0.53

256.77

0.16

77.24

0.077

19521957195919621966年为高流行年1万一2万人/

年。

百日咳

415.61

0.41

148.01

0.12

164.82

0.072

87.56

0.037

终年散发性。

白 喉

35.24

15.92

20.87

8.40

14.48

2.81

4.42

1.71

散发为主,曾出现局部流行。

流脑

12.26

9.36

40.69

5.89

13.92

3.76

25.19

3.75

散发性流行为主,于1967、1968年为高流行年,发病在

3000人/年以上。

流感

2703.73

8.65

390.48

52.07

自1957年上报疫情,当时回浦中学停课,医生驻校防治。

伤寒

副伤寒

12.36

1.95

8.73

0.63

4.60

2.32

曾出现水源性局部爆发流行。

痢疾

866.74

0.32

481.39

0.04

520.10

0.016

1170.87

0.16

以沿海平原地区较多发大田区格溪沈1978年曾发水源

性流行。

脊灰

0.55

1.34

0.59

0.16

又名小儿麻痹症,自1957年开始疫情报告,1983年后未

见疫情。

传染性

肝炎

20.30

20.93

1

82.02

1

151.49

死亡

3

自1959年开始上报疫情。

急性

肠炎

未报疫情


886.65

死亡

5

597.80

死亡

2

913.47

自1962年开始上报疫情。

续表

病名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备 注

发病率

10

死率%

发病率

10

死率%

发病率

10

死率%

发病率

10

死率%

50年代自1952年起,80年代为1980—1985年止。

疟疾

3481.18

0.232

2154.03

576.34

12.57

在60年代以前全县性散发性流行,1954、1966年最多,分

别为患者9万以上/年、8万以上/年。

乙脑

4.86

23.98

14.65

9.8

7.30

5.73

3.01

9.20

1953年开始上报疫情。

钩端螺

旋体病

14.6

2.29

4.07

死亡

3

3.74

死亡

5

5.51

0.589

1964年台州医院周文达院长有过临床诊断病例,1952年

浙江医学院王季午来临海,从病理切片找到病原体,此后

从病人体内分离到病原体,为我省首例证实该病。

恙虫病

2

5

4

1


猩红热

1

8

共9例,均系临床诊断。

狂犬病




8

100

1981年5例、1982年3例,发生在双港区、大石区,其中一

例由家鼠咬伤后致病死亡。

炭疽

4





流行性

出血热病



5

174

4

1973年开始发现,后疫区不断扩大。

1952—1985年主要传染病的最高年发病率与年病死率一览表

病名

麻疹

白 喉

流脑

伤寒

副伤寒

痢疾

传染性

肝炎

疟疾

乙脑

流行性

出血热

钩端螺

旋体病

发病率

10

4045.01

133.61

430.41

38.53

1547.12

400.94

1699.94

52.23

5.24

21.95

年别

1962

1959

1967

1959

1957

1979

1954

1967

1985

1982

病死率%

5.85

36.52

13.51

5.66

0.45

0.63

0.30

60.53

0.22

14.9

年别

1952

1955

1958

1956

1952

1961

1952

1953

1973

1952

注:流行性出血热病于1973年开始在我县出现。

自然村(属杜镇管辖)为疫区共1298人进行系统的查治每人粪便检查11查出病患221人全部以锑剂治1—3个疗程在1970年1971年“846复治37人此后多次复查(包括直肠镜检查)8924人次未再发现病人先后查螺35次,查出布螺面积5917平方米,在布螺地区相应扩大5%面积灭螺8935 平方米预防性灭螺1588平方米疫区内耕牛于1958195919731980年共进行粪检184头次,阳性15头,治疗14头。对住宅环境进行改造,建无害化公共厕所33所,挖饮用水井14口、河边井2口,实行人畜分居,筑畜舍32处,置血防专管员2名。

1980年省地考核组来县查螺7天,面积16887平方米,未发现活螺,得到地验收认可评价是“螺情清决心大灭彻底在基本消灭钉螺后,还能坚持不懈。”从而摘掉血吸虫病流行县的帽子。

(2)丝虫病在临海县流行历史较久解放前广大农村“流火“大脚风(象皮肿)者随处可见也有少数“大手风1952年始证实本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56年抽样普查,平均微丝蚴阳性率9.67%,涌泉区达15.2%为最高1958—1981年的24年中反复查治11次累计总查2677087人次查明微丝蚴阳性者72702人,发“流火33097人象皮肿(粗脚粗臂)7561人全部用大剂量海群生治疗1959年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人员在本县涌泉区蹲证明中华按蚊为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1981年省地丝虫病考核调查组来县验收认为治疗效果巩固感染率降到0.14%达到基本消灭此后对参军公民的体检中取消了血检丝虫项目。1982年起,防治工作转入医学监测。

(3)疟疾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民国时期群众自购奎宁丸服治症状消失后就停药达不到根治效果终年不断发病每年的7—10月为流行高峰期然无统计数字可稽。1952—1985年累计患者370802人,死亡369人。1965—1968年防治组驻双港区,检查脾肿率为24.5%,属中等度流行区。同时验明以间日疟为主,并有恶性疟存在。此后严格执行现症病人的正规治疗及每年两次的抗复发治疗,重点地区进行全民化学预防,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灭蚊,终使疟疾发病率从最高年1954年的16991.94/10万,降到1982年的8.86/10万,防治工作转入医学监测。

(4)钩虫病:解放前农村中普遍出现,以半山区、山区为多,俗称“黄胖病”。1956年抽样普查全县平均感染率31.2%,最高的村达68%,最低的2.7%。多属亚洲十二指肠钩虫,少数混有美洲钩虫。1959年结合丝虫病普查普治时,对查出本病的患者用四氯乙烯丸剂治疗,以后在重点地区用灭虫净治疗,1979年用噻嘧啶治疗。目前“黄胖”体征已不复见。

(5)肺吸虫病:1962年温州医学院在本县小溪乡香年溪石蟹体内找到肺吸虫囊幼,证明有本病的自然疫源地存在。1980、1983年进行全县性调查和病人检索,共查8个区38个乡78条溪,从石蟹中找到囊幼的有8个区30个乡56条溪,主要分布于括苍、大雷、桐峙等山脉各溪流中。石蟹的感染率为8.33%一100%。从保存宿主家犬、野猫的肺脏内找到本病的成虫6条、4条,鉴定为卫氏并殖吸虫。检索病人做抗原皮试2932人,痰检585人,嗜酸性细胞检查242人,均未获得确诊病人。

(6)梅毒:俗称“杨梅疮”,散见于城乡、山区,沿海较多。1953年查治组到双坑乡用“606”治疗60多例。1959年在永安乡用湖北省的长阳处方中草药治疗22例。1964年在练坑乡以600万单位青霉素油剂治疗67例,铋剂治疗2例。1965年又在练坑乡复治32例,黄坦乡治疗30例。1982年10月至次年4月,全县性线索调查,并对城西、双港、花园等区和上盘乡、头门岛等重点地方用康氏反应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共确诊病人62例,可疑病人24例,列册交由当地医疗单位治疗和随访观察。

(7)地方病普查:1984年地方性甲状腺肿以乡为单位普查,查出病理性甲状腺肿783人,其中Ⅲ度的15例,其余为轻度或中度。1985年对永安乡再次普查,查出病理性肿大242人,确定该乡为轻度流行区。检出病人以碘油丸或其冲剂治疗。地方性氟病,调查了2431个自然村,患氟斑牙病的4646人,确定12个自然村为轻度中毒区,中度的是城关后山的下庄自然村。为预防本病的发展,有关村正在加快饮用水源的改造,或引他处的自来水以预防和纠治本病。

(8)麻风病:本县少见。1960年重点地区调查,1973年全县普查,先后确诊30例。其中结核样型17例,疣型13例。疣型的送武康疗养院5例,绍兴疗养院2例,在家治疗的23例。其中治愈19例,死亡7例,尚继续治疗4例。

三、食品卫生与卫生监督

民国30年(1941)县卫生院创建,兼理城关饮食店、水果店和熟食摊贩的卫生管理,由卫生警具体执行。1953年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防疫股配3名环卫士专司其职。1958年卫生警划归城关环卫站,由县卫生防疫站负责业务指导。1960年食品卫生管理由城关逐步推向农村集镇。1983年县卫生防疫站设食品卫生监督科。1984年县签发食品卫生监督员合格证书5份。1985年卫生局批准重点乡镇卫生检查员33名。4月,卫生防疫站依据1982年7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制订《临海县冷饮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5月城关镇人民政府亦制《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试行)》。从此建起食品行业卫生档案计集体761份,个体3176份。从业人员体检8458人,查出“五病”176人,均作妥善处理。配合工商部门发放“食品卫生合格证”3372张、贴花验讫2409张。1985年对乳、蛋、肉、糕点、罐头、冷饮、酒类、豆制品、调味品、植物油以及食具消毒等共采样521件,经检验凡“超标”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理。1985年6月,对城关地区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查,被查的344家,受到处罚的157家。1983年至1985年发生食物中毒20起,受害者791人,其中住院109人,死亡2人。

四、劳动卫生

1.农业劳动卫生:1954年在大田区首批培训不脱产的农业社保健员48名。1957年在章安区首批培训使用有机磷农药人员(包括销售者),继后各区、乡对村一级的卫生员陆续培训,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网。自1954年起,每年“双“三”,县组织医务人员到村到田头巡回医疗或设临时医疗站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逐渐富裕起来,赤足下地日见减少,大多数穿上“洋蒲鞋”(塑料鞋),近年还有穿水田袜、水田靴,或使用护肤油等。

2.工业劳动卫生:50—60年代偏重于防暑降温。自70年代起县卫生防疫站始有专业人员管理此项工作。1979—1984年工人健康普查和复查,计接触有毒害物质者2307人次,粉尘作业者5774人次,查出病人,经省、地职业病诊断小组确定诊断,并作相应的处理。据1985年统计,尘肺O—I型101人、I型23人、Ⅱ型5人、Ⅲ型2人;苯、铅、锰、TNT(三硝基甲苯)中毒分别为27人、9人、3人、7人。以上病人于1985年5—10月进入县政府办的矽肺疗养所治疗矽肺31人,门诊驱铅治疗9人,苯中毒治疗23人。

作业场地监测:1979—1982年,在27个厂内设尘毒监测点161点、苯18点、铅14点。1984年抽样测定16个厂117个监测点。1982年县级厂矿建立卫生档案和工人健康卡。1983年县成立职业病检查协作组。

五、学校卫生

民国32年(1943)卫生演讲132次,听众4775人,文字宣传144次。37年指导学校清洁92次,指导防疫1次,台州中学学生健康检查349人。

1952年为城关9所小学培训保健老师9名。1954年培训区乡小学保健老师29名。1964年检查城关中小学生视力6680人,视减率为8.5%,近视率4.9%;检查农村中小学生3014人,视减率6.3%,近视率5.2%。1981年按照《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实施方案》规定,检查城关5465人,乡村4727人,表明最高视力5.6,视角0.25°,平均视力5.2,正常视力为总人数的83.67%,低下视力16.33比1964年增高一倍视力低下率随年级升高而递增小学为11.04%初中为19.99%,高中为25.65%。青少年生长发育调查,1963年城关1—6年级学生2541人,1965年又调查2044人。乡村的3121人,均提示生长速度农村比城市推迟1年。1980年6月参加“三省一市”儿童青少年发育专题调查,本县城关中小学生3041人表明生长发育高峰女生比男生提早2年第二性征女生比男生提早1.1岁。1985年调查城乡中小学生3651人,沙眼2310人,占63.27%;脊弯46人,占1.26%;肝大72人,占1.97%;脾大85人,占2.33%;先心病2 人,占0.005%。1984年哲商小学试行课间餐。1985年城关5所中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六、饮用水卫生

本县地形复杂居民饮用水均就地汲取历史上没有自来水设施城关以井水为主。1965年开始建置自来水厂,并逐步扩大水源,到1985年城关有75%的人口使用自来水。1962年起在农村大力改造旧井,开凿新井。1979年开始推广农村简易自来水。1984年3月至1985年1月,调查了全县农村饮用水源的种类,计饮用各类水的人口比例是井水38.26%自来水17.25%池塘水15.65%溪水14.06%江河水7.53%深机井坑道水泉水水库水降下水湖水等6种合计占5.29%缺水的占1.97%1985年已用上自来水的有249292人占农村总人数的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