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护 维修

发布日期:2019-05-09 14:4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1981年建市后,对戚继光祠、常乐寺、清修寺、毓龙宫古涵洞、唐婺源令陈英夫墓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维修。自1984年开始对戚继光祠进行维修,至1987年1月第一期维修结束,定名“戚继光纪念馆”并开馆陈列,至1988年第二期维修工程结束,国家共拨款25万元。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塔 为纪念我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胜利,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1月在市区枫山兴建。塔高18米,基座6面,青石砌筑,上为混凝土塔身。基座三面雕塑陆海空军三立像。

戚继光祠 位于市区东山西南麓戚继光路100号。原为海门城隍庙暨戚继光祠。始建于明初,晚清时重建,总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照壁、河桥、前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戏台歇山顶四石柱、池桥、看楼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大殿五开间歇山顶及东西偏殿各三间。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洞新石器时代遗存 位于市区外沙。遗址处有三洞,各距70余米,50年代发现,出土的新石器送交省博物馆。

海门卫城东门 位于市区东门岭,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初为防倭建海门卫城,卫城以砖石砌筑,至民国时大部被拆。东门(又名晏清门)上因建有五圣庙而保存。现存段长28米,底宽11.6米,上宽10.2米,门洞拱形完整。上五圣庙为三开间木构歇山顶,建于晚清。

清修寺 位于市区枫山顶,曾为东晋高僧怀玉道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建寺。高宗南渡时曾游此,御笔题:“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楹联。今寺为清代重建,尚存山门及大殿。

常乐寺 位于杨司乡合旗村。宋嘉祜元年(1056)建寺,原名崇福寺,历经重建,现存之山门、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系清代建筑。

万春亭戏台 位于兆桥乡钗洋村,建于清代,系钗洋堂李氏家庙内戏台,后庙毁仅存戏台及石狮。

太和山塔 位于市区太和山,始建于明初,今塔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六面七级砖塔,高18.5米,第一层塔身条石砌筑,每面宽2.6米,上以砖石做出斗拱出檐,二层起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已毁,上半部风化严重。

牛头颈塔 位于市区牛头颈山,始建于明初,清同治时重建。今塔为六面七级砖塔,高10.3米。第一层条石砌筑,每面宽1.35米,上建腰檐,以上为砖砌,每面筑拱券或壶门龛不等,龛内蜊灰塑天王力士像。二层以上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顶刹已毁。

小圆山塔 位于前所镇小圆山,建于清代,为七级六面砖塔,高15.8米,第一层塔身条石砌筑,每面宽1.7米。二层起以砖砌出檐,外罩蜊灰,每面建龛,三层每面塑一大字,递升至顶部,塔身严重风化。

章安桥 位于章安镇,旧称赤栏桥,志载晋章安令成公绥曾登此桥望江作云赋,今桥系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为拱券式三洞石桥,长30.6米,宽4.9米,高10米,左右各望柱10,柱头、栏板均有雕饰;两端踏跺各8级。

蔡桥 位于章安镇蔡桥村,又名弘济桥。始建于宋端平间。现桥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为一孔拱券式石桥,两端铺石级,左右望柱各12,柱头栏板均有雕饰。桥东有亭,内立乾隆时建桥碑记。

缺图蔡桥

毓龙宫古涵洞 位于兆桥乡祝昌村龙潭岙。始建于宋,涵洞块石砌筑,拱券顶,高2.5米,宽2米,总长70余米。入口两间,承上流两山谷流水,至洞中合而为一,呈丫字形,流入溪河。毓龙宫即建于涵洞之上。

收回海门轮埠碑记 民国时屈映光撰文。文17行,行43字,叙海门轮埠晚清为法国天主教士侵夺,民国初,当地官绅集资建振市公司,经斗争交涉,收回轮埠。碑系青石质,高1.88米,宽0.77米。

大陈岛屏风山地堡及地牢 位于大陈镇下大陈岛屏风山。系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所建,曾关押过不少大陈居民。现保存完好。

庆善寺铜钟 原置黄岩庆善寺,铸于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6000斤,通体铭文,叙铸钟始末及捐助人姓氏钱数。明初建海门卫城,拆黄岩城石料,共此钟移海门,置于城隍庙钟楼,曾为戚继光抗倭作报警钟。1962年移市区枫山半山亭内。

文物保护点

古遗址

花园新石器时代遗存 位于梓林乡花园村西南0.5公里张岙岭脚。70年代初发现,出土的器物有石镰、陶纺轮及石凿等。

官坟山新石器时代遗存 位于杨司乡谢杨村官坟山。1989年冬出土石镰1把、残石刀2把。该遗存前数年亦有新石器出土,已佚。

章安汉代古遗址 位于章安镇。章安(回浦)西汉建县,辖今整个浙南,遗址即原县治故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时有汉晋至南朝文物出土。

沙王唐代遗址 位于界牌乡沙王村范围东西约0.3公里。南北约3公里,主要分布在路椒公路界牌至洪家一段。时有唐宋时代的陶瓷器、沉船、古钱币等物出土。

太和山东汉古窑址 位于市区太和山北麓马脚蹄岙里,1989年发现,为陶瓷混烧窑。出土窑具有三足支钉、双足高低、喇叭形等,还有钵、壶、罐、缶等陶瓷器残片。

隋摄静寺遗址 位于梓林乡陈宅村与李宅村之间。摄静寺为章安大师出家处,并为章安讲经灵迹所在。寺已圮,今尚存南朝石造像、宋代石佛像,以及一些宋时碑刻,明清两朝碑刻。章安大师系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之一,被尊为天台宗五祖。

金鳖山宋高宗行在遗址 位于章安镇华景村金鳌山。山旧在椒北岸江边,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南渡中进入台州湾,行在驻跸祥符寺十六日,众多大臣追随到此,旧时有高宗御座,历代文人到此感怀赋诗,著名的有文天祥、于演、齐召南等。为台州著名名胜。

古墓群

太平山古墓群 位于前所至杨司间太平山北麓。分布范围长2公里,大部分已破坏,尚有部分半塌陷墓在取土处露头,均为汉至南朝砖室墓。

合旗古墓群 位于杨司乡合旗村,上塘后门山脚至谢张、谢杨均有分布。自合旗至谢杨沿山脚有十余座,分布较散,均已掘毁,尚残存有钱纹、羽毛纹、波浪纹墓砖。谢张岭头墓葬密集,部分完整。均为东汉至南朝砖室墓。

竹岙古墓群 位于杨司乡古桥村北岙,分布范围约500平方米,约30余座,部分完整,有刀形、长方形两种,墓砖纹饰多样,有五铢钱出土。均为东汉至南朝砖室墓。

凤凰山古墓群 位于市区凤凰山东麓。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1973年发掘过1座,刀形砖室墓,纪年为西晋建兴四年(316),出土有青瓷器壶碗等。由于历年采土,破坏较为严重,现已无露头古墓。

镘头山古墓 位于市人民医院内镘头山,范围约200平方米。1973年发掘过1座,刀形砖室墓,纪年为西晋太康五年(284)。出土有青瓷器盘口壶、两系罐等。

东岙金古墓群 位于黄礁乡横村东岙金。分布范围约500平方米,古墓葬甚多,大都已毁,现尚存2座,为1974年发现,出土有铁剑、铜钱、两系罐等。墓制单式券顶,刀形,有纪年砖,为东晋“永和”。

山兵古墓群 位于梓林乡山兵村山嘴头,分布范围较散,沿山脚小路至花园,均有散乱羽毛纹墓砖。山嘴头有晋代砖室墓3座,有钱纹、羽毛纹、鱼纹墓砖。

花园古墓 位于梓林乡花园村。1990年发现,为穹窿顶大墓,壁上有龛,已被盗,为晋代砖室墓。

唐婺源令陈英夫墓 位于灵济乡档港桥村将军殿。唐元和年间,婺源令陈英夫奉王维香火经黄岩,于永安江遏风覆舟,遇救上岸,即其地建庙,并寄籍,死葬于此。

古建筑

景星堂 位于市区白云山,建于晚清,为近代高僧谛闲法师出家处。现尚存有四合院式山门,大殿及东西厢房等建筑。

崇梵寺 位于前所镇前所村,旧名普光塔院,隋时智者大师曾于此建放生池,并造阿育王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寺,历经修葺,60年代拆毁,现尚存偏屋5间。

栅浦堂 位于栅浦镇北街底。晚清建筑系关帝庙。旧时逢周仓诞日庙会,规模为台郡六邑之冠。现存建筑有看楼、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戏台歇山顶四石柱、正殿七开间歇山顶及耳室、厢房等。

集圣庙 位于葭沚镇东街。晚清建筑,现尚存大殿及后殿台基、大殿五开间歇山顶。庙内旧藏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图,民国25年(1936)曾参加浙江省文献博览会,今已佚。

葭沚文昌阁 位于葭沚镇南街。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现建筑基本完整。

桑叶殿 位于界牌乡政府北500米。晚清建筑,四合院式乡村小庙,依次为山门、戏台、正殿、偏殿,规格均很小,处田野之中。

横泾堂 位于白云山西南麓,又名福庆寺,清代建筑,现存山门、戏台、前殿、后大殿等建筑。

王维庙 位于灵济乡挡港桥村,又名将军殿,清代建筑,现尚存山门、大殿、两厢楼房。

章安叶家祠堂 位于章安镇回浦村。清代四合院式古建筑,门厅内接戏台,前两石柱间有两石狮,大厅梁架结构及雕饰均尚保存。

伏波庙 位于西山乡花径村。又名花豁堂,清代建筑,现存戏台及大殿,两厢已残缺不全。

东山文昌阁 位于东山乡东山头村。旧名东山书院,清同治改东瓯书院,现存文昌阁、部分学舍及前园东西之图书府、翰墨林月门及一些花坛、水池等。

灵康寺 位于洪家乡陶家洋村。晚清建筑,现存山门、戏台、河桥、中殿、后殿及东西两厢。中殿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

下管宫戏台 位于下陈乡明星村,建于清代,为一乡村小庙,殿宇已陈旧不堪,然戏台尚存。

余善寺 位于石柱乡裕广堂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又名裕广堂。咸丰四年(1854)沿海遭飓风海啸,死五六万人,自三荡以下,庐舍无存,该寺恰在三荡,为附近纪年最早之建筑。

杨家民居 位于沙北乡后徐杨家。晚清杨子韶住宅,总占地面积6930平方米,前后四进,左右两厢外另建明堂,全建筑共一百余间,各以甬道副阶门廊沟通。

林氏贞节坊 位于章安镇。建于清雍正年间,四式柱石坊。

日升堂 位于黄礁乡东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现大殿题记为道光口年,堂门朝西,戏台在南,大殿两山墙嵌有清嘉庆、同治石碑各一块。

梵音寺 位于章安镇双洋村。寺共三进,大殿有石佛四躯,清乾隆年间所雕,现建筑为晚清所建。

鲍浦庙(诸葛庙) 位于洪家镇灵香店村。庙为四合院式建筑,奉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宋时朱熹建黄岩六闸,其中鲍浦闸即在庙前。

曹娥庙戏台 位于下陈镇水陡村。曹娥庙即水陡门宫,戏台为迁建,四石柱,重檐歇山顶,石柱有晚清所刻楹联:“振古事犹新,黄娟辞工碑在口;阳春欲罢,紫箫响彻月当头”。

后洋王戏台 位于洪家镇后洋王村。为太保殿戏台,四石柱歇山顶,石柱上刻清兆桥举人王特篆书楹联;“旧恨千秋,当日伶官伤手足,新词一阕,今朝优孟整衣冠”。

通衙庙戏台 位于白云办事处星星村。庙为四合院式。庙门朝东,门外即山东踟廊。戏台四石柱歇山顶,形制较好。

关帝庙大殿 位于海门街道办事处南门。大殿为五开间歇山顶,清光绪年间海门镇总兵杨岐珍建,大殿桁上均写有捐建人衔名。杨岐珍,安徽寿州人,海门镇总兵,升任福建水师提督,抗法名将。

王从鼎跃龙坊 位于洪家镇上洋桥古宅村公路北田中。白石质,存四柱及枋、额,部分构件尚在村内,阑额雕饰精美,系明成化年间为山西按察使佥事王从鼎建。王从鼎(1451~1506),古宅人。成化举人,由济南府同知超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于山西营建土堡编集村民为北方边疆防御线,为保卫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从鼎敕命坊 供于洪家镇上洋桥古宅村。白石质尚存二石柱及阑额。清光绪《黄岩县志》载:“敕命坊,在古宅小穿祠,明正德中为佥事王从鼎建。”

明威将军姚公神道坊 位于海门办事处马鞍山长岙里。白石质,四石柱,建于明代。坊正面刻;“封授明威将军姚公神道”正书大字,背面篆书“江山拱秀”4字,并饰花鸟纹,柱头蹲狮,下部已埋入流土中。

涌福桥(包括东岳宫) 位于下陈镇横塘村,横跨于三才泾、十字泾上。白石砌筑,左右望柱栏板,雕饰精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桥西东岳宫,三开间有楼,楼前戏台,典型乡村街边小庙。

镇灵庙戏台 位于东山镇下北山村。歇山顶四石柱,古雅简朴,柱上刻捐建人姓氏。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戏台为清中期建。

摩崖碑刻

印山摩崖 位于市区印山,有明代摩崖石刻3处。其中最大一块高130厘米,宽97厘米,大字正书四行:“平山壁迹,宛如金印,南国虎臣,名扬不隐”,末一行署:“大明□□年□月”。另两块严重风化。

重修承天寺碑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洪若皋篆额,何纺度书丹。文叙寺建于宋,高宗南渡时赐额。清顺治十八年(1661)僧良□至此寺,历三十余年,置僧田,授徒建业诸事。碑系白石质,高184厘米,宽70厘米,厚.9厘米,原置外沙观音洞,现置承天寺。

净居院寺僧檀越涉讼碑 在章安镇蔡桥村。清乾隆十五年(1750)立。文叙杨司杨姓与净居院寺僧涉讼事由,并述及清代禁赌法令等。

杨岐珍去思碑 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太平陈廷廉撰,林襄臣书。文叙抗法名将杨岐珍在台功绩。

杨岐珍去思碑 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黄岩王撰,牟育书。现残存为碑上大半部,碑文24行,行残存45字,内容为表扬德政,并志纪念之意。

戚继光纪念碑 1946年,洪家乡坦头杨士宜等发起建戚公亭,亭内立碑。文叙戚继光台州抗倭功绩并表缅怀之意。

平安宫双石狮 在沙北乡新堂村平安宫山门前。白石质,高1.50米,长1米,宽0.55米,基座高0.5米,体形较瘦长。

重要史迹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 1956年1月,为纪念解放一江山岛牺牲的烈士,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枫山修建烈士陵园。内有战斗纪念塔、烈士墓道牌楼、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战斗陈列馆、纪念亭等建筑。

汪精卫夫妇跪像 抗日战争时期,海门各界人民出于对汪精卫夫妇的汉奸卖国罪行深恶痛绝,刻二跪像于市中心,供过往行人唾骂,并立有《汪逆夫妇跪像志》碑以述缘起。1941年,海门沦陷时,被日寇打碎后推入深井。1987年挖出。重行修补,陈列于戚继光纪念馆。

三山青铜矛出土处 位于三山村。1980年12月,乡民挖水渠时发现青铜矛一件,长28.5厘米,宽4.7厘米,系东周越国青铜器。

溪坑岸古钱害藏 位于兆桥乡祝昌村虎头山脚。1986年2月出土两汉钱,共133.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