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历史上著名学校

发布日期:2019-06-20 10: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台州中学

位于城内北山路前身为三台书院于清同治三年(1864)创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太守徐承礼改为三台中学堂命府经历方荣阳为监督(校长)聘进士金文田等为教员并增拨经费光绪三十三年改称官立台州府中学堂扩充校舍改良学科粗具新式学堂规模民国元年(1912)改为浙江省立第六学堂,又扩建校舍,开辟校园,构筑雨天操场,规模日趋宏大。16年2月,浙江省政府委派戴邦定(中共党员)任校长。23年度第一学期,浙江省11所省立中学毕业会考,六中的成绩第一。26年,定名浙江省立台州中学。至解放20来年间,其校址曾迁过葭芷、海门、仙居、张家渡等地。

1949年8月,把设在仙居的台州师范、设在临海的临海师范和私立建成中海门的圣心中学并入规模扩大力量充实1953年定为省重点中学始改革教育。1956年改名为临海第一中学。1962年,再次定为省重点中学,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1978年,第三次定为省重点中学。1980年,列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复名台州中学。解放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展,至1985年,已有教学大楼2幢,平房教室3座,共计面积2046平方米;实验大楼1幢,面积2000平方米;图书大楼1幢,面积1300平方米,并有校办电表厂。

自1912年至1985年,共计高中部毕业生6620名,初中部毕业生11794名。自1977年至1985年,考入大专院校的高中毕业生计787人,大学毕业后选送到国外(法国、美国、瑞典、日本)留学的计15人。1980年升入浙江大学的12人中,毕业后9人考取了研究生。历届毕业生中有不少后来成为知名人士,如生物学家朱洗生理学家冯德培文学家许杰作家柔石中央委员王观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迪生铁道兵顾问张崇文中央组织部长尉健行以及革命志士杨哲商、林炯、秦龙等。有不少知名的学者、文化人曾来校执教,如文学家朱自清、许钦文,画家陶元庆,历史学家李平心等。校园中,朱自清当年住过的楼房,以其名命为“佩弦楼”,将朱自清描述过的紫藤定为校花。

二、回浦学校

位于城关鲤山路2号。前身为临海私立高等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秋项士元卓荦等创办初设址府学署翌年改称私立回浦高等小学校以临海古县名“回浦”名之。此后以陆翰文为主办。13年添办初中部,邵西镐为首任中学部主任抗战时期学校迁至双港区在店前等四村分散设置28年添办高中部(朱洗为高中部首任主任)成为一所兼有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一贯制的学校,统称私立回浦学校。29年迁回城内原址。31年在大田上沙设分校。1956年改为公立,易名临海第二中学,小学部单独建制。1961年迁现址。1985年复名回浦中学解放前学校领导机构是董事会陆翰文一直担任董事长董事中有朱洗、冯德培等。1949年临海解放后,改组董事会,成立校务委员会。1964年建立中共回浦中学支部。

回浦中学办学自有特色。校规严明,校风良好。学校创办不久,就谱写了校制订了校训校歌号“及时为学兼修养浩气薄云端乘槎直向广寒游摘得北辰还”。校训四字信(实践不欺)爱(乐群知本)勤(有恒耐苦)勇(知耻敢为)学校选聘师资着眼于历届校友中之优秀者不论资历高低只讲实学肯干招考新生亦求智操兼优从师生的来源上保证优良的校风代代相传。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如学生礼节26款、惩戒委员会简章、教室规膳厅规则请假规则等学校规定男女学生一律须穿蓝白粗纱土布缝制的校服男生一律不得蓄留西发还规定师生同桌用膳学生毕业前师生欢聚互勉等等。民国4年,会稽道视学评讲该校“管教训练具见精神,成绩风纪优美整肃,允为一邑之冠”。解放以后,良好的回浦校风仍为临海百姓所称道。

该校重视体育,健儿辈出。董事长陆翰文抱着强身救国的宏愿,悉心领导体育工作开展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场地狭窄把天井过道也利用起来作为活动场所,还在孔庙大成殿内开辟了两个简易的室内篮球场。活动器具缺少,发动学生自制自购,还拆下孔庙的石碑、匾额制成乒乓球台20余张。苦心经营,成效卓著。在民国24年、26年举行的省四届、五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回浦中学运动员创造了3项新纪录。其中初中男子1500米、初中女子跳高两项纪录一直保持到解放。在民国37年省六届中学生运动会中,回浦队获初中田径总分第一名回浦队在省四届中学运动会上获初中组男篮冠军省五届中学生运动会前夕《东南日报曾撰文称“回浦队运动员精神饱满行装朴素……该队想要保持上届的篮球冠军荣誉沧海桑田难以逆料。”比赛结果蝉联初中组男篮冠军。

解放以来,特别是迁校鲤山路以后,校园占地100亩,体育活动条件逐步改善。现已设有300米跑道田径场、室内篮排球场、露天游泳池等。1975年,全国第三届运动会授予该校“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的称号。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中,校女子篮球队5次在省级比赛中获第一名。1985年校少年男子足球队获省级比赛第一名。解放以后,为省体育专业队输送了25名运动员,其中3人后来获得“国家运动健将”称号。

该校为国育才,成绩斐然。民国26年省教育厅派专员视察该校,赞扬教职“努力不懈甚为难得”,“学生成绩亦属优良”。1958年因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被评为临海县模范中学。学校创办73年来,培养了高中、初中、小学毕业生计1.9万多名历届毕业生中不少人的声誉甚高其中现居美国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约30人。在国内的知名人士,除朱洗、冯德培外,还有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上海宝山钢铁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金心中国南海石油勘探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金庆焕广东省地质局高级工程师沿海开放城市技术顾问吴章圣山东大学晶体研究所所长教授蒋民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春园等。

该校还历来重视图书馆和校刊工作。校图书馆创办于民国13年,至1985年藏书约6万册校友朱洗于19341935年两次惠赠自己的生物学著作校友陈良于1947年惠赠珍贵文献《四库备要》一部。校刊《回浦杂志》于1917年创刊,1920《回浦潮》,几经停办复刊办到解放前夕作家徐懋庸生物学家朱洗革命烈士林炯都《回浦潮上发表过文章解放以后先后办《二中青年》、《浦秀》等刊物。

三、琳山学校

坐落在双港店前村琳山西麓。民国21年(1932),朱洗留学法国归来,在故乡店前创办小学。27年,增办农校,同时开设初中,农校、初中、小学三位一体,定名临海私立琳山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52年由政府接办,改名为临海农校。1954年并入黄岩农校和宁波农校。1958年在原址建立琳山农业专科学校。1959年改办琳山农业技术学校。1960年改名临海农业技术学校,迁址临海城关山宫(在琳山设分校次年撤)1965年在原址建立琳山林业特产学校1970年停办,1984年重新建立琳山农业技术学校。

琳山农校始创朱洗即在校歌中提出“且工且读心手并劳为宗旨年朱洗校长率全校师生开垦琳山,经10年努力,开辟出10多个植物园,计50多种有桃杨梅枇杷葡萄柿等果树1300多棵乌桕等实用植物1100多棵油桐毛竹各一片此外还种植了番薯蔬菜瓜类水稻等作物以及牡丹山茶广玉兰紫薇桂花芍药等花卉同时师生们在琳山上下建造了课堂、图书馆、标本室、宿舍,计60多间,又辟养鸡场1把一个岩洞改造成温室琳山的开发既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基地师生经常在植物园里嫁接果木培育良种采集标本观察花木也解决了学生的部分生活费用。许多同学后来成了农业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

该校以改造社会为己任30年代的双港迷信落后乡风不淳朱洗办学借开通民知扫除文盲在朱洗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大举破除迷信捣毁偶除庙宇宣传科学并从外地请来医师开设简易医院主讲卫生课还派出学生实习当学徒。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革除陋俗,倡导文明。

学校开创前期应朱洗校长之邀先后有10多名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如许天虹、陆蠡等。教师们生活节俭,衣着简朴,往往草鞋赤足,教学严谨负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如胡荣政老师人称楷模叶贤甫老师为抢救溺水学生而献身学校在琳山之巅“贤甫亭以纪念一些青年教师向往进步投身革命。1948年,该校成了中共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

1984年,新造教学楼1幢,面积960平方米。设有果蔬、花卉专业和饲养专业。1985年有4个班级,260多名学生,29名教职工。是年,朱洗生前工作的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特向该校赠送一批科学实验仪器。

四、哲商小学

以辛亥革命烈士杨哲商之名名校,位于城内北固山下。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复会会员杨镇毅、屈映光、周琮、杨哲商等自经费创办台州耀梓体育学堂发展革命力量后来学堂因故停办杨哲商赴上海参加光复活动于宣统三年(1911)初冬因造炸弹牺牲为了纪念烈士民国元年(1912)屈映光等于耀梓学堂旧址建“杨社”,翌年“哲商小学”。

解放后兴建教学楼3幢并礼堂宿舍等1971年改名为人民小学1978列为地县重点小学规模益加扩大现有校舍4750平方米校园占地约1万平方米。1985年有20个班级、4个学前班,学生共1325人,教职员工60人。学添置了电子计算机电影放映机自动幻灯等各种教学设备仪器辟有图书馆、阅览室,有图书1.3万多册,杂志100多种。

教学上,历来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81年10月,少先队大队部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红花集体”。同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该校与好书交朋友活动1979年至1985年学校集体个人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种荣誉17次。1980年至1985年,毕业学生升学率年均在91%以上。在县历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上竞赛成绩均列前茅先后为省足球篮球乒乓球体操等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3名。现已初步建成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经常进行教研活动有10余篇教研文章登载在省县一级教育刊物上并开“减轻负担发展智能”、“学前班语言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等教育专题实验。

1985年3月哲商小学复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叔亮为之书写校牌并题词“继承烈士遗志,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四化”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