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工 业

发布日期:2019-04-26 09: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秦汉前,境内已有原始船舶修造业。汉代今椒江两岸有陶瓷窑数处。六朝时食品、丝织及中药加工等业发达。唐肃宗时新亭监为全国十大盐监之一。南宋时,章安有官酤酒库、醋库造卖生酒。明代历经“迁海”及“倭乱”,各业备受摧残。清初“迁界”后百业凋敝。清季制药、食品及纺织业有所发展。民国6年(1917)黄崇威创恒利电气公司,为台州有近代工业之始。20年代,绣衣、麻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崛起。抗战前期工业一度衰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海门港的封锁渐懈,海门遂为浙江主要造船基地。37年初海门有工业企业47家。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物价一日数涨,厂商难以为继,工业奄奄一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属海门区人民政府致力恢复经济,组织失业工人生产自救。1949年末,海门有小厂坊59家、从业人员0.15万人,产值40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4.2%,轻重工业比例为7.3l。1955年,台州沿海岛屿解放,工业生产始有发展。1957年始有工业用电,是年工业企业发展至76家,其中国营工业19家、集体工业55家,职工增至0.48万人,产值1821万元,比1952年增1.63倍,年均递增21.32%,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增至37.3%。60年代初期,因备战需要,骨干企业内迁黄岩山区,其中有16家国营工厂事后落户黄岩县城关,工业发展势头趋缓。1962年工业产值2264万元,比1957年增24.33%,年均仅递增4.45%。“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厂大部停产。1966~1970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减缓至3.80%。1970年后台州化肥厂、椒江造船厂等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社队工业亦悄然兴起,工业生产有所发展,1971~1975年工业发展速度回升至15.6%。1980年实现工业产值1898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7%,轻重工业比例为31。椒江建市后,加大工业投入,1981~1982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5443万元,为1949~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总和1.11倍。1985年政区扩大,工业企业增至302家,其中国营26家、集体271家、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5家,工业产值51217万元,比1980年增1.7倍,年均递增21.96%,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增至82.6%,轻重工业比例约为11,初步形成具有电力、机械、五金加工、电器、电子通讯器件、仪表量具、医药、化工、橡胶、塑料、建材、纺织及食品、工艺品加工等30余个行业和生产1200余种产品能力的工业格局。1986年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工业企业经营责任制及企业领导干部奖惩办法,对企业实行职工工资奖金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等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企业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横向联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科技产品,产值与利税同步增长,产值利税率由1986年的14%提高至1987年的15%。1988年始,国家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紧缩银根,市场转疲,生产滑坡,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利税率由1988年的13.7%滑至1990年的9.9%。1990年末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365家、职工2.91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8927万元,全部工业总产值202717万元(当年价),比1988年增30.7%,年均增长14.32%,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升至92.7%,轻重工业比例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