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章安镇

发布日期:2019-04-25 10: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章安镇位于椒江北岸,离市区53公里,1990年行政区域为11平方公里,人口18134人,辖7个行政村。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052平方公里。

依山濒海,地势险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兼有农、渔、航海之利。

秦在章安设置鄞县回浦乡,因浦河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西汉昭帝二年(前85)改置回浦县。东汉章和元年(87)改称章安县,章安之名从此始。三国东吴少帝孙亮太平二年(257)置临海郡于章安,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郡并县改临海郡为临海县,十一年临海县治从章安迁往今临海城关的大固山镇。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章安县,八年将章安并入临海县。1949年解放后属海门直属区,19503月与涌泉、前所等一起划归临海县,1961年改为章安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章安乡,1984年划归椒江市改为章安镇。

历史上章安曾是东南重镇,辖地有浙南、闽北约4万平方公里,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自隋唐迁郡,废县改镇之后,章安郡地位逐渐衰落。南宋高宗曾驻跸章安金鳌山,后在章安设市舶务专司对外贸易。明初筑海门卫城,海门港口兴起,章安更为衰落。民国时期,镇内仅一条古街称东直街与西直街,总称章安街。居民少部分经商,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济萧条。

建国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重新发展,制订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新建的东西向主干道景浦街宽20,长1460;新建、改建南北向的次干道有东头街、新堂街、金鳌街、水门街、环河东街、环河西街、双街、长丰街和沿江公路,形成“四横八纵”111街的建成区,总长10公里的道路网,桥梁10座,下水道3公里,路灯97盏,防洪堤26公里。新建自来水厂1座,铺设自来水管65公里,日供水1000吨,饮用人口9000余人。园林绿地08公顷,绿化覆盖率72%,有清洁员两名,清扫主要街道05万平方米。

有中学3所,小学2所,各村均有1所村校,均新建了教学楼,儿童入学率已达99%。有卫生院3所,各行政村设有保健室(站)。

城镇房屋总面积19491113万平方米,19601252万平方米,19701526刀平方米,19802071万平方米,19871989年按照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拆旧建新,成片开发,新建住宅4层楼100多间,3层楼200多间,2层楼300多间,共58万平方米,1990年房屋总面积38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35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0平方米,居民住房得到根本改善。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海门邮局在章安设邮政代办所今改章安支局,已有电话装机用户单位108台,私人住宅电话218台。

有过境的沿江公路,班车、客车与杜下桥、临海、涌泉、溪口、大田、前所等城镇相通。码头1座,渡轮1艘常日往返于椒江市区。镇内有数十辆人力三轮车方便旅客。

章安镇历史上城市繁华,湖山入胜,北有章安湖,南有金鳌山,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特产姜干,曾为贡品。六朝时就有可资“优游”的章安名胜,前人留下许多古建筑、文物古迹和遗址。

建于晋代的赤栏桥,据《临海县志》记载:“桥上有亭,东西有楼,两旁木栏,朱赤颜色,故名赤栏桥”。俗称大桥头,章安桥。今存的章安桥系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全长34,宽45,系三孔拱型石阶桥,栏板间饰以各种花卉,柱头饰莲花,狮、猴、纹饰基本完好。

建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的蔡桥系蔡兴龙所建,故名。今桥系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为一孔拱券式石桥,两端石级,左右望柱各12,柱头栏板均有雕饰,桥东有亭,内立建桥碑记。改名弘济桥。

建于北宋嘉祜元年(1056)的常乐寺,清重建,尚存山门、大殿、后殿及两厢房。今重修,经市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为市佛教协会的驻地。已修缮一新,并修筑常乐公路,为浏览胜地。

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法号灌顶(561632)出家处隋摄静寺遗址在章安梓林山兵陈宅村。

南宋高宗驻跸金鳌山祥符寺遗址,在镇南金鳌山。

有镇北四十步章安湖遗址。

回浦村内建于道光年间的叶家祠堂古建筑,结构保存完整,有大厅、门厅、戏台、画梁雕栋等,现已修饰如新。有章安古郡的古街,衙门、戏台、民居尚存完好,原格局依然存在,已列入椒江市风景园林规划,定为章安古郡历史遗迹保护游览区。

镇辖区内原古桥乡、梓林乡均有街道,为附近村民集市贸易之所。

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兴起,有镇办、村办、联办、股份制和私营企业100多家,生产绣衣服装、麻帽花边、羽毛加工、包装纸箱、建材、仪表五金等产品。全镇有60%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行业。199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624万元,年产粮食2万吨,柑橘8700吨,油料343吨,生猪10600头,蔬菜种植1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