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军事机构及驻军

发布日期:2019-06-14 14: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自汉元鼎五年(前112年)迄晋,为东部东尉地,尉治曾两设章安,兵额无考。晋州郡不置兵。隋开皇十一年(591),于大固山设临海镇,置正、副将各一兵千人唐初行府兵制属越州道大历时(766—779)大州千人小州八百,县无专设机构。

入宋,州县兵并驻,有禁兵、厢兵、禁厢兵。雄节军第六指挥营489人,驻天庆观前;威果第六十指挥营366人,驻米仓前;崇节第三十一指挥营383人,驻靖越门内;牢城指挥营218人,屯米仓前;壮城指挥营100人,驻崇和门外东湖。巡检领寨兵400人,分驻管界、亭场、吴都三寨戍海疆。将校有指挥使、都头、节级、虞候等职。

元于路治西三十步设万户府,县设千户所。临海属上路上县,有兵七千以至大二年(1309)增设台州海道巡防千户所至正十五年(1355)升为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员额无考。

明洪武五年(1372)改万户府称台州卫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操军无考。运军2891名,屯军2079名。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机构在卫治西南廿五步(即今五所巷)水军千户所在卫治东南四十步。每所各设正副千户五员。

洪武二十年始置海门卫指挥使司,操军无考,屯军683名。总辖五千户所及健跳、新河、桃渚三千户所,共正副千户38员。县境内前所千户所(今前所)有旗军196名,桃渚所驻旗军411名、弓兵100名。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为加强备倭设驻海门卫分守台严参将1员主备倭事。下设三把总,官兵杂役共1623人;水兵1支,大小战船113只,民兵790名,军兵215名。

清顺治三年(1646)设协守台州副总镇(台协营),辖兵3营1600名驻府城。十三年增水兵750名,又调金华改协兵300名。十五年,改设总镇,台协移黄岩康熙八年(1669)台镇调驻宁海台协回驻府城十年裁宁海镇标左营官兵1008名归台协营台协营编制设副将三营守备都司佥书总、把总等官38员,马步战守兵2073名。常驻府城官6员、兵485名。其余分防吴都、小雄寨、三石、梅岙、桃渚寨、关头寨各汛。

同治七年(1868)台守刘墩将台协右营都司守备移驻黄岩变易营制设副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35员,马步战守兵1004名;变更部署,驻府城官5员,兵432名。驻邑境有桃渚、花桥、前所、鲤浦、小雄、山石、泗新亭旧城桐岩岭两头门马头山三江口拗岭各汛光绪二十三年(1897)裁去员额三成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裁去四成宣统二年(1910)全部裁撤,改编为陆师巡防队第七营。另有军装局(在校士馆后,专管三营军械弹药)演武场(即大教场在县治东南靖越门外交礼桥左侧)三营公所等机构

练军光绪六年(1880)为防俄在士兵中选精壮另设练军九年海标台协两练军合为一营。十二年改为西旗协标兵300名,称右旗。十九年办倭防添270名称左旗分哨有马头山汛领大小巡船7只驻防前所露天联珠炮台宣统二年(1910)改编为陆师巡防队第七营。

防军:平时司内地治安,有防务则移驻海门。光绪八年(1882)始设,迭有更变光绪三十二年称驻台巡防队统领改为督带按省编制分六队队设管带、队长、排长、队勇共300名,六队计1800名。宣统元年(1909)九月改队为营督带为统领称右路陆师巡防队一至六营共勇267名二年七月裁台协练军右旗编第七营,共勇1869名。

海门镇:清初称海门卫汛,有黄标右营游击、中营守备、左营把总各1员,兵300名,领大巡船二,哨船一,辖牛头颈、家子汛二炮台及栅浦、三山、烽堠、界牌头四台。同治年间为海门镇,员额屡变。光绪元年,设官29员、兵1427总兵官驻海门卫另在凤尾牛头颈东矶田岙大域白岱门牛头门各汛设分防官兵。并建有演武厅、阅兵行台、军装局、营房。镇标辖内外洋洋有黄礁门深门三山老鼠屿川礁娘娘宫麂青山等七汛外洋有大陈山、凤尾山、东箕山、西箕山等四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