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和民族斗争胜迹
东湖烈士墓 位于城关东湖,共120葬位。墓区东西宽53米,南北深120米,总面积636平方米。山顶有烈士亭,六柱圆顶,内竖烈士纪念碑,碑文楷书填金。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哲商烈士墓 位于城关东湖东岸。烈士灵柩原在苏州,1912年移柩并建坟于杭州。1936年在家乡东湖重建,系仿杭州杨原墓建成。墓坐东朝西,正方形,八字顶,通高2.2米,正面宽4.8米,侧面宽3.98米。坟面刻庞镜塘所书“杨烈士哲商之墓”字样。墓前有水泥桌及石凳。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台门及明建民房 位于城关回浦路216号。八字门形,简朴大方,为太平军所建。内为民房,正房南向5间,东西厢各3间,基本上保持着明代建筑风貌。为侍王李世贤的临时寓所,太平军在临海的临时指挥部。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渚城 位于县城东南120里,北沿后所山。洪武二十年(1387)筑土城,正统八年(1443)改筑石城。东临桃渚港,形势险要。城周长1400米,高四五米,有东、南、西3门。城上立明嘉靖四十年(1561)表戚继光抗倭功绩的《新建敌台碑记》石碑。山上有“眺远”、“镇海”摩崖石刻。
桃渚城不仅是一座著名的抗倭古城,至今还有防洪作用,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谭纶画像碑与戚继光表功碑 两碑均藏东湖小瀛洲内。谭碑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黄浩及耆民杨景威等立。碑高2.30米,宽1.07米。谭纶冕服正坐,两侍者立于左右,白描线刻。碑上端为“前郡守谭公画像”篆额,下行书题赞,计142字,叙谭在台抗倭功绩及“勒像于堂”经过。
戚碑系嘉靖四十三年(1564)立,高2.30米,宽0.95米。碑额由王宗沐篆书“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记”10字,秦鸣雷撰文。碑文着重记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指挥的椒江、新河、白水洋战役的经过。两碑于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海烽火台 烽火台,也称烽堆,俗称炮台。元末以来,日本发动了一场长达二百年的对中国的掠夺战争,台州沿海岛屿,遂成为倭寇入侵的立足点和中间站。明朝廷为抵抗倭寇,筑了桃渚城,并设置许多烽火台。
这些烽火台皆石砌方形,下宽上敛,今残存和可知者还有7座。
上塘狮子山,在桃渚城东约2公里,其台基部分面宽7.3米,高(非原高)3.30米,台面宽6.3米,保存较好。
桃渚石柱,在桃渚城东约8.5公里,已毁。
杜桥市场山,在桃渚城东南约5公里,残高2.2米。
杜桥竹峙山,在市场山南约1.5公里。
上盘老人家山,在市场山以东约3公里,残高1米许。
桃渚中旧城、滨海下旧城,在市场东7.5公里和10公里,均毁。
川南炮台村(分上炮台和下炮台),在桃渚城南约15公里,均毁。
二、古窑址、古墓葬
岙里坑窑址 位于杜桥区溪口乡铁场村后门山斜坡,村南距章安镇7公里。窑床毁。从发现的器物和窑具看,烧制时间为东汉后期至三国,是目前最早的一个窑址。
烧制以陶质器皿为主,兼烧小量瓷器。种类较单纯,罐、罍等物为多。采用轮制方法。器物胎质坚细,呈橘黄色,内外各施一层灰色陶衣,纹饰多为弦纹。窑具大多为三足支钉(俗称“三脚丫叉”),亦有少数筒状具。
五孔岙窑址 位于城东五孔岙村东扫帚山麓岙里水库大坝北端。1958年初筑水库时发现,是年3月经省文管会派人发掘清理。
窑的烧制,始于南朝,迄于唐代。器物有各式青瓷碗和钵等,外壁多施半釉。早期形制粗大,胎质厚重;后期釉色偏黄,碗已出现低圈足,状呈喇叭口。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浦窑址 位于西郊梅浦村,分布较广。窑床已毁,但堆积层较为明显,遗留器物较多。烧制始于五代,迄于宋朝。器物以碗为主,次为壶、罐、瓶等。薄釉多施青色,间有黑褐色,大多素面,胎质青灰,质量优劣悬殊。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虔墓 位于大田区白石村金鸡山东麓。经清同治知府刘璈及1956年3月郑氏后裔二度重修。墓通高1.66米,宽2.10米。坟面题“唐广文馆博士号若齐讳虔郑公暨夫人郭氏之墓”,上端镌“台教正宗”四字。
谢深甫墓 位于双港水晶坦保宁寺自然村后(北)。原为谢氏香灯院,在墓西侧。1948年圮。墓倚环翠山南向,墓表仅存一石人而封域依然。1982年,竖墓碑,刻“谢公深甫之墓”。墓左前方一天然巨石,当地传为“宰相掌中印,娘娘梳妆镜”。
侯缄墓 位于西郊松二侯家村后之坟山冈。南向,石板砌筑,刻虎及各种花卉图案。墓前尚有石人(头毁)、马、羊、狮各一对,石碑亭一座及诰命碑一块。
三、古建筑
大成殿 位于城关友兰巷15号,为“先圣庙”的主构。宋康定二年(1041),台守李防自东城徙此。迭经圮修。现存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纵深五间,形制宏伟完好。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巾山群塔 巾山群塔,分别为多宝塔、东西两塔及南山殿塔共四塔。
多宝塔,位巾山西麓。以塔面砖及壁龛均刻佛像(共计1036躯),故又称千佛塔。始建年代不详,传为梁岳阳王建。现存塔系元大德三年(1299)灵隐寺僧淳具等出资所建。塔七级六面。内虚。
东、西两塔处两峰峰顶,均五级六面,合称大小文峰塔。大塔内虚可登。二塔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塔身乃同治四年(1865)台州知府刘璈命庠生大田赤水人徐万年等重建,又称万年塔。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家杨氏石牌坊 位于杜桥卢家村村口,系清咸丰三年(1853)为旌表卢公倬妻杨氏而建之节孝坊。全用青石,外表光洁,顶仿宫观式结构。中层衡石两面刻“皇清已故贡生卢公倬妻杨氏节孝”及“清旌表故贡生卢公倬妻杨氏节孝之坊”字样,有“咸丰三年”下款。上层为“圣旨”石,下层刻建造职官题名,衡梁间刻“五蝠护寿”、“两龙戏珠”、“三狮玩球”等图案。
法轮寺 位于大田寺后村。传始建于梁大同(535—546)年间,宋崇宁五年(1106)改额,清顺治十二年(1655)自西溪徙回今地。现尚存大雄宝殿及部分附屋,殿5间,歇山顶重檐。寺内尚存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建法轮寺碑记》及“古法轮寺”、“象教昭垂”额。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田城隍庙 位于大田镇大田小学内,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解放前改作大田小学校舍。原建筑包括门廊、东西厢、戏台、前殿、后殿等部分,后殿已毁,其余基本上保持原状。
前殿是庙的主体建筑,三间面七步架硬山顶宫殿式结构,殿柱全用石料,殿口四柱浮雕盘龙,间以云彩,造型生动,布局妥帖。所有梁栋、斗拱均有雕刻或藻绘,藻绘内容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神话等。
永丰桥 永丰桥在城郊汛桥乡,俗称汛桥。为蔡潮捐金所建。
桥大拱1孔,弧长19.80米,宽3.85米,全部以长方形块石建筑。两旁均有石栏7块,望柱8根,柱头雕刻半毁,有狮子、莲花等。莲花又有仰、覆、含苞等状,惜半数已被凿毁,栏板纹饰不一,南边中心栏板所刻如双狮、麒麟等物,桥栏两端有云状抱鼓石,中刻卷草纹。中心栏板外壁各刻“永丰桥”3字。
此桥规模虽不大,但除装饰部分有所损坏外,保存尚属完整,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四、石刻、造像
秦鸣雷墓前石刻 秦鸣雷墓在大田牌前村凤凰山麓。墓西北向,已毁,但规模可见。墓前仅存石马一对及谕祭碑一块,石马高2米,长2.1米,造型俊伟,雕刻精美,是临海县现存明代石雕中之精品。
王士琦墓前石刻 位于城西张家渡王庄山。墓于1956年4月14日被掘。墓前石牌坊于1982年8月毁于暴风。现尚存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华表各一对,浑穆庄重,各具体态。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布墓前石刻 位于双港象坎东村东北500米处的马鞍山麓。北向背山临水,风景优美。墓表毁,尚存石人、石马各一对。
水洋佛号石柱 位于涌泉水洋村殿头山冈。方形,通高3.37米,边宽0.275X0.25米。下有方平面石础,顶作塔式帽状。柱周刻佛号,如“南无释迦牟尼世尊”、“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等,字迹已严重风化。据题记,柱初立于元泰定元年(1324),至顺四年(1333)徙此。
大岭石窟造像 位于城西大岭头,面积约20平方米。窟内原有造像5尊,高6米以上,现仅存高4米菩萨像,头部残损四分之一,躯体外表亦毁。其旁壁龛内尚存小佛像(俗称“八仙公公”)一躯,高2.45米,宽1.60米。岩壁上所刻除额书“大功德主”及秃坚董阿结衔题名外,余皆漫漶莫辨。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潭头石窟造像 位于涌泉清潭头村西石佛堂后。像共大小二躯,大者为释迦牟尼,通高3.50米,身宽1.06米,趺坐于莲花座上。造型丰满,螺髻高悬,大耳下垂,色相庄严。外部施彩,已剥落,足部及莲花座已毁。小者浮雕岩背,趺坐椅状石座之中,身首以榫卯相接(以颈为榫,身躯凿卯),面部粗拙。通高1.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