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其形式有始创于北宋的“黄沙狮子”,有清中叶的“城关词调”、“杜西、上盘花鼓”,“大田、桐峙道情”、“大石车灯”、“双港秧歌戏”、“桃渚莲花、抬阁、逃公逃婆、扫尺”、“城关细吹亭、彩灯焰火”、“小芝木刻浮雕鼓亭”、“大田剪纸板龙”。民国期间有民间戏曲“黄沙乱弹”。解放后,乡乡涌出农村剧团。
1952年,全县有188个(5000余人)农村剧团,创作剧本392个,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发挥其特有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后以剧团为其支柱,农村俱乐部崛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文艺皆被斥为“四旧”,代之而起的是“革命样板戏”、“语录歌”。1978年后,民间文艺重获新生。80年代初,全县有103个农村剧团,演出传统戏。1985年,城乡电视、录像放映剧增,民间文艺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一、车灯龙灯
车灯 起源于清朝。内容取《三国》关云长送皇嫂一节。表演者7人:居中为关公,骑竹架纸马,马保前导;左右“车灯娘”(男扮)坐布彩车,后各有一“车夫”推车。夜间,车架上悬彩灯,场地四角竖大灯笼,锣鼓声中关公骑马出场,走八字,四门,对串,马保翻筋斗,车夫呐喊,颇具声势。鼓停起唱。活动限于年节和迎会。
大石乃“车灯之乡”,30年代为全盛时期,有车灯4班活动于山区及天台。岭下且有“怡情社”。1937年百步建立“梁氏车灯班”,该社车灯班于1953年赴省参加省民间文艺汇演,获二等奖。1958年录入本县《民间音乐集成》。
龙灯 遍于城乡。有布制、纸糊两种,有“红、白、青各色龙”,沿海地区还加大鹏鸟追龙。“大田板龙”独具风格,十几段龙身贴有禽兽花卉、人物等剪纸,选壮汉各举一段。每年自春节始,特盛于元宵佳节。1984年元宵,仅大田、东塍等地就有板龙16条,最长33段,最短18段。1985年两次进城闹元宵。
二、戏曲说唱
黄沙乱弹 由本地词曲结合徽戏(今婺剧)衍变而成,其主要曲牌有男工、女工、和平、七字等。主要剧目《三请樊梨花》、《薛刚反唐》、《杨家将》、《白蛇传》、《徐策跑城》、《对珠环》、《绣花球》、《双龙大会》为看家戏。解放后失传。
词调 清光绪年间,临海宋叔兰等十数人,承词调的特点,糅合临海的风格,编成剧本,形成有浓郁地方风采之坐唱艺术——临海词调。
词调有30种曲牌,优美、清雅、抒情,以箫笛三弦伴奏,均系男子演唱。解放前为地主士绅所用,向清雅发展,常作喜庆寿宴助兴、佳节聚唱。《大庆寿》十二曲是典型曲目。1938年词调社团在县大礼堂公演《白兔记》、《断桥相会》、《疯僧扫秦》、《逼休》、《马荣送亲》等剧。1964年,城关镇工交业余词调剧团创作演出《红管家》、《窑火回春》等现代剧。1978年,整理编印了《临海词调》传统曲牌1集29曲。1985年录入《临海民间音乐集成》。
花鼓 源于安徽凤阳花鼓。初仅两人表演,一执小鼓、鼓剪,一提碟形小鼓,唱江南小调,载歌载舞。后由上盘艺人创作改革,有《寄生草》、《姑娘看灯记》、《小妹妹送情郎》等10余种曲调,填以爱情、喜庆、幽默讽刺内容,由花鼓公(武生打扮)、花鼓婆(男扮女装)歌舞,伴以鼓板、二胡、笛子、三弦、木鱼、碰钟等乐器。解放前,逢年节庙会,随队伍边游边表演。解放后,填上新内容,配合政治运动宣传。1956年上盘剧团参加宁波地区汇演获头等奖,同年上省汇演获奖。1959年《观灯》参加温州地区及省汇演,再次名扬省城。1985年录入《临海民间音乐集成》。
道情 道情乃临海民间盛行的曲艺,曲目繁多,唱词有三字、五字、十字,道白皆方言。解放前,以曲艺人抱竹筒(长约四尺、一端蒙皮),手执竹板,独自演唱居多。解放后,以唱《金满闹台州》为最。1962年至1980年,临海道情先后5次上省汇演,其中1973年道情对唱《宝宝放鸭》两次上省。
莲花 又名莲花落。以竹棒镂空作铜钱串,边唱边摆。执道情筒领唱者称莲花头,其余分拿莲花索(即铜钱串)、酒盅及碟,击节和唱。有莲花调(“十二月花名”、“山茶花”)。春节、庙会时结队游行。解放后,桐峙岙坑和沿海一带曾建莲花表演队,配合政治宣传。后皆成为业余剧团中的表演艺术形式。
秧歌戏 亦称黄沙花鼓戏,实是接“打花鼓”后演出的“小戏”。有《石子碰窗》、《双看相》、《小寡妇粜米》等。唱“看相调”、“小滩簧”、“鲜花调”、“采花调”、“孟姜女调”等民间小曲。2人表演,不受场地限制。最早打花鼓唱秧歌的是双港乡下洋岙村,清朝就有活动。民国时下游、下游孙、下张王、店前、上峰、塘头珠等地都有秧歌班成立。以年初一至二月二活动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