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部队(公安部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21军某部进驻楚门、坎门等沿海要地;次年4月8日,第八兵团25军某部驻防坎门,奉命解放沿海岛屿。1951年2月,105师315团驻防黄大岙、寨头(栈台)、坎门等地。次年1月,105师师部率315团和309团进驻洞头,公安50团(1951年5月10日由野战部队314团改编)由象山调驻坎门、鹿栖。1954年,公安50团移驻洞头,309团接防坎门、鹿山、洋屿等地。次年2月12日,309团进驻披山。此间,20军60师179团曾进驻鹿山、洋屿等地,后由南京军区37831部队某部接防。
边防部队
1951年设寨头海防派出所,1952年撤销。1953年3月和5月,坎门、楚门公安派出所改边防派出所,7月楚门边防所撤,建寨头边防派出所,隶温州专区盘石边防分局领导,县公安局指导。1959年改栈台武装派出所(习称“边防哨所”)。1962年,建坎门、龙湾(后改鲜叠)边防哨所。8月,成立县边防大队,隶台州武警支队,负责武装警戒边防,兼管渔船渔民及边境地区社会治安。1963年增设大麦屿、灵门(1964年改址水桶岙)边防哨所,并扩建机动排和通讯班。全队辖5所1个中队1个排。1966年6月撤销后,除大麦屿、栈台两哨所1967年5月改设武工队,归属玉环县人武部外,其余3所驻军编入6407部队92、93分队。92分队驻坎门,93分队驻温岭岙环。1969年5月,92分队同温岭石塘94分队调防。1971年撤离。1976年后,栈台、坎门、鲜叠、大麦屿、鸡山等边防派出所陆续重建。同时,1976年12月建西台灯塔哨所,由南京军区守备24团13连进驻值勤,1977年3月调离。1980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玉环县边防大队,属台州边防分局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次年2月,大麦屿边防工作站建立,由县边防大队代管,县公安局负责工作指导。1984年初,实行“三警”(边防、武装民警、消防)合一,边防大队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玉环县大队,1987年“三警”分职,恢复边防大队原称。
武装警察部队
1949年8月,县公安局设警察班,次年改公安队,1951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玉环县中队,1955年8月1日改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玉环县民警队,1962年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玉环县中队,隶县人民武装部,负责执行逮捕、押解和看守犯人。1975年复划归公安机关,后屡更名。1982年,称台州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玉环县中队。1987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省玉环县中队,由台州支队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县人民武装部
玉环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县团级军事机关。1951年4月成立,设专职部长、副部长各1,军事参谋、政工干事、文书等若干。后,各区亦置人武部,配专职人武干部。1954年10月改县兵役局,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同时,撤区人武部,改设区武装助理1名。县兵役局隶温州军分区,负责征兵、战时动员、管理教育预备役军人、民兵训练等工作。次年9月,复设县人武部,与兵役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59年3月,县兵役局(人武部)并入温岭县。1962年2月,恢复县人武部,并设公社(场)人武部,配专职武装干部。次年,增设组织动员科,军事科改作战训练科,后又增设后勤装备科。1967年3月8日,建人武部生产指挥部,代行县人民委员会职权。1975年4月,县人武部与安徽省宿松县人武部调防。1981年,科室整编为军事、政工、后勤3个科。1986年6月6日,县人武部改为地方建制,称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武装部,为副县级行政机构,受县委、县政府及上级军事机关双重领导,内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
历任县人武部(兵役局)部(局)长、政委
时 间 | 部(局)长 | 政治委员 |
1951.4—1952.2 | 黄乐平(兼)、王权 | 缺 |
1952.6一1954.9 | 仇心光 | 缺 |
1954.10—1954.12 | 李有礼 | 黄乐平(兼) |
1954.12—1959.3 | 李光星 | 黄乐平(兼)、王寿德、牛万龄 |
1959.3一1962.2 | 并入温岭县 | |
1962.3一1970.5 | 李光星 | 王权(兼)、林小仁 |
1970.6—1975.4 | 宗保岐 | 林小仁、胡福来 |
1975.4—1978.11 | 许爱清 | 邱林明 |
1978.10—1983.8 | 郭登泰 | 邱林明、王作义(兼) |
1983.8—1986.2 | 缺 | 孔繁旺、王作义(兼)、周沥泉(兼) |
1986.2一1986.5 | 颜可松 | 孔繁旺 |
1986.5一1988.11 | 郑玉芳 | 颜可松 |
1988.11— | 吴德美 | 郑玉芳 |
地方武装
1951年10月21日,成立玉环县剿匪海防治安委员会,由315团团长、政委、玉环县委书记、第四独立营营长、县人武部部长等组成,主任委员魏日财,副主任委员丁世祥。剿匪工作由315团统一指挥,地方各部门配合。月底,各区建分会。次年12月,改县海防委员会,主任丁世祥,副主任郝炳祥。
1954年12月,成立玉环县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县武委会”),担负加强县境防务和人民武装领导任务。县委书记兼任主任委员,人武部部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同年成立各区武装委员会,隶属武委会。1960年撤销,改设县民兵工作领导小组。1962年重建,并设各区、公社武委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停顿。
1969年10月29日,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织群众挖防空洞,规定通讯联络及空袭警报信号,组建消防、救护、抢修分队,训练防空骨干。
1972年2月,楚门区与温岭县城南区建立联防区。1977年,根据省军区指示,玉环、温岭和乐清3县建成乐清湾军民联防带。7月13日,在玉环召开第一次乐清湾军民联防会议,玉环、温岭、乐清、洞头4县县委、人武部、公安局领导及温州、台州军分区首长与会。会议制订联防协议,联防区划6个片,平时负责防止敌人偷渡内潜外逃,平息反政府暴乱;战时组织民兵进行海岸、岛屿防御。组织原则为情况发生县为主指挥,他县密切配合、支援。上级首长或命令到达,则统一服从上级领导和指挥。同时成立乐清湾军民联防领导小组,值班县领导为组长,他县领导为副组长,每县值班一年。1979年恢复设立县武委会。1981年县长兼任县武委会主任委员,人武部政委、公安局政委任副主任委员。同年4月19日,县政府、县人武部召开玉环县军警民联防会议,成立玉环县联防指挥部,指挥周沥泉,副指挥孔繁旺、郑达法。下设两办公室,第一办公室设县人武部,第二办公室设公安局,各区乡(镇)设联防指挥组。全县分坎门、玉城、楚门、陈屿四个联防区。1986年领导调整,指挥连正德,副指挥单学标、郑玉芳、蒋建敏。
附:国民党残余军事组织
1949年4月7日玉环本岛和楚门半岛解放后,民国浙江省政府于同月撤销毛止熙县长职务并委派金质充任代理县长,金未到职。不久又委任李丕绩为海军温台巡防处处长兼伪代理玉环县县长,李丕绩于5月15日在定海开设办公处,不久,至洞头东屏镇组建伪玉环县政府和县自卫大队,址设北岙街天主教堂内。自卫大队长王秋圃。
7月间,国民党浙南行署绥靖军副司令叶金饶部300余人据县境三盘等未解放岛屿,曾袭击解放区坎门镇。
9月,国民党组建“浙南行署玉乐永瑞平青六县民众自卫联防指挥部”,联防指挥官叶金饶。坎门人林淼(又名金国,绰号金狗)投靠之。10月7日中秋夜,人民解放军解放洞头、鹿柄,叶金饶被俘,6县联防队告灭后,伪浙江省政府主席兼舟山防卫司令官石觉旋命林淼为伪玉环县副县长兼自卫总队长,据披山。
1950年7月16日,“江浙人民反共突击军”吕渭祥残部300人左右转移至县境披山岛据守,不久,李丕绩残部亦复至共处,直至1955年2月9日败逃台湾。“江浙人民反共突击军”辖“游击纵队雁荡山大队”,其第九支队为玉环支队;另有42纵队,司令何卓权。同时,设在大陈岛有一股国民党“浙江人民反共救国军”玉环支队,支队长林安庆(一作安琪)。其时,在县境活动的还有“东南五省人民反共救国军”,其辖下有:“浙赣纵队第二纵队第九支队”、“浙赣纵队玉环支队”、“浙江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玉环第一宣传大队”、“福温地区总指挥部第一纵队直属玉环县中队和第二纵队直属玉环县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