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编 对外经济贸易

发布日期:2019-04-29 14:3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三国吴时,椒北章安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出海要冲。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中日船舶往来渐增。禧宗乾符四年(877),日商多沿椒江取道章安入内地,收购香药等物外运。五代十国时,与日本、朝鲜贸易渐盛。宋代,外贸出口商品以丝绸、青瓷器为主,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直至大食(阿拉伯半岛)。宋室南渡后,章安设有市舶务,专管番货、海船、征粮、贸易。元代,称海门港为严屿,与闽海各埠转口贸易渐趋频繁。元末,方国珍起义军据台州路时,多次从章安港出发遣使与高丽通好。明洪武十九年(1386),实行“海禁”,对外偷运销往日本、朝鲜等国的货物有瓷器、古文钱、字画等20余种。清初,严“海禁”,对外贸易衰落。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后,外贸重新繁荣。翌年,在海门设浙海关家子(葭)口。鸦片战争后,“洋货”源源输入海门港,外贸进出口逆差日益扩大。本世纪30年代,对外贸易曾一度繁荣,1937年出口量达21.675万吨。抗日战争爆发后,海运受阻,又两次遭日军入侵破坏,出口贸易陷于停顿;而“洋货”则由“洋行”中转输入,未曾中断。战后至解放前夕,航运有过短时期的恢复,而出口贸易仍陷于低谷。

海门解放后,港口很快恢复。50年代初,美国对我国实行海上禁运,外贸一度受阻。1953年,新辟苏联、东欧市场,麻帽和绣衣为主要出口商品。1957年,外贸出口收购额麻帽为948万元,绣衣为261万元。1980年,麻帽外贸出口收购值为7940万元,绣衣为6119万元。1966年,以玻璃器皿为主的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为130万元,1980年为542万元,比1966年增加3倍多。

1983年,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外贸港。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批淮椒江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海门港正式对外轮开放,与此同时,各涉外查验机构相继设立。1981年至1987年,市外贸系统调拨出口商品收购总值累计为9320万元。1987年,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单独建制。1990年,外贸商品收购总值达2.2亿元,超过建市以来前7年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