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横贯全境,将辖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境内有主千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公里,其中市级河21条,长170.11公里;乡级河61条,长189.13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道大都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以椒南诸河而论,大凡南北流者称河,系历代筑塘取土成渠;而东西流者称浦,皆衔接经河,组成交叉河网。诸河为农业灌溉排泄之脉络,亦为运输进出之通道。
椒江
一名台州河,又称海门江,居浙江第三大河。其名最早见南宋文天祥《椒江夜潮》诗,含义无考。椒江上游称永安溪,源出仙居县天堂尖山,自西向北流经缙云县章源等乡,复入仙居境。曲折东流,至临海市更楼乡,汇北支流始丰溪,称灵江。折而东南流,逶迤至三江口,复汇南支流水宁江,江面骤然开阔,始浩荡入境,经牛头颈而东注台州湾。干流全长197.7公里,流域总面积6290平方公里。
椒江河口段自三江口至牛头颈11.7公里,河道顺直,腹宽口窄,江面平均宽1580米,最宽处2000米;出口有两山夹峙,为江流最窄之处,宽913米,在口内形成一个巨大的纳潮库容。潮型属不正规半日潮,潮区界可远溯至上游永安溪毛良店附近;潮流界位临海市三江村,两者相距3.5公里,洪水时下移。当出现特大洪水时,淡水舌可伸至头门岛、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一线。据测定,椒江年平均流量每秒122立方米,平均涨潮量每秒8739立方米,最大17000立方米,流速0.78米/秒;平均落潮量每秒6420立方米,流速0.68米/秒,落潮流至牛头颈因狭管效应,流速最大2米/秒。1960年前,年平均径流量67亿立方米,今减至52亿立方米。水潮比值为0.024。
椒江上游流域面积大,流量季节变化明显,下游径、潮流组合复杂,故港池宽畅而河槽冲淤不定,造床作用强烈。存在游动性江心沙洲,将椒江又分成南北两槽。自三江口起,深弘线贴近南岸,至三山断面跳向北岸,至海门港区又回归在南岸。据测定,椒江口内一般水深5~7米,局部水深7~12米,以前所镇“中山”东南侧最深,有14米;椒江口外有拦门沙,水深2~3米,局部水深1~2米。建国后在上游相继修筑水库,来水被截,淤积日甚。
椒南水系
属金清水系北部,连接黄岩、温岭河道。金清水系以金清港为干流,有南北二源,皆出太湖山。太湖闸未建前,北源由黄岩境太湖山北麓东流经西溪,出院桥太湖闸注入山水泾,至路桥注入南官河,折南至温岭牧屿与南流汇合,南源出温岭境太湖山东南麓,为金清港主流,至牧屿合北流后,经麻车桥、新河、金清闸至西门港口入东海,全长50.7公里,流域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本市境流域面积192.8平方公里,位鲍浦以北各河及东官河经栅浦闸、葭沚闸注入椒江,或经岩头闸注入台州湾。有一级河道15条、二级河道49条,正常水位高程3.8~4米。
东官河 连接西江、金清水系的主干河道,开凿于五代时期。河自黄岩小南门起,经上辇乡王门岙,于上北山流入境内,至西山汇头金注入水宁河。全长13.7公里。境内长3.8公里(旧时汇头金至路桥南官河段均统称东官河)。明末清初,因南官河淤塞,黄岩至路桥的船只一度经东官河而过。清同治九年(1870)正月,东官河自柔桥至兆桥坝凡40里段,皆浚宽3丈、深1丈4尺。民国24年(1935)黄岩县河塘闸坝修管处招标疏浚汇头金至十字泾9144.5米河段,其中浚深并加阔白鹤殿至古宅河段,浚成河面宽13.5米,深度与底宽均为3.5米规模。民国31年2月,黄岩盐场公署出资疏浚瓦河头至汇头金4152米河段,浚成河道面宽12米,底宽3米,深3.5米。长潭水库建成后,改造东官河为灌区配套工程,于1963年11月开浚黄岩小南门至汇头金13.7公里河段。此后未曾再浚,河床渐淤,过水能力降至每秒3立方米。
永宁河 北起栅浦,经东山、兆桥两乡,至灵济乡上林接南官河。主要河段旧称东官河,现改称永宁河,河道长13公里。北段为著名之栅浦,开凿于明代中叶,自此,东、南官河之水皆可由栅浦注入椒江,当时为水路捷道,并取代三江口蛟龙浦的地位。清咸丰九年(1859)疏浚北段河道。1963年疏浚汇头金至牛河湾段河道。
葭沚泾 位三才泾与永宁河间,南自洪家场浦始,穿过高闸浦、海门河等,经葭沚闸注入椒江。长11.29公里。宋时已形成“葭沚浦泾”,明清开凿支河,延伸至施姑桥连接官河。民国32年(1943),为恢复内河航运,海门航政处策动地方疏浚葭沚泾7191米河段,征集灵济、洪家、东山、沙北等乡民工,修成河面宽13.5米。1979年冬,疏浚洪家上游段河道5.5公里,使河口宽度达16米。该河从东山乡岘头里至葭沚镇3.2公里迂回曲折,河窄底浅。1981年冬实施裁弯取直和疏浚拓宽,取直河道400米,修成之断面标准与上游相同,使蓄水量增加5万立方米。
三才泾 即洪府塘河,明正德初(约1506~1511)凿。北起海门河,南通金清港,至温岭县陡门闸,纵贯椒黄平原,全长22.74公里。境内河段长13.12公里,自解放南路公路桥至长浦河下陈双桥。该河为内河大航道,称“新椒线”,系温岭新河通海门之主要河道。民国25年(1936)3月,成立三才泾疏浚临时委员会,疏浚工程于26年2月10日完工,修成河面宽14米,底宽和河深均为3.5米。建市后,三才泾因年久失浚,河床普遍淤深1~1.5米,多处河岸崩坍,遂于1986年12月1日组织民工疏浚,计疏浚河道11.64公里,砌筑挡土墙和加固河岸4公里。
徐山泾 长10公里。西起黄岩坝头闸,自兆桥乡入境,东接永宁河,境内河段长2.15公里。1963年11月至翌年2月,组织民工疏浚。1992年测量河段,境内河床淤积量较少,而黄岩坝头闸下段则淤深1米,于是年进行疏挖。
海门河 长5.53公里,连接永宁河与三才泾,为椒南水系最北的一条纬河。1963年冬,海门区组织疏浚东段河道。1964年为了将长潭水引入该河,开凿栅浦天打岩,辟山112米,海门河由此西延至后新屋。1986年为适应城市建设规划,市政府着手海门河市区段的改道整治工程。原凤凰山东侧河段填筑为解放南路,另开凿凤凰新河1193米,新河从中山西路南折,沿凤凰山西、南侧过解放南路,连接三才泾,河岸全部砌石护坡。
高闸浦 西起永宁河,经界牌,贯通三才泾和诸塘河,东端与九条河相接,为境内纬向主干河流之一,全长13.5公里(其中,永宁河与葭沚泾闸河段又称尚澄泾,葭沚泾与三才泾间河段又称界牌泾,三才泾以东河段称高闸浦)。河道年久失浚,每当夏收夏种时节,遇干旱则下游之八条河、九条河断水。1990年市政府发动洪家、葭沚、海门、椒江农场等6万民工实施疏扩工程,投入劳力30万工,分三段实施:(1)永宁河至三才泾5.1公里河段以拓宽加深为主;(2)三才泾至七条河间河段以疏深为主;(3)七条河以东开挖13公里新河,使之与九条河相接。为改善高闸浦上游段排涝条件,是年又将界牌公路涵洞改建公路桥,收水流畅泄之效。
洪家场浦 西自洪家镇后高桥,引东官河水东流,注入八条河。全长12.05公里,为境内排灌和航运主河道。该浦在洪家镇的1公里河段穿越古沙岗,土质纯系黄沙。宣统三年(1911)曾征工疏浚,但随浚随淤,故该处河道约比各处浅四五寸。民国24年(1935)成立洪家场浦办事处临时委员会,招标疏浚民田段河道(即东官河至四府塘河段)5146米,改建桥梁6座。31年征集沙北、双河乡民工疏浚灶田段4183米河道(即四府塘河至三条河段),挖土1.8万立方米,按每挖土一立方米,给食米5合、工款0.3元计酬。1972年,组织沿河民工全线疏浚洪家场浦。此后,因洪家轮窑厂至车前王1276米河段严重崩坍,河床淤涨,1985年又对该河段疏浚加深,并砌石护岸。
鲍浦 从灵济乡上林入境,引水东流经下陈、石柱,注入八条河。境内长12.3公里。该浦原为径自入海的自然河道,宋淳熙十年(1183)在入海口建闸以御海潮(今灵济闸头方),自康熙十六年(1677)后,随着海涂不断围垦,河道经人工开凿渐向东伸延。民国26年(1937)测定鲍浦,淤塞严重,自茅林至石柱殿段河面宽仅12米;自石柱殿至三塘河段则仅存不通水之小河道。是年招标疏浚上段8104米河道(从河西虹桥至下陈四府桥),至27年7月而毕,并改建桥梁9座。其下段2253米河道于31年开浚,在鲍龙乡石柱殿设征工处。建国以来,曾于1973年全线疏浚鲍浦,自后未见大浚,河床逐渐淤深1米,河岸多处崩坍,尤当夏收夏种期间,两岸常无水灌溉。1991年市政府组织洪家、三甲区和椒江农场民工疏浚全河,改建桥梁5座。
长浦 自黄岩县石曲唐桥始,东流至八条河,全长13.95公里,其中三才泾至八条河段长7.4公里,部分为椒江、黄岩两市县之界河。民国26年(1937)疏浚唐桥至下管小桥头河段。31年11月征工疏浚下管小桥头至三条河河段。1963年11月组织疏浚长浦10公里河段(从石曲至三条河),但疏浚未达到设计要求,遂于1972年12月重浚永宁河至双桥的6公里河段,至1973年2月完成。1979年12月又动工疏浚双桥至八条河7.95公里河段,改建桥梁17座。
一条河 旧称老塘河,北起岩头,南至金清,境内长13.38公里。民国32年(1943)成立老塘河征工办事处,征集鲍龙、启明、灵山、沙南、沙北、山海、镇鲍、双河等八乡民众9830人,动工疏浚。1984年为从一条河提水灌溉外沙1500亩农田,疏浚该河北段700米。
二条河 自岩头至金清,境内长10.72公里,为主要经河之一。民国34年(1945)曾计划疏浚该河,因经费无着而未果。至36年申请工赈粮米,方得大浚,征集沿河之山海、鲍龙、镇鲍、同正、金清、沙南、灵山、同仁等八乡镇民工,实施工赈浚河。1986年12月,椒江市组织石柱、甲北、三甲等乡镇民工疏浚三甲区段河道7.93公里,修建桥梁8座。
三条河 由岩头至金清,为沿海水利排灌和航运主要河道,境内长10.55公里。民国初,该河或断或续,深浅阔狭均不一致。民国28年(1939)黄岩县三塘河临时委员会组织招标疏浚,30年又招标疏浚该河鲍浦仓和沙南、沙北仓各段河道。
五条河 自岩头闸至金清,境内长9.03公里。1985年冬动工疏浚三甲河段7761米。
七条河 自岩头闸至金清五洞闸,全长21.26公里(境内长10.57公里),为沿海农田排涝干河。1951年4月开凿,至8月全线通水。随着海涂的开发,原河道过水能力已不适应排灌需要,1963年疏浚鲍浦口至青龙浦口4.48公里河段,1976年疏浚鲍浦口至五洞闸段12.7公里河段,1982年又疏浚椒江农场至五洞闸20公里河段。
八条河 自岩头至金清,境内长11.27公里,1959年凿成。自后30余年未见疏浚,河底淤深至高程3米。1992年市政府发动三甲、下陈两镇84个村的3万民工疏浚河道,疏深河床1.5~2.0米,拆建桥梁7座。
九条河 自岩头至沙北乡,南端与高闸浦相接,长4公里,1969年始凿。1985年山东乡疏浚所辖河段2740米,加深河床1.5米。1989年三甲区组织民工开凿九条河沙北乡段河道1335米。
江城河 为市区河流,旧名海门河。自解放南路公路桥至大埠头,全长2500米,今大埠头尾段河道已填塞。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凿海门新河5华里,河自三才泾起,经下洋郑,绕沙门,止新道头,使该河成为本地近代史上的商贸黄金线。江城河的治理向为市政难题之一。据民国20年(1931)浙江《建设月刊》称:海门市河非常狭小,水色混浊,其色如墨,每至夏季则臭气熏天。是年曾一度由海门商会筹办浚河。至37年,江城河又渐淤塞,“如遇数日不雨,河水干涸,舟楫难以通行,致客货运输时感不便”。当时由海门区署申请得工赈面粉20吨,于是年举办浚河工程,因春水泛涨而中止,仅挖土5161立方米。建国后,市区工业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污染日趋严重。据1985年调查表明:沿河4.79万居民和50家工厂企业每日向河中排放生活污水2279吨,工业污水9705吨。位于五号半码头的钩月桥排水涵洞被污物堵塞三分之一。1987年市政府根据市政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治理方案,包括兴建江城河闸、砌石护岸等项目。
椒北水系
原名“百里大河”,或称龙溪水系,是椒北平原内河的总称。流域总面积287平方公里,境内有98平方公里,河道大部由人工开凿而成。主源龙溪水,源出临海市桐峙山新屋,东流到龙南乡的龙王堂后南折,经溪口水库,始流入本境。在梓林乡山门分成三支:一支南流到章安镇,至回浦闸注入椒江;一支西流,横贯黄礁乡,出黄礁闸、柏家王闸注入椒江;另一支东流,经章安、杨司等地入临海境,其间,于华景闸、涛江闸、红旗闸、松浦闸、杜下浦闸及达岛闸(按:后三闸属临海)等出台州湾东注入海,全长百余华里。境内有一级河道6条,即椒北干渠和南、中、北三支渠,加上华景河和涛江河等,总长度29.45公里,河宽19~25米,深2.2~3.3米。二级河道12条,合计长度39.7公里。当河道水位处3.8米高程时,椒北诸河蓄水量435.49万立方米。
椒北干渠 为临海市牛头山水库的输水主渠道,自渠首至章安镇蔡桥段长27.16公里。干渠从黄礁乡道头金村大桥头入境,流经上洋、东埭、柏家徐,至章安镇蔡桥村,境内渠长7.85公里,系利用旧河道疏拓而成,为浙江省重点水利工程。1987年4月,市政府组织章安、前所等7乡镇的77村民工,于是年12月7日动工,历时10天完成土方工程,日出勤民工有3万余人。(1)开凿柏家王、蔡桥和上洋、东埭新河段2112米;(2)改建原溪口水库渠道5788米,裁弯取直6段;(3)全干渠按统一标准疏拓。竣工后经实测,从道头金至柏家王河段,河面由原14米拓宽至21.69米。以正常蓄水位高程3.75米计,境内干渠蓄水量9.68万立方米。
椒北支渠 干渠从境内蔡桥村华景河分北、中、南三支渠,总长16.56公里。当水位3.8米时,总蓄水量16.24万立方米。系利用原河道疏拓而成。1988年12月31日竣工,为椒江市重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
北渠自章安镇后洋郑北流,折东贯杨司,经古桥村至坑口,长4.4公里。原河道部分地段淤积严重,经疏拓后,河口宽16米,平均河深4米。
中渠自章安镇后洋郑东流,贯杨司乡,至岭家岙高唐村,长4.2公里,原名杨司中心河。旧河道口宽12米,深4米,全线疏拓工程包括对进口河段的裁弯取直,今河道断面为:上段河口宽14.5米,下段河口宽12米。
南渠自华景河分流而南,折东贯章安、前所、前岸等乡镇,至沿海乡山礁浦口,长7.96公里,经全线疏拓后,河口宽度15米,河深4米。
华景河 自后洋郑始,引水南流,出华景闸注入椒江。1955年开凿,长2公里(从后洋郑至华景闸段长1.4公里)。因数十年未浚,河床淤积严重。1988年疏浚拓宽1500米主河段,组织章安、梓林两乡镇民工实施,浚成河口宽度28米、河深4米。
涛江河 一名陶江浦,又作淘江。河自道感堂引水南流,出涛江闸注入椒江,长3.48公里。宋代在椒北置“杜渎盐汤”,老鼠屿以东概称“六浦之地”,依次为:淘江浦、礁下浦、松浦、涂下浦、三石浦、推船沟,诸河之开凿与古代盐业有关,故统称“杜渎场河”。1930年后未见疏浚,河道日渐淤涨,至建市时,下游宽12米,上游仅宽7米。1988年根据椒北渠道工程规划,对涛江河全线疏浚拓宽,包括裁弯取直170米。河道疏拓分上、下游两段,上游段自道感堂至棉花河,下游段自棉花河至涛江闸,河口皆宽18米。1989年冬,又疏拓涛江支河—棉花河,使支河口宽达14米。自此,涛江河排灌能力得以基本改善。
市级河道一览表
水 系 | 河道名称 | 起讫地点 | 长度(公里) | 平均 口宽(米) | 平均 河深(米) | 正常 水深(米) | 最小 水深(米) | 调蓄能力(万立方米) | 最大泄流量(立方米/秒) | 河底 高程(米) | |
起 | 讫 | ||||||||||
椒 南 水 系 | 东官河 | 上北山 | 汇头金 | 3.80 | 15.0 | 3.0 | 2.02 | 0.62 | 5.24 | 5.10 | 1.4 |
永宁河 | 栅浦 | 灵济上林 | 13.00 | 25.0 | 4.2 | 2.90 | 1.50 | 36.49 | 14.93 | 0.9 | |
葭沚泾 | 葭沚 | 灵 济 | 11.29 | 16.0 | 3.1 | 1.92 | 0.52 | 12.30 | 4.76 | 1.8 | |
三才泾 | 海门河 | 长浦河 | 13.12 | 18.0 | 4.0 | 2.40 | 1.00 | 25.10 | 7.35 | 1. 0 | |
徐山泾 | 塔下程 | 大板桥 | 2.15 | 20.0 | 3.5 | 2.92 | 1.52 | 4.60 | 12.46 | 1.0 | |
海门河 | 永宁河 | 三才泾 | 5.53 | 16.9 | 3.0 | 1.93 | 0.53 | 6.64 | 4.49 | 1.9 | |
高闸浦 | 永宁河 | 九条河 | 13.50 | 18.0 | 3.5 | 2.90 | 1.50 | 30.24 | 19.34 | 1.5 | |
洪家场浦 | 后高桥 | 八条河 | 12.05 | 20.0 | 3.5 | 2.25 | 0.85 | 28.44 | 8.10 | 1.1 | |
鲍 浦 | 灵济上林 | 八条河 | 12.30 | 20.0 | 3.5 | 2.60 | 1.20 | 25.80 | 18.34 | 1.2 | |
长 浦 | 三才泾 | 八条河 | 7.40 | 18.0 | 3.5 | 2.22 | 0.82 | 15.50 | 7.22 | 1.5 | |
一条河 | 岩 头 | 长 浦 | 13.38 | 22.0 | 3.3 | 2.60 | 1.20 | 34.50 | 10.80 | 1.5 | |
三条河 | 岩 头 | 长 浦 | 10.55 | 23.0 | 3.5 | 2.80 | l.40 | 27.13 | 13.90 | 1.3 | |
五条河 | 岩 头 | 长 浦 | 9. 03 | 18.0 | 2.4 | 2.02 | 0.62 | 17.52 | 6.40 | 1.6 | |
七条河 | 岩 头 | 长 浦 | 10.57 | 18.0 | 3.2 | 2.48 | 1.08 | 20.96 | 8.86 | 1.5 | |
九条河 | 岩 头 | 沙 北 | 4.00 | 17.0 | 2.4 | 1.90 | 0.50 | 4.86 | 5.30 | 1.9 | |
椒 北 水 系 | 椒北干渠 | 大桥头 | 后洋郑 | 7.90 | 22.0 | 4.0 | 3.00 | 2.30 | 9.68 | 17.80 | 1.0 |
椒北南渠 | 华景河 | 山礁浦口 | 7.96 | 15.0 | 4.0 | 2.10 | 1.40 | 7.80 | 5.20 | 1.9 | |
椒北中渠 | 后洋郑 | 高 唐 | 4.20 | 14.5 | 4.0 | 2.60 | 1.90 | 3.82 | 4.80 | 1.4 | |
椒北北渠 | 后洋郑 | 坑 口 | 4.40 | 16.0 | 4.0 | 2.80 | 2.10 | 4.62 | 7.80 | 1.2 | |
华景河 | 后洋郑 | 华景闸 | 1.50 | 28.0 | 4.0 | 2.40 | 1.70 | 2.83 | 24.50 | 1.6 | |
涛江河 | 道感堂 | 涛江闸 | 3.49 | 16.0 | 3.0 | 2.00 | 1.70 | 3.17 | 20.53 | 2.0 |
(缺41页椒江市水系分布图)
梓林西大河 纵贯梓林乡,有南、北二源,北源自临海溪口南流入境;南源为山兵溪,集雨面积9平方公里,长1.3公里,汇诸岙之水注入西大河。河自梓林陈李宅至章安湖屿,长3.93公里,南流汇入椒北干渠。原河道曲折,河口宽10~20米,兼之上游为多暴雨地带,每当山洪暴发,西大河沿岸积涝成灾。为改善梓林乡排涝条件,市政府将其列作1991年重点水利工程。组织前岸、杨司、章安等3乡镇民工3000余人,将河口拓宽至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