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昌炎
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永宁”)是一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始建于1974年的名不经传的镇办企业——黄岩城关化工厂。
45年来,永宁在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凤起的卓越领导下,筚路蓝缕,在艰难中起步,在转型中蜕变,在创新中发展,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的员工大幅增加——由原来的70人增加至今日的1200余人;企业的占地面积不断拓展——由原来的不足1亩扩展至如今的218亩;企业的设备日益增添——由原来的唯一的一口反应锅增添至13条全自动生产线;企业的固定资产大幅跃升——由原来的负债5万元提增至当下的注册资本1.5亿元,总资产近10亿元;企业的产品不断增加——由原来生产的5个低端的化工试剂产品提增至如今的56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的各类产品;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税利收入裂变增长——由原来的营业收入不足36万元、税利7.3万元剧增至2018年的营业收入12亿元、税利近3亿元。当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永宁是一个科技实力雄厚、生产手段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研发能力极强、厂区绿色生态、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医药生产企业。
一路走来,永宁与奋斗作伴,与光荣同行。不仅先后有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各种博览会上摘金夺银,而且企业相继被各级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家企业(非上市)”和“全国终端销售规范百强制药工业企业”等数十项殊荣。永宁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传奇般的业绩,其成功的主要启示在于:
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环境的定心驱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集结号。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永宁和橘乡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一样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好机遇。前行中,永宁能摆脱困境、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首要的一条经验在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呵护、关心和支持。
永宁忘不了——在创业的初始阶段,企业举步维艰,对发展前景心存忧心之时,是当时的黄岩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县办【1986】69号文件。这个文件不仅明确了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和地位,而且对合股企业和个体企业表明了鲜明的鼓励、支持和扶持态度,给出了一定的政策优惠,使迷茫中的永宁吃下了定心丸,克难走向前。
永宁忘不了——在当年国有企业有生产许可但没有先进产品,而集体企业有技术、有产品而没有生产许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发生碰撞,严重制约制药企业发展时,是当时的黄岩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审时度势,从黄岩要建一家大型药品生产企业出发,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资源整合;经过多次反复研究,于1991年7月17日,在市招待所小宾馆2楼会议室召开了协调会,作出了将国有的浙江永宁制药厂与集体的城关化工厂合并,组建新的浙江永宁制药厂;将原浙江永宁制药厂更名为浙江永宁制药厂一分厂,将城关化工厂更名为浙江永宁制药厂二分厂;经济上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重要决定,使永宁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永宁忘不了——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时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组成了强有力的工作组,对永宁制药厂二分厂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改制蹲点指导,帮助企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确保了永宁稳妥、顺利地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使公司的内生活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自此公司的发展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税利总额均实现了逐年大幅提升。
永宁忘不了——在前行的路上遇有困难时,是区委、区政府及时伸出援手。如2017年永宁在江口街道征用了一块占地面积41亩的用于高新医化园区建设的地块。一度因地表清障工作未明确责任单位,导致该项工作迟迟未能开展,给工程推进带来了诸多困难。区委、区政府得知此情后,急企业所急,在去年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便委派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建勋召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办公,使问题较快得到了解决,有力助推了永宁高新医化园区建设按时顺利进行。
永宁忘不了——在公司着手上市的各项筹备遇有不少历史遗留和永宁制药厂一分厂、三分厂改制等难题时。现任区委书记徐淼曾两度前来永宁调研,态度十分明朗,要求相关部门抓紧设法帮助解决,为永宁上市扫清一切障碍。2017年下半年,区政府及时组建了两厂改制工作组,先后进驻两厂,经过4个月的“白加黑”、“五加二”的超常工作,2018年2月永宁制药厂三分厂改制这块难啃的骨头终于被啃下,永宁制药厂一分厂的改制也可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至于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区政府将于近期召开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力求一次性一揽子予以解决。使永宁在申报上市的路上轻装上阵,健步向前。
永宁也忘不了——近年来医药行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为了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困难,助力永宁又好又快发展,2018年5月11日,中共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率相关人员亲临永宁,开展“五问入企、五心服务”活动,为永宁的发展把脉、指向、鼓劲,使永宁上下倍受鼓舞。
永宁更忘不了——公司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份成绩、每积累一份经验,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能适时给予肯定,给予表彰奖励,给予大张旗鼓的宣传,从而使永宁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志更坚、劲更足。
永宁创新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为永宁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是党的“两个毫不动摇”的决策为永宁发展坚定了前行信心,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的妈妈式服务,为永宁发展创造了极佳的营商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的高度评价为永宁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永宁的每一成绩的取得,每一困难的克服,每一转型的成功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政策环境的定心驱动,永宁既不可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也不可能华丽转身、创新发展,更不可能放开手脚、逐梦明天。
得益于叶凤起这个领头雁的打拼引领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永宁苦难辉煌的足迹是对此语的最好诠释。叶风起就是永宁振翅高飞的头雁。
叶凤起,1951年2月出生于黄岩的一家书香门第,是一名黄岩中学老三届的学生。1975年也就是黄岩城关化工厂创办的第二年,因叶凤起的灵气、钻劲和肯干而深得老厂长的青睐,被特招进城关化工厂。由此他与该厂结缘,一干便是45年。期间,虽然任职的岗位几经变动,但不变的是叶凤起始终秉持着“视工作为事业、视岗位为平台、视困难为机遇、视问题为导向、视创新为动力、视作为为价值、视多干为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会同厂党支部、公司党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员工艰苦创业,使陷入困境的黄岩城关化工厂重获新生,稳步踏上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是叶凤起以超凡的人格魅力为永宁树起了干事创业的杰出榜样。叶凤起进厂时,恰是黄岩城关化工厂的初创时期。当时的黄岩城关化工厂仅有由几间猪舍、蘑菇房改造的厂房,生产条件十分简陋,生产的产品是靠回收黄岩香料厂的下脚料提取残留的笨甲酸钠,生产效益十分低下,即便到了1984年组织上任命叶凤起当厂长时,企业的现状并无好转,仍处负债经营、靠贷款发放工资的困难境地。在危难之际,叶凤起受领了领率黄岩城关化工厂走出困境的重任。
为了适应任职的需要,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在职自学,不仅取得了大学文凭、研究生学历,而且成了一名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为了开发新产品他玩命般地投入工作,把家安到了实验室,经常日以继夜,累了裹着棉衣在冰冷的砖地上躺一会,饿了靠吃点冷饭剩菜充饥。由于生活的无规律导致其患了严重的胃病,胃被切除三分之二。为了节俭办厂,他出差在外住的是不到一元钱的“地下室”,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行有时也靠徒步当车。如有一次为向上药三厂一位高工求解一项技术难题,返回时因身上所带的除了一张由沪回黄的返程车票之外仅有五分钱,公交车坐不了了,他只好徒步走回旅店。不巧,天下起了雨,加上他的老胃病突然发作,他硬是忍着剧痛,沿着上海大街的屋檐下一步一步地往回走,一直走了近两个小时,到下半夜两点多才艰难地回到住处。为了争取与四川抗生素研究所共同开发丁胺卡那霉素,他曾会同相关人员在北京一家招待所啃着馒头、咬着咸菜,苦苦等候。因川抗所的专家太忙,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到达。三天后,叶凤起他们才盼来了川抗所的专家。商洽时,川抗所的专家见叶凤起办事如此认真执着、作风如此俭朴务实、见解如此独到在行,被感动了,终于同意与永宁共同开发丁卡产品。此举为永宁早在1994年就成为台州首家产值超亿元、税利超2000万元、出口创汇超4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借来了强劲东风。为将丁卡产品付诸生产,叶凤起带领员工从路桥废旧金属市场买来廉价材料,在川抗所专家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起了生产车间。一条丁卡的生产线仅用了120万元。可生产的产品质量或效率都不亚于金华制药厂投入1200万元购置的一套洋设备,堪称奇迹。除了敬业苦干,叶凤起的更可贵之处在于懂得感恩。1995年因叶凤起办厂有方,黄岩区政府给其个人颁发了9万元的大奖。此时,叶凤起首先想到的是曾教育培养他成长的母校。他将奖金全数捐给了母校,在该校设立了“凤起英才奖”,以激励母校的后来校友为中华振兴勇攀学业高峰。近10年来他更加注重回报社会,率领永宁总计出资2000万元,为赈灾济困、慈善事业、社会公益和双拥创建等做了大量的好事。此外,他对厂内的广大员工也是关怀备至,不仅依法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为员工落实了双休日、法定假日和享受带薪年休假,组织员工定期体检,对因病住院职工都能及时派员前往探望慰问,对困难员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帮助解决,而且为员工解决集资建房100多套,还建起了足球场、篮球场,组建了永宁簧管队、合唱团和足球队,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使永宁真正成了“模范职工之家”,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表彰。
叶凤起艰苦创业的故事枚不胜举,令人动容;叶凤起乐于奉献的精神感人肺腑,可圈可点;叶凤起高尚的人格品行有口皆碑,深得肯定。他相继被各级授予“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省拥军企业家”和“2018年度十大风云台州商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还多次被推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和党代表。
叶凤起以有梦、有德、有才、有为为广大党员树起了“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楷模,为永宁核心团队树起了“敢于担当、不畏艰难”的典范,为广大员工树起了“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榜样。不时地感召、激励和引领着永宁人凝心聚力,在创新发展的路上阔步向前。
是叶凤起以敏锐的战略眼光为永宁找到了创新发展的正确路径。1984年,叶凤起出任厂长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不负众望把这个厂长当好,使黄岩城关化工厂重获新生,使70多号职工有饭吃,使该厂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之擘画的是怎样谋篇布局,找到引领企业生存发展的正确路径。
基于马岛战役英国依靠科技取胜的战例萌发的灵感,他在积极借鉴兄弟企业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立足本厂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稳步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将本厂生产的迭氮钠做成头孢系列产品的中间体,再由中间体制成原料药直至成品药的进军医药产业”的战略取向,并提出了“引进培养人才,靠头孢奠基,靠研发做新,靠转型做大,靠改革做强,靠质量做优,逐步将该厂打造成高科技制药企业”的具体发展思路。由于叶凤起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战略取向和发展思路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既为城关化工厂以转型升级逐步走出困境找到了出路,又为该厂以创新发展实现美好愿景坚定了信心,从而深得全厂上下的赞同。思路一变天地宽。由此,黄岩城关化工厂、后来的永宁制药厂二分厂便踏上了步稳蹄疾的发展轨道。
是叶凤起以精心的培养锤炼使永宁的接续发展后继有人。叶凤起是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为使永宁继往开来、长盛不衰,他早就在思考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叶凤起有个儿子叫叶天健,好学上进,是个可塑之才。为了提升儿子的综合素质,早在20年前,叶凤起便将儿子送往英国,就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09年叶天健获硕士学位,学成归来,进入永宁。
为了使叶天建能尽快挑起大梁,叶凤起一方面注重以自身敬业、担当、勤奋、刻苦、友善的良好形象引领儿子;另一方面要求儿子尽快补上有关中西药制造理论这一课,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医药EMBA、浙大医药进修班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的学习,以充足的知识储备适应今后的任职需要;再则要求儿子从公司的最基层做起,接受多岗位的历练。自2009年至2013年,叶天健从企管、人力资源、营销、董事、副总经理一直干到副懂事长,不仅熟悉了各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相关法规政策,而且知晓了医药行业的业内动态,密切了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并增进了对员工的了解和友谊,从而使叶天健夯实了就任更重要职位的素质能力基础。水到渠成。2014年,叶天健走上了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懂事长兼总经理的关键岗位。
五年来的任职实践表明,叶天健善于思考、思路清晰——提出了未来永宁要走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公众化的战略构想,深得各方的认可和赞许;叶天健踏实肯干,作风务实——他十分敬业,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奔波在外并经常加班加点,但他从不叫苦,从不言倦;叶天健善抓重点,业绩突出——不仅将永宁的技改升级、新药研发和质量建设抓得精彩纷呈,而且使企业生产实现了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制剂转型,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税利逐年上升。由此,他本人不仅光荣地入了党,还相继被各级授予“浙江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第十届浙江优秀企业家”和“2017年十佳创新台州商人”等荣誉称号。
永宁从上到下一致反映:小叶总这个接班人选得对、选得好,永宁的创新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三、得益于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
人才既是支撑起企业大厦的四梁八柱,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鉴此,长期以来永宁始终把培养、吸纳、留住、用好人才作为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头等大事,舍得费精力、花力气、下本钱来抓,一如既往地坚持双管齐下。
即:一手抓引进。想方设法办好两件事。一件是“借脑连心”。通过各种关系与国内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广泛的横向联系,广交科技朋友,聘请了14位资深的院士、专家和工程师组成永宁创新创造咨询师团队,使永宁在创新发展中遇到各种棘手问题时,能随时得到两创咨询师团队的点拨。另一件是“引才落户”。多年来,永宁一直注重“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采取多管齐下,一则视情给予每人每年70至220万的不等的年薪;二则对他们的生活实行吃、住、行一条龙服务;三则将他们分别安排在科研、生产和管理等重要岗位;四则投资近百万元建起科技情报室和12个新产品开发实验室,以方便他们的科研之需;五则对新产品的研发实行优厚的奖励制度,并每年组织引进人才出国考察一次,从而使招才落户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永宁自1990年以来从上海、西安和太原等地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200多名,内含国内著名头孢专家和国内最早从事半合成抗生素的科技人员。2016年永宁还将美国礼来公司前资深顾问、礼来公司研发总裁奖得主彭军鹏博士聘请为永宁首席科学家。使永宁的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产品生产和国际注册的能力大幅提升。
另一手抓培养。永宁还注重每年从大专院校招收学有专长的毕业生;从职工中挑选部分优秀的员工送至南京药科大学和浙江工学院等大专院校深造。“八五”期间,永宁还在台州创办了首所企业职工学校,每年分期分批对职工进行提升教育。此外,永宁还经常邀请学者、专家来公司作新知识、新技能讲座。从而不仅使永宁的职工队伍的素质明显得到优化,而且使永宁的人才结构大为改观。至今,永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内含有高级职称人员13人,博士6人。为永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得益于永不停步的科技创新
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和艰辛的创业实践使永宁深切地体会到:科技创新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更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为此,长期以来永宁紧抓科技创新不放。在注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同时,把更大的劲使在了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上——近年来,永宁每年均拿出总收入的5%,3000万元以上用于科技研发;使在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上——永宁在本公司建立了“一站两所”,即: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一个中药研究所和一个化药研究所,在域外建立了浙江永宁——浙江大学、浙江永宁——复旦大学、浙江永宁——厦门大学和浙江永宁——中国药科大新药研发中心和制剂创新四个平台;下在科技创新激励力度的加大上——出资300万元在中国药科大、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并使在科技创新渠道的拓宽上——在坚持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的同时,尝试委托研发,如2014年9月28日,永宁捐赠英国伯明翰大学人民币486万元,用于进行预防中国儿童肥胖症的博士后研究。
多年来,永宁依靠科技创新研究新药一路高歌,捷报频传。1984年至1987年永宁进行头孢类药物中间体的研发生产,成功开发出噻二唑等5个头孢菌素侧链新品药,填补了国内空白,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至1993年,永宁从中间体生产转向原料药生产,与四川抗生素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丁卡产品,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1994年至2006年,永宁进入向终端药品生产和创新药物生产转型时期。1994年成功研发了当时国际市场上畅销的新药菌必治和头孢塞肟纳原料药及粉针剂,质量接近进口产品。1997年研制出头孢菌素类新药30多个品种,被国家医药总局认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内头孢类药物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1998年,永宁会同复旦大学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头孢菌素母核3—氯化钾基头孢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间永宁还开发注册新药100多种,其中拥有自主产权产品6个,特别是被列入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的国家二类中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于200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和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近年来,永宁还有年产20万吨的头孢菌素孟多酯纳产业化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的年生产能力突飞猛进,已增至年产3000万瓶。仅此项2017年销售总额达5亿元。足见了科技给企业转型注入的强大动力,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超常效益。2018年,永宁还被台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20强”。
五、得益于持之以恒狠抓质量建设
实践使永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医药企业质量建设尤为重要,不仅关乎产品的声誉和市场,而且关乎世人的健康和生命。据此,建厂以来,永宁始终把质量作为立企兴企的核心举措,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严把“四关”,使质量建设落地生根,有力地助推了企业的发展。2017年永宁还荣膺了“台州市政府质量奖”。
首先严把药品生产原料关。红花黄色素注射剂是永宁的主打产品,为了确保源头安全,确保产品品质,永宁投入了数千万元,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建起了2万亩的红花种植基地,坚持科学种植,使基地通过了“国家优质药材地道药材示范基地”的年审,确保了药材的安全、有效、可控,不仅保证了红花的优质和数量所需,而且为当地维民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深得各方的夸赞。
其次严把环保关。环保既是企业生存的先决条件,又是促进企业绿色发展、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石。基于这一认识,永宁同样把做好环保工作当成了一出重头戏来唱,累计投入了3000余万元,致力于厂内“三废”治理;投资500万元,完成了雨水管网改造,实现了雨污分流;投资400万元,完成了煤改气工程,淘汰了高污染的燃煤锅炉;建起了化工废物回收车间,增添了环保设施,并忍痛割爱,停产了两个效益较好但污染严重的化工车间,辅之以绿化美化,从而使永宁的生产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厂区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严把质检关。这几年永宁不仅组建了一支由一百多人组成的质量管理团队,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质量标准,以高价从日本、美国引进了国际领先的检验检测设备,而且对所有生产线的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管,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说“不”,凡检验检测出的不符合公司内定标准的产品,绝不允许出厂,并追根究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使质优成了永宁的一张金名片。
第四严把生产车间的改造升级关。永宁先后投入了5亿元用于厂房、设备和公用系统等硬件的升级改造,建起了省重点建设项目——年产两亿瓶头孢抗生素和3000万瓶红花黄色素粉针剂车间,被表彰为“省机器换人示范工程项目”,十二个车间的十三条生产线全部通过GMP认证,使永宁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操作。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人为操作误产和给药品带来的潜在的受污染风险,为提升产品质量铺就了一条科技绿色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回报。自1996年以来,永宁药业生产的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和丁胺卡那霉素系列产品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评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名优科技产品”、“浙江省高质量产品”。红花产品相关项目获“第十届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和“2017年浙江省专利金奖”。在连续多年的市场抽检中,永宁产品合格率均达100%。更加不易的是,有多个产品通过了美国FDA,日本PMDA,韩国KFDA认证。2012年2月17日,USP(美国药典委员会)在美国华盛顿向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凤起递送了《致谢书》,感谢永宁提供了盐酸头孢替安作为USP标准品。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永宁之路无比宽广。衷心祝愿永宁人牢记习总书记“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的殷切期望,上下一心,继往开来,锁定目标,务实奋斗,借智借力,做优做强,在复兴圆梦的路上书写永宁创新发展的新篇章,铸就永宁再创新业的新辉煌!
作者系台州市民政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