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
(一)中西药店(房)
“方万盛”约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在章安创建,继于二十五年(1820)后在临海城关分设“遂生源”与“方一仁”,道光十二年(1832)在葭芷开设“方泰来”等。至解放时,方氏国药业历经六代,散处台属各县,共14家。有店
员130余人。此外,据民国24年《浙江民政》载,临海有中药行(店)铺107家,西药房6家。
1949年,临海县共有大小中药店87家,分布在各集镇及较大的村庄。此外,城关尚有“岑震元”(建于1820年),海门“葆合堂”,大石“益寿堂”、“百步药店”,花园“戚延寿”、“日新中药店”,桐峙小芝“何国盛”,大田“亦寿康”等,均系开办于1880年以前的“百年老店”。
西药房以城关罗俊才的“罗义记”最早,创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继后各地陆续开设一些专业西药房,至1949年解放时共有22家。
(二)中西药公司
县中西药公司,前身系“浙江省供销合作总社中药材处宁波采购供应站临海营业部”,创建于1952年,设址在城关王家里,经营中药材,供应区域为原台属7县及宁波地区的宁海县。1956年国药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迁址于原“遂生源药栈”(即公司现址),经营品种已扩大到400余种,人员36人。1960年接收县百货公司经营的西药业务,中西药开始统一经营,定名为临海县医药公司。
1985年底,公司内设行政股、财会股、西药股(附西药批发部)、中药股(附中药批发部及中药仓库)、方一仁药店、医药商店(包括康复药店、白塔桥药店、解放街药店、大桥药店)。共人员134人,工作用房800平方米,仓库3000平方米,宿舍2000平方米。
(三)药厂
临海制药厂,前身系临海白塔化工厂,建于1958年,以生产芳香油为主。1968年改称临海制药厂,主要产品有知阿可尔、愈创木酚、陈皮甙、氯霉素、葡萄糖、止咳糖浆、维磷补汁等6大类、24个品种。新产品有消炎镇痛膏、牛黄酸产品、药用中性蛋白酶、花粉系列产品等。据1985年统计,全厂共有职工263 人,其中技术人员22人。有固定资产149万元。1984年与1985年两年平均产值445万元,净利润37万元。
二、药品供应
由专业机构供应中药材,在全省临海县算是较早的一个。受方氏药业用药道地的历史影响,组织药源,基本上做到非道地药材不经营。1952年初办的“临海营业部”,供应范围涉及宁海及台属各县。至1958年前后各县成立县医药公司,供应范围基本上限于县内各级医疗机构和供销部门(包括国药店)批发之需求。经营品种逐年增多,数额不断上升。1985年经营品种共有2246种,其中西药800多种,医疗器械395种,中药材666种,中成药385种。
临海县医药公司4个年份销售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 度 | 总 额 | 中药材 | 中成药 | 西 药 | 器 械 |
1963 | 138.8 | 28.9 | 10.9 | 90.3 | 8.6 |
1973 | 281.4 | 59.2 | 36.4 | 165.7 | 19.3 |
1983 | 667 | 112.9 | 102.6 | 412.6 | 39 |
1985 | 607.6 | 115.4 | 139.1 | 320.2 | 32.9 |
三、中药材生产与收购
临海县地产中药材品种,据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有79种,又据清嘉庆《临海续志稿》所载,仅楢溪一乡就有45种。解放后,历年收购综合调查有345 种,动植物药材蕴藏量约7万余担,历史最高年收购量达14000余担。主要种类有:
1.家种药材有白术、白芷、白芍、黄连、玄参、茯苓、板蓝根、荆芥、玉竹等10余种。
2.野生植物药材有前胡、空沙参、桔梗、半夏、龙胆草、淡竹叶、金银花、山楂、小春花等约300余种。
3.水产药物有浮海石、海螵蛸、海马、海蛆、拟海龙等10余种。
4.动物药材有蕲蛇、乌梢蛇、白花蛇、青龙衣、穿山甲、黄狗肾、鸡内金、蝉衣等10余种。
5.矿石类药物有紫石英、土赤石脂等。
其中产量多、质量佳的名优产品有:
1.前胡:主产于城西永安、花园双坑、双港大雷山。以个大、外皮显灰黑色、性糯为最佳。历史最高年产量达850多担,供应全国并出口。
2.茯苓:主产于桐峙康谷、大田东塍、花园尤溪等地。切成薄片,呈云鳞状,亦称“云苓”。解放前参加“南洋博览会”,曾获银质奖。家种鲜茯苓年产量达1000多市担。
3.土板蓝根:主产于涌泉兰田,最高年产量达200市担,销往温州、上海等地。
4.荆芥:主产于康谷娄村,称“娄芥”。其特点香气浓郁,全株不权,花穗七苔,色紫绿。
5.黄连:主产于城西永安。原为野生,1971年引种成功。目前种植面积50余亩。
6.白术:系“浙八味”之一,主产于大石宜塘,历史最高年产量达400市担。
7.半夏:系野生品种,本县为省主产区之一,年最高产量90余担。
8.干姜:主产于杜桥、章安一带,齐、梁时曾列为贡品。
9.白芷:主产于城关下桥村,有一百多年种植历史,最高年产量达400余担。
10.玉竹:主产于双港大雷山区。年收购量百余担,山往村乎户户种植,成为“药材村”。
中药材主要年度收购统计表
单位:万元/市担
年 度 | 收购金额 | 收购数量 |
1963 | 17.9 | 1966 |
1973 | 35.2 | 6514 |
1983 | 23.5 | 4602 |
1985 | 28.5 | 2554 |
四、中药制剂
解放前,临海县较大的国药店均为“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各类丸、散、膏、丹、胶等。其中名牌产品有龟鹿二仙胶、百补全鹿丸、百益长春酒、驴皮胶等。
解放后,县医药公司继承传统配方,酿制参桂酒、参茸虎骨酒、虎骨木瓜酒、百益长春酒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迄今未复。
五、药政管理
自县卫生科改卫生局后,即设有专职药政干部管理。1979年起局设有职能股——药政股,1980年并入局医政股。县药品监督检验所于1984年8月成立,检验由地区药品检验所兼负,主要从事药厂和医院制剂室的整顿验收工作。
近几年来处理药政大事件有:1983年在白水洋乡查处制售假阿胶、假虎骨胶、假虎骨等,逮捕19人(其中判刑6人),罚款67000元,追缴现金63180元。1984年,封存淘汰西药127种,中药27种,共计金额22821元;处理不合格中药材12种,计14016元。1984年会同县公安局铲除罂粟苗3318株,合0.13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