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武装
驻军 民国初年,屯扎浙江省警备队一个营,管带衙署在县城东门。下辖3哨官、12哨长,哨长以下辖班长,每班有队兵10余人。除城区驻扎部分外,余均驻沿海要地。17年(1928)解散。同年,国民党省防军所属部队,名曰“巡防队”进驻县城,队部设城区东门,次年撤回。19年,省防军2团1营8连进驻楚门,连部驻城隍庙(今楚门木器厂址),不久调离。后省防军2团3营5连、7连曾巡防清港、沙门等地。27年省防军107师某营进驻楚门,不久撤回。此外,4年,为镇压盐民抗税,省政府调敢死队进驻楚门,因其官兵胡作非为,省政府复派宪兵一队驻楚门监督,旋调离。
地方武装 民国18年,县长张玉麟招地方壮勇,建县基干队,30余人。因大多使用木壳短枪,亦称“木壳队”。此后,各区乡相继成立保卫团、基干队。20年,置第四警备区玉环县保卫团,设总团长、副总团长各1,军训员2,班长训练班26,区团4,义务团丁8,雇佣团丁324,配各类武器299支,枪弹1.02万发。县保卫团基干队设10分队,每分队设分队长1,班长2,团丁18人,共计班长团丁200人。另设基干队轮巡一分队,计班长团丁30人。县城常备队50人,各甲常备队36班,共计服役团丁1970 人,每班日值役团丁10人。22年增编区基干队团丁250名。次年,基于队解散。为维护治安,部分乡村自筹经费组建模范队。27年初,统一征调设立模范大队部。下辖4 个中队。同年8月,改编为国民抗敌自卫队,县设司令部,方引之为司令,高鋆、林式民、陈麟书先后任副司令。下设4个中队,1个常备中队,1个警察队,1个别动队(不久被缴械解散)。各类武器422件。次年1月1日,成立玉环县抗日自卫大队,方佛任大队长,总队部驻县城文庙,下辖4个中队,计官兵527人,各类武器415件。同年12 月1日,裁撤县政府军事科及抗日自卫队司令部等,改设玉环县国民兵团。方引之、以定邦先后任团长,陈麟书、陈鸿陆、黄冠三、刘骥先后任副团长,团部驻县城(今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下设国民兵团自卫大队,方佛为大队长(民国30年7月后为尹钟琦),辖4个中队,1个常备独立分队,员兵534人,各类武器399件,手榴弹1095枚。各乡设分队,有披山、鹿仓、黄岙、楚门、清港、芦浦、干江、普青、芳杜、里阳、外塘、密溪、陈屿、叠顺、后潭、坎门、西台、青南、鸡山、沙鳝等队,及渔民自卫队,共计官40人,兵310人,各类武器251件,负责办理民团组织管理及地方警卫等事项,31年撤销。同年4月,新建玉环县防护团,以定邦为团长。团部设总务、工务、消防、救务、警报、管制6股。下设4个分团,各建抢救、救护、警备、警报、消防5个班。35年2月裁撤。是年,县划属永乐师管区,设县自卫队2个中队。随后,成立玉环县民众自卫总队。36年下半年,增设坎门、楚门、南大3个自备自卫队(或称“常备自卫队”)为地方武力(此前,仅有保警2个分队)。至37年1月16日,因经费困难,合并为县常备自卫独立中队,并集中城区整训。同年2月20日成立玉环县“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思本,副主任委员吴起芳。10月,成立县保卫总队,总队长毛止熙,副总队长翁金铸。下辖2个分队,计官员223人。至38年2月,扩编为3个中队,官兵359人,各种武器189件,枪弹12678发。第一中队驻楚门,第二中队驻县城,第三中队驻坎门,各中队官兵均113人。此外,为镇压在岛屿、乡村活动的人民武装,县政府还成立国民联防队和海上巡防队。同年4月,玉环解放,县自卫队被歼灭。
军事情报组织 民国28年,县政府以原有各区“肃奸组”及政务人员,分任情报工作,订立报务规程及情报网组织大纲,结成情报网,触角遍及全县。同年,于城区置防空监视哨(民国34年4月19日被日军烧毁),于鲜叠、黄大岙、楚门置海防哨,各乡镇设递步哨,进行侦探活动。次年4月,第八区保安司令部侦查队在县特约通讯员8人。同年,县政府新置坎门(赵三王、车首头、钓艚岙)、叠顺(米桶岙、鲜叠、龙湾)、陈屿(大麦屿)、环山(西青岭)、干江(栈台、花岩浦)、海山(茅埏、江岩、苔山)、密溪(塔山头)、鸡山(披山)、桐丽(灵门、大坟)、清港(九眼陡门)等10乡18个守望哨,计哨兵41人,日夜轮流守望。
30年10月,县划第三战区第二防间(谍)区第四分区,次年1月1日,设情报组。4月,为根绝汉奸及日伪潜伏,设玉环县防奸小组。33年2月,于坎门置浙海第二情报组。次年,县政府情报组增员11人,各警察所增情报员1人,各乡保甲长兼义务情报员。同年4月,县城陷,政府及县防护团等退驻楚门、田马一带,就各中队挑选10余名勇敢士兵组成便衣队,负责通讯联络,刺探军情,活动于城区与坎门间。便衣队没配枪支,每人腰挂2颗手榴弹,好似铜锤,故群众戏称“铜锤队”。7月11日,县政府情报组裁撤。37年7月复设,由警察局长兼任组长,下设楚门、坎门、三盘3个情报站,计情报员36人,进行反共谍报,玉环解放时被歼灭。
人民武装
楚门游击大队 民国18年春,中共温岭县委常委柳苦民、执委叶景泰等来县发动农民暴动。芦浦、楚门、田马、普青、沙湾、外塘、凡塘、芳杜、密溪、清港等地先后建成14支农民游击队。19年3月,玉环、温岭游击队奉令合并,成立浙南红军独立团坞根游击大队。7月,于温(岭)乐(清)玉(环)3县交界之西门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团(师),玉环各支游击队大部被编为楚门游击大队(又称“海上游击大队”),大队长应保寿,27年3月活动终止。
海上大队 民国34年6月23日,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第三、第六中队组成海上大队,由大队长兼政委郑梅欣率领,挺进乐清湾,开辟海上游击根据地并进行筹款。7月13日,第六中队回乐清原驻地。10月中旬,第一中队来海上。次年1月和3月,海上大队两次精简,兵员从220余人减至56人,同时,改称“海上武工队”,队长仇雪清,副队长金城,政治指导员林存邦。6月,仇雪清率原一中队队员10余人回原驻地,队长由金城继任,辖4个班,42人。36年3月,金城牺牲,林存邦兼队长。5月,改编为玉环区队,归区委领导,区队长林存邦,区委书记丁世祥兼政治指导员,陈清和为副指导员。11月15日,改编为括苍支队第三中队,中队长林存邦,政治指导员陈清和,下设2个分队6个班。翌年9月11日,阮禾秀继任政治指导员。38年2月阮禾秀改任括苍支队三中队中队长,李杰华任政治指导员,兵员发展至250余人,有机枪6挺,长枪150余支,短枪30余支。4月7日参加解放玉环县城战斗后,于12日赴总部整编。
武工组(队)、警卫队 民国36年12月,玉环区队改编三中队后,括苍中心县委决定建立玉环区武工组,组长丁世祥,副组长郑云卿。次年8月15日,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区武工组的任务主要为保护区委机关安全,组长由吴应良担任。38年2月3日,玉环区委另建一支武工队,武工组、武工队各2个班,共61人。4月14日,中共玉环县委成立,新建温西武工组。5月中旬,武工队、武工组合并为玉环县警卫队,下辖2个分队。6月,警卫队扩编为2个中队。同时有港南、楚门2个区武工队;8月,又新建一支警卫独立分队。总计官兵360人。9月,警卫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玉环县大队,大队长由副县长黄乐平兼,副大队长陈大海,政委由县委书记丁世祥兼,副政委俞金江,下辖2个中队和1个独立分队(后改称为第三中队),各区设区中队。1951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第五军分区独立第四营,营长彭家法,教导员蒋仕贵。次年5月整编并入103师308团并调离玉环。
附:日伪军
伪军 民国34年4月8日,日军在坎门天后宫成立伪“玉环县自治会”,置伪保安队,最高司令官高迟楷(台湾人),队长李步青(坎门人),下辖3个中队,约60人,并设特工队和进出口检查组,同年6月10日瓦解。
侵华日军 民国28至33年侵华日军屡掠楚门、坎门及城区,无固定驻扎。34年4月4日,全(亦作“泉”)谷中队下属一个分队30余人侵占坎门,并于二条岭头坎门渔会地址建立司令部,分队长斋藤小野为最高司令官,中统特务、汉奸周良木为直属情报组长。同年5月30日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