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
过去自给有余,少量运销温州、洞头等地。1974年后产不敷求,多从外地调入。
经营单位,过去均由私营肉商采购销售或养猪户自宰分食。1952年供大于求,供销社参与收购运销。1955年8月,温州食品公司乐清经营处在楚门设玉环接运组,收购接运生猪。1956年由食品公司统一经营,下设港南、港北经营组。1958年7月食品公司撤销,经营组划归供销社农副产品采购供应批发站。1962年恢复食品公司,经营组归原属。1988年全县有4个经营组和345户肉商。
生猪收购。1955年前,收购量较少。1956年实行派养派购,由食品公司与派购户签订合同,按期交售。1960年始行奖售,凡投售1头合格生猪(除头净肉35公斤)奖售饲料票25公斤。1961年改行“双线下达”办法,一年一定,按季分月交售,并增加奖售煤油1.5公斤、香烟2条。这段时期,收购量一般年份2至3万头,最多的1967年5.08万头。1981年实行“购五留五”办法,每投售半头猪奖售饲料票25公斤、布票2市尺、化肥票30公斤、煤炭票75公斤。1984年10月起,改“购一留一”和“平五议五”混合价收购办法。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放开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食品公司与养猪专业户签订换购合同,每投售1头生猪,换饲料票、煤炭票各125公斤;其他养猪户为饲料票20公斤、煤炭票75公斤。1987年增加柴油、碳酸氨、香烟等换购。但因个体商业收购急剧上升,国营商业收购量仍大减,1988年国营商业收7330头,占生猪总收购量的16.7%。
生猪销售。50年代初期,在保证地销前提下,调出一定数量生猪。1954年压缩县内销售,优先供应大城市和工矿区,保证海防部队需要,市场供应量减少。1955年内销服从外销,优先保证外调,调出生猪7629头,地销1.90万头。1958至1965年,生猪收购量下降,鲜肉凭票定量供应。1966至1967年,收购量回升,猪肉敞开供应。1968年后逐步下降。1974年开始调入生猪1115头,自此由调出县变为调入县。1980 年调入量达6095头。1988年市场销售量国营商业8500头,集市贸易1.62万头。
禽 蛋
家禽 过去多为农民自食,少量上市由商贩贩运。建国后,上市量逐年增多,1959年,国营商业部门开始收购出口活鸡1.39万只。1960年增至1.41万只,之后,收购量年均在5000至6000只之间。1985年养禽最多,收购量也最高,达4.21万只,全数外调。1986年后,国营商业不参与购销,均由集市交易。
鲜蛋 为农家主要副业收入之一,上市量多,购销量大。民国11(1922)年起,先后开设楚门六益泰、公记、甬环、永远、新新、公升等蛋行,并在后湾、环山(城关镇)、花岩浦等地设收购点,收购鸡、鸭蛋,运销上海、宁波、温州等地。14至20年最为兴盛,年产量30至40万公斤,年运销值10至30万银圆,鲜蛋价格最高1银圆40只,最低130只。抗日战争期间,居民流离四乡,蛋业一落千丈。1949年仅有公森记蛋行1家,以及一些代购商贩。1953年供销社参与经营,另有代销商贩110人,收购鲜蛋14.4 吨。1956年食品公司经营禽蛋业务,农村委托供销社和商贩代购,收购量上升至467.7吨,外调374.3吨,地销4.8吨。人民公社化初期,家庭饲养业受到限制,收购量减少。1959年仅收193.3吨,供外调和军需。1962年实行奖售办法,收购量逐渐回升。1973年收购量激增至1376吨,每个农户投售鲜蛋28.5公斤,户均投售量名列全国第二。1974年和1975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收购量再度下降。1978年恢复奖售办法,投售量回升。1979年收购鲜蛋674.85吨,获商业部、全国供销总社“鲜蛋经营先进单位”称号。1982至1985年全县出现“养禽热”,禽蛋产量激增,经营渠道也由单一转为多形式,国营、供销商业收购量逐渐减少。1986年改奖售收购为换购。1988年国家拨饲料65吨,换购鲜蛋308吨,集市贸易量高达1555吨。
其他副食品
主要是酒、烟、糖及糕点等。建国初,全县有烟酒副食品商店123家。1953至1955年,先后实行酒烟专卖批发业务,整顿酒烟私营商店。1956年销售点增至172个,以后进行过几次经营体制调整,销售网点时增时减。1984年后,市场多为个体商贩占据,国营、供销商业参与调节。1988年全县国营商业购进和调入总额604万元,销售总额612.4万元。集市贸易额则更大。
酒 1953年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同时,实行黄白酒统购包销,不准私营酒厂直接办理批发销售业务,禁止私酿私销,零售商店改为经销、代销店。是年销售493吨。1956年私营酒厂和商店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和合作商店(组),网点扩大,黄酒销售量上升至736.7吨,1959年突破1000吨。1960年“困难时期”货源紧缺,实行凭票定量供应。1962至1964年部分酒类商品用于换购农副产品,部分瓶装酒转为高价供应,抑制市场销量。1966年生产正常,调入温岭、黄岩黄酒300吨,取消定量凭票供应和高价酒。“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不正常,恢复凭票定量供应,产妇、特需、节日另作照顾安排。1978年为补充原料不足,实行米、豆换购酒类,1979年恢复专卖管理,1981年改粮票换购。1982年起低度酒销量上升,黄白酒销量逐渐下降。1982至1984年,地产啤酒2万吨,瓶装啤酒由烟酒公司统一收购,计划调拨,散装啤酒厂方自销。1986年地产黄白酒、啤酒多为厂方自销。1987年烟酒公司与厂方签订联购分利合同,酒类批发业务由厂方自营,公司参与分利。1988年总销售中国营商业560吨,供销商业790吨,其他集体商业631吨,工业部门直接零售480吨,其他部门零售1.10万吨。销售品种,50至70年代以黄酒为主,80年代转低度酒、瓶装酒为主,销量以渔区最大。
卷烟 1953年实行专卖管理。1955年对卷烟商贩进行登记,发购货册,凭册购货。城关、楚门、坎门3镇商贩归口公司,乡村商贩归口供销社。1956年专卖公司设陈屿批发商店,楚门、坎门经营组改为批发部。1958年按地区包干分配供应,部分卷烟高价敞开销售。1962年取消专卖,卷烟划食品公司经营。1963年转糖烟酒公司经营。1965至1975年,供需矛盾突出,一度组织烟丝供应农村。其后,卷烟市场管理放松,个体商贩遍布各地。卷烟销量逐步增多,档次逐渐上升。田马乡三联村形成批发市场,以抬高名牌烟降低低档烟价格冲击市场,影响国营商业完成低档烟销售计划。1980 至1988年,走私烟、进口烟泛滥,市场秩序混乱,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力量打击走私活动,国营商业相应调高名烟价格。1988年建县烟草专卖局与县烟草专卖公司,恢复烟草专卖管理。卷烟品种,由中低档烟为主转以高中档烟为主,“宁波”、“杭州”、“上游”、“新安江”等中低档烟销量日趋下降,“中华”、“云烟”、“红塔山”、“红山茶”、“茶花”及“555”、“万宝路”、“健牌”、“红双喜”等高档烟、进口烟成为抢手货。
食糖 1952年楚门百货经营组兼营批发业务。1953年货源紧缺,实行定量供应。1956年用赤砂糖改制红糖供应。1958年货源充裕,敞开供应。1959至1961年,恢复凭票定量供应,以少量红糖换购农副产品,并组织一些地产红糖供应市场。1962年高价敞开供应古巴砂糖。1965年货源增多,红糖平价敞开供应,古巴砂糖转平价销售。“文化大革命”期间,货源奇缺,人均年消费食糖1公斤。1978至1986年,货源充足,销量猛增,销售品种由红糖为主转白糖为主。1985年销售1416吨,其中白糖1200 吨。1987年,取消牌价,红糖敞开供应,9月,乡镇食品罐头工业用糖量激增,民用食糖又恢复凭票定量供应。1988年,白、红糖调拨收购计划减少70吨,改多渠道组织货源。
几个年份猪、蛋、酒、烟、糖购销情况
年 份 | 生猪 (头) | 鲜蛋 (吨) | 黄白酒 销售 (吨) | 卷烟 销售 (箱) | 食糖 销售 (吨) | ||||
收购 | 销售 | 调出 | 收购 | 销售 | 调出 | ||||
1950 | 一 | 27180 | 一 | 一 | 一 | 一 | 215 | 660 | 55 |
1952 | 309 | 32580 | 309 | 一 | 一 | 一 | 375 | 820 | 105 |
1957 | 19318 | 14072 | 2449 | 433 | 18 | 260 | 908 | 1667 | 205 |
1964 | 5798 | 4673 | 3071 | 295 | 15 | 229 | 513 | 969 | 185 |
1966 | 44666 | 26340 | 16645 | 845 | 25 | 708 | 1175 | 1676 | 372 |
1971 | 39676 | 30064 | 6322 | 930 | 44 | 716 | 553 | 2305 | 342 |
1978 | 7940 | 7023 | -728 | 137 | 24 | 一 | 1364 | 4913 | 529 |
1982 | 4887 | 8440 | -4427 | 38 | 20 | 一 | 3493 | 5620 | 1163 |
1986 | 8273 | 10500 | -613 | 960 | 59 | 450 | 10796 | 6856 | 686 |
1987 | 10572 | 15100 | -4486 | 712 | 49 | 336 | 15022 | 6417 | 741 |
1988 | 43700 | 24700 | -1101 | 1863 | 681 | 113 | 13473 | 9060 | 734 |
注:①“一”指调入数。
②1988年生猪、鲜蛋销售量包括集市贸易数。