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战乱频仍。隋唐以降,郡县治所转移,人口迁徙大,环境不安定,造成境内文化上相对落后。
清末民初,海上交通发展,与外交往增加,各种剧种、各地艺人竞演于椒江舞台,无声电影、报刊杂志、美术摄影、体育等现代文化逐渐兴起。椒江舞台、民众教育馆、印山俱乐部,以及各种戏院、书场等陆续建立。抗战爆发后,海上遭敌封锁,继之日寇两次入侵破坏惨重,造成文化一蹶不振。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大不如前。
建国以后,政府着手文化设施建设。剧院、电影院相继建成;成立直属区文化馆,着手开展各项文化工作。1956~1979年,因受体制制约等原因,海门区文化发展迟缓。建市后,文化建设明显加快,近年来相继建成椒江电影院、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市青少年宫、大陈岛青少年宫、文化馆、电视接收塔、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一批文化设施,改建、修葺了海门电影院、椒江影剧院、戚继光纪念馆等原有文化建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创作出一批好作品,涌现了一批有作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