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岸渔场 为水深40米以下海域,梅童鱼、狗母鱼、刀鲚、黄鲫等河口性小型鱼类和鲳、鳓、海鳗、带鱼、石斑鱼等经济鱼类及毛虾、鹰爪虾、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梭子蟹、乌贼、海蜇等甲壳软体动物资源丰富,宜于定置张网和小型渔船流动作业。70年代后,因捕捞密度过强,经济鱼类资源渐趋枯竭,虾类数量倍增。今为张网作业主要场所。
近海渔场 为水深40~80米海域,主要资源有带鱼、鲳鱼、鳓鱼、海鳗、乌贼、虾、蟹及大、小黄鱼等,为对网、拖网、流网作业主要场所。
外海渔场 为水深80~200米海域,鲐、鲹、马面鲀、鳀鱼等上层鱼类及带鱼、黄姑鱼、叫姑鱼、白姑鱼、金线鱼、枪乌贼等资源丰富,为大型渔船主要作业场所。80年代后期渔轮大量发展,捕捞密度过强,资源衰竭,今向韩国济州岛附近海域或四位数海区等远洋渔场发展。
大陈渔场 位于椒江市东南,东至公海,西傍大陆,南及披山,北达渔山,属我国东海大陆架组成部分,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如按东至水深200米大陆架边缘计,面积则约10000平方公里,因以大陈岛为中心,故名。海域全年平均气温15.6℃~17.1℃,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潮汐流速2~3节,属规则半日潮。渔场东侧为高盐水系,透明度为2~3米;西侧属低盐水系,透明度为0.2~1.3米,海水年平均含盐度28.5%。磷、硅含量分别为2000~3000毫克/立方米和30~40毫克/立方米,近海浮游生物含量达250~300毫克/立方米。海底坡降平缓,以粉沙质软泥和土质软泥为主,饵料丰富,为多种习性鱼类栖息的优良场所,主要资源有棘首梅童、狗母鱼、黄姑鱼、石斑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鳓鱼、带鱼及乌贼、虾类等,为浙江省第二大渔场。1955年大陈等沿海岛屿解放后,为江、浙、闽、沪等省市共同开发,渔汛高峰期来此作业的各种渔船达5000余艘,渔民逾10万人,年捕捞量约20万吨。后因酷渔滥捕,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渐呈枯竭,今大、小黄鱼,鳓鱼及乌贼等经济鱼类品种已不能成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