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历史悠久,县境内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镰等新石器出土,知原始社会晚期,距今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自三国吴大帝时置县,至今县名未改。隋、唐以降,为台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境域归属,考旧志与台州沿革密切相关,说法互有异同,取其信而有征者,简述于下。
夏、商、西周,为瓯地,为扬州之域。
春秋,为越国瓯地。
战国,约在公元前306年(一说为公元前333年),越被楚灭,临海属楚,为瓯越自治区域。
秦,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仍为瓯越地,属闽中郡。
汉初,为闽越地。惠帝三年(前192),立摇为东海王,属东海国(东瓯国)地。建元六年(前135)为东越地。元封元年(前110)十月,东越国灭。元封二年,原东越国民内迁,其地置回浦乡,属鄞县、隶会稽郡。
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东瓯地回浦乡建回浦县,治回浦(今章安),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汉章帝章和元年(87)七月,回浦县改名为章安县。
三国吴大帝时,析章安地置临海县,属会稽郡。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永宁、松阳、罗阳、罗江7县。隶扬州。
晋太康元年(280),析临海北部置宁海县。
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4县置永嘉郡,至此,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宁海、始丰4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均并人临海县,属处州。十一年(591)置临海镇于大固山,移县于镇。十二年处州改称括州。炀帝大业初年,处州改称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将杜伏威平李子通,原临海郡地置台州,治临海,隋代的临海县分设临海、章安、始丰、宁海、乐安5县。八年,始丰、乐安、章安(宁海于七年并入章安)并入临海。太宗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地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置永宁(今黄岩)。武后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置宁海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台州改称临海郡。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临海郡为台州。僖宗光启三年(887)设德化军。
五代,台州属吴越国,军、州、县名仍旧,县属之。
宋属台州,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为台州路,置总管府,治临海,县属之。
明太祖时改台州路为台州府,治临海,县属之。
清沿袭明制,府治临海。康熙七年(1668)置宁绍台道,治临海。至二十四年(1685)道治移宁波。
民国元年,废府、州、厅制,存道,县属会稽道。16年(1927)废道,县直属省。21年6月置台州为第六行政督察区,驻临海。9月改为第五行政督察特区。22年改为第四特区,驻海门。24年改台州为临海区,驻临海。25年再改台州为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临海,26年移驻海门,29年,回驻临海。同年7月,撤南田县,划临海东北部山场、小雄、浬浦、沿江等乡镇和宁海一部分置三门县。30年,督察区又驻海门。31年,驻临海。37年5月,再改台州为第六行政督察区,驻地临海,县属之。
1949年5月29日临海解放,建立临海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员公署。1954年6月,台州专署撤销,县属宁波专署。1957年7月13日,复置台州专署,驻临海。1958年10月4日,台州专署复撤,三门县分别并入临海、象山两县。12月县属温州专署。1961年7月3日,双港区划仙居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署,驻临海,县属之,并分置三门县。1963年6月14日,双港区划回临海。1980年7月,前所公社划归海门特区(后改椒江市)。1982年1月,沿海公社划归椒江市。1984年12月19日,章安、黄礁、梓林、杨司4个乡(镇)及大汾乡
的横田、横蒋、五四、七年4个行政村划归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设临海市。
附一:沿革表
朝代 | 公元 | 属隶 | 说 明 |
夏 | 前21世纪—前 16世纪 | 越 瓯 地 | 《吴越春秋》:“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号无馀。”《尚书·禹贡》: “淮海惟扬州。”《山海经》:“瓯居海中”,郭璞注:“今临海、永 宁县地。”《舆地广记》:“温、台、处皆东瓯地。”其地为越民族 所居。 |
商 | 前16世纪一前 11世纪 | 《朝南商书》:“正东沤深。”王应麟补注:“沤深即瓯也。”《尔 雅·释地》:“江南曰扬州。” | |
周 | 前11世纪一前 771年 | 《王会解》:“东越瓯人”,王应麟作“瓯人”,注在越。《周礼·夏 官职方氏》: “东南曰扬州。”在西周前,临海当是瓯地,属越, 为扬州之域。 | |
春 秋 | 前770一前476 年 | 越地 州废 | 《元和郡县志》、《十道志》皆言:“台州春秋时为越地,三代时设 州,春秋以后,政在诸侯,州遂废。” |
战 国 | 前475一前221 年 | 东越 地 属楚 | 《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 江北,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 上。”《正义》:“今台州临海县是也。”越约公元前306年被楚所 灭,朝服于楚。临海属楚国。 |
秦 | 前221一前207 年 | 闽 中 郡 | 《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 践之后,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赤城 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同。 |
汉 | 前206—220年 | 回浦 (章安) 县地 属会 稽郡 | 西汉初,曾为闽越、荆国、吴地,至汉昭帝始元二年,以回浦乡 置回浦县。《太平御览》以东瓯地为回浦县。《台州府志》回浦即 东瓯地,实兼台、温、处三府。《太平御览》引《吴地记》:“东 瓯内徙之后,遗人渐出。”始元二年,以其地为回浦。《后汉书· 徐登传》注:“章安本名回浦,光武改为章安。” |
三 国 吴 | 222—265年 | 临 海 郡 | 《太平寰宇记》:“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三国吴 志·孙亮传》:“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寰宇记》引《吴地记》: “少帝时置临海郡,县属。”如此,县置于大帝时,郡置于少帝 时,初仍属会稽郡。《赤城志》以为建临海郡,初治临海。寻徙 治章安。洪氏考《晋书·地理志》:“临海郡吴置,统县八,章安 第一,临海第二。”《续汉书·郡国志》:“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 也。”《赤城志》无据。 |
晋 | 265—1420年 | 临海郡 | 《浙江通志》:临海属临海郡。嘉定《赤城志》:“西晋太康元年 (280),析临海之北,置宁海县。” |
南 朝 | 420—589年 | 临海郡 | 《赤城志》、康熙《台州府志》:孝建时并入章安,至隋开皇时复 为临海县。又《太平寰宇记》、《赤城志》:梁改临海郡为赤城郡。 清洪颐煊考《梁书》伏曼容、蔡樽、王筠、萧洽、刘潜、傅昭各 传,都称临海太守,未提赤城郡。民国《台州府志》、《临海县 志》从洪说,宋、齐、梁、陈仍称临海县,属临海郡。 |
续表
朝代 | 公元 | 属隶 | 说 明 |
隋 | 581—618年 | 处州 括州 永嘉 | 《隋书·地理志》:“平陈郡废。”《元和郡县志》:“废为临海县。” 《赤城志》:“开皇十一年(591)置临海镇于大固山,移其县于 镇。”民国《台州府志》、《临海县志》:是时郡各县并人临海。故 以郡治临海始此。 |
唐 | 618—907年 | 台州 | 《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分临海,置章安、始丰、乐 安、宁海四县。八年各县并入临海。太宗贞观八年(634)、高宗 上元二年(675)、武后永昌元年(689)复先后析置始丰、永宁、 乐安、宁海等县。初属海州,武德五年改海州为台州。 |
五代 吴越 | 907—960年 | 台州 | 《十国春秋》: “吴越台州领县五,临海、黄岩、台兴、永安、 宁海。” |
宋 | 960—1279年 | 台州 | 《宋史·地理志》:“台州五县,临海、黄岩、宁海、天台、仙居。” |
元 | 1271—1368年 | 台州路 |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1276)置安抚使。十四年改台州 路总管府,领县四、州一:临海、仙居、宁海、天台县及黄岩州。 |
明 | 1368—1644年 | 台州府 | 《明一统志》:取台州路改为府。是时临海县属台州府。 |
清 | 1644—1911年 | 台州府 | 《大清一统志》:明初改台州府,属浙江布政司,清因之,领县 六。临海县仍属台州府。 |
民 国 | 1912—1949年 | 会稽道 | 浙江省档案馆《浙江省行政区划变化情况道制沿革简介》:“本省 于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设钱塘、会 稽、金华、瓯海四道,钱塘二十县,会稽二十县,金华十九县, 瓯海十六县。”临海县属会稽道。 |
浙江省 |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地方行政实行省、县二级制。临海县 直属省。 | ||
台州 行政 督察区 | 《行政督察区制沿革》:本省行政督察区制始于民国21年 (1932),延续到民国38年(1949)5月结束。全省分若干区,屡 有变化。台州曾先后列为第六、第五、第四、第七、第六区。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1949一 | 台州 专署 | 1949年6月,成立浙江省台州专员公署。 |
宁波 专署 | 1954年5月26日,浙江省府办11911号文件,请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批准,撤销台州专员公署,原辖临海、天台、三门三县划 宁波专署管辖。 | ||
台州 专署 | 1957年7月13日,浙江省委决定,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专署建 制,成立台州专区。辖临海、宁海、天台、三门、仙居、温岭、 黄岩七县。驻临海。 | ||
温州 专署 | 1958年10月4日,浙省委841号文件《关于调整县级行政区划的 决定》撤销三门县,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归并于象山、临海两县。 12月撤销台州专署,临海、仙居、黄岩、温岭划归温州专署。 | ||
台州 专署 | 1962年6月5日,浙人字329号文件《关于恢复台州舟山两个专 员公署的通知》。恢复台州专员公署,辖临海、黄岩、天台、仙 居、温岭、三门、玉环七县,驻临海。 | ||
台州 专署 | 1986年3月20日,浙政【86】11号文件,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海 县设临海市。 |
附二:临海县治考略
立县固当有治,然临海县治在隋前皆不详。
嘉定《赤城志》:“隋开皇十一年,置临海镇于大固山,移其县于镇。”清嘉庆间,洪蒙煊作《临海县治考》,认为建县后,县治即在大固山。陈后主至德元年,郡治迁始丰,隋开皇十一年从始丰移回。按洪氏系指郡治之迁。同时《东湖志》有“湖东故城之址”,清末宋经畲得山宫晋咸和元年砖,民国间陈懋森即以此为古城根,故有山宫为古县址之说。今按解放以来,临城内外,基建挖土、打井,都没有发现隋前遗物和遗迹,而靠近白云山麓,六朝墓葬时有发现,恐宋、陈等人误认墓砖为城砖。
1985年秋,城南姜家岙村张灵勇于村前水田中发现大量青瓷,随后市、地文物工作者郑文斌、金祖明多次调查,经省文物考古专家朱伯谦、汪济英等复查鉴定,确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遗址。位当峰山和大岭山麓,离今县城南2.5公
里,背山面野,东有灵江,南有义城港,系原始河谷地带。遗物散布明显,东西约长4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达15至30厘米。出土青瓷主要是碗、钵、盘、罐、壶、杯等生活用品,釉色淡青明快,滋润光泽,胎质细腻坚实,其风格特征,与本县溪口乡六朝窑相类。还有商、周、秦、汉印纹硬陶比比可见。足证此遗址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主要内涵恰与置大固镇时代吻合,根据遗址地形、面积和历史文物颇合县治条件。六朝战乱频繁,设治多从军事上考虑。因大固山为屏障,灵江相扼大固镇形势当较姜家岙为胜,正走向统一的隋代,乃从军事上考虑选址。就目前考古材料表明,姜家岙遗址应是临海三国至南北朝的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